科学与真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crm 我是一个杂学者,涉猎学科多而杂、浅而不深、博而不精。

博文

一个人撑不起民族的精神之厦

已有 3340 次阅读 2010-9-14 12:37 |个人分类:科学论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精神, 民族

  现在中国人最缺什么?无疑不是钱。然而,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来说,这个答案显然不怎么厚道。想想如果不是为了钱,能整天那么辛苦地奔波吗?说这话的人有过“家徒四壁”或“走投无路”的感觉吗?
  诚然,有着这种切身感受的人不占少数,可也决非绝大多数,因为绝大多数人尚处于奔小康的路上。坦率地讲,2012不是世界末日,中国民众的前途还是大有希望的。一个国家的发展或崛起,是没有坦途可言的,民众必须有此成熟之心理。
  然而,当下社会乱象丛生,贪腐也好,情色也罢,杀人越货无不用其极,图财害命无不穷其尽,唯独忠勇、诚实、善良没有市场,其根结亦在于“精神”二字。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大抵是伴随着他的成长历程,从婴幼儿到成年再到年迈时期,动态地或者说曲线地发展着,有时候甚至在某一时刻坍塌,以至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建起来。
  精神世界的构建,其实与一个人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可分离的,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什么样的时代,成就什么样的人,只有极少数人能在一定程度上去超越。譬如时下热议的所谓80后、90后,身上的烙印无疑是特定历史时期所赋予的。我们现在似乎正处于一张无形的大网之中,注定面对现实时必然会表现出一种无奈,这是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特性,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着,内核是“虚无与麻痹所带来的痛苦”。
  更多的人觉得自己的信念越来越虚无了,更多的人用麻痹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和躯体,就象吸食了海洛英或可卡因一般。权、钱、色,逐渐成为了大众性的追求。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什么教育,什么文化,什么卫生,什么科技,什么廉政……越来越书面化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只看到一张张彩色的蓝图在勾画,戳破了便只剩一张纸。
  有学者不禁呼吁,只有将孔孟请回来,中国社会才有希望。这就是为什么“传统文化”热潮会时不时地扑面而来。央视《探索•发现》这些年连续拍的纪录片《故宫》、《颐和园》和《大明宫》,画面不可谓不精美,追朔的历史不可谓不真切,似乎中华文明是一座座遗存或一个个帝王将相之梦,仿佛也在证明没有这些便不会有中华悠久灿烂的文化。
  我们想一想,这样的历史观能说明什么?当我们要求他人正视历史时,我们自己何曾真正有过是非分明的历史观?这延伸或伸展开来,就成了当下的社会观了。笑贫不笑娼,当然不是我们的创造,可我们却衣钵传承了下来,为什么?西方人一边鼓噪说,中华文明将重现风采,主导世界文明未来的发展。这即使不是痴人说梦,也是别有用心。明眼人一眼都能看到,人类开放的现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成分能占多少?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我们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题,原本就是一个假命题,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没有终止过发展。试问,什么叫复兴?以中国历史的哪一个节点为标准呢?难道我们又要返回到封建社会的中兴时期不成?科学地发展,原就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根本不存在什么高峰与低谷。谁能说珠穆朗玛峰因为海拔比太平洋高,现实价值就较其大呢?
  没有过去就不会有今天,没有今天更不会有明天。我们到底是回望过去呢,还是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不能有事没事的时候,拿不出象样的东西,就往故纸堆里钻,然后不无骄傲地告诉别人,你看火药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孔子也比伏尔泰早生2200多年,而且伏尔泰很崇拜我们的儒家学说。其实,明白人都知道,尽管中华文明对东北亚及东南亚有影响,但是别人几百年前就开始向西方学习了,文字也都由汉字改成了字符类文字。譬如曾经是法国殖民地的越南,而今使用的文字便是一个法国传教士创建的。
  没有了别人的顶礼膜拜,看着欧美国家日新月异,中国人开始无所是从了,这是真正打开国门后的慌张,特别是对于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似是而非的态度,更让民众的精神世界迷雾重重、不知所向。除了迷信还是迷信,科学仿佛在中国永远都不实用——谁又见过科学保佑你升官发财呢?
  我们能荡涤一个时代,建起一座精神大厦吗?答案是:一个人不行,两三个人无益,因为一个民族是众多民众组成的。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而言,一百年前的觉醒还不彻底,所以行动起来不铿锵有力。不过,现在确实是一改五千年文明之旧风的时候了,这需要大家或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其中当然还包括你和我。
  
  2010年9月14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8631-362941.html

上一篇:中国的学者在干什么
下一篇:有个才子名叫黄成
收藏 IP: .*| 热度|

3 杨秀海 侯成亚 张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