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的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yl2117 藏粮于土!

博文

红壤情结,书写年华;毕生心血,汗撒江西 ----追思导师何园球研 精选

已有 7331 次阅读 2014-11-6 23:1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王艳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导师何园球研究员的突然离世,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适从,如同看了一场电影,如同一个梦,总是觉得这一切都是假的,何老师仍然健在的。然后,一切都随着一场暴雨的终结、一通电闪雷鸣的逝去而变得清晰与真实,何老师真的永远离开了我们。

   2014年10月28日,我与师弟再次前往位于江西鹰潭的红壤生态实验站,整整10年,十年来一直在红壤站开展科学研究,而今却物是人非。站在何老师负责管理与维护的长期定位实验区前,内心深处的伤痛阵阵袭来,多想他还在,还在与我们谈笑风生;多想他还在,还在与我们嘘寒问暖;多想他还在,还在与我们畅谈红壤情怀;多想他还在,还在与我们聊家国之事;多想他还在,还在与我们......; 多想.......,也只是多想!一切都已经不在是过往的一切,何老师真的走了,就这样匆匆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红壤站,离开了他工作的土壤所,离开了他关爱的学生们,离开了他挚爱的家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将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红壤研究,他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他的汗水撒在了江西红壤上,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土壤科学家们的执着与敬业,他用他的一生书写着红壤情怀,书写着红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他是多么的热爱那一方红土,他是多么的热恋那一方草木,他是多么的眷恋那一方乡情,他是多么、多么的舍不得、舍不得!!可一切都在那一瞬间嘎然而止,在时间凝固的那一刹那,一切都终结了,终结的那么不尽人情,终结的那么冰冷寒颤!他,就这样地走了!

   2014年9月28日,晚上9:45分,手机响了,号码不熟悉。接起来后,一听是实验室许阿姨的声音:“王艳玲,你还知道我是谁呀?你们老板走的了!”,“啊!”,听到这句话的瞬间大脑是空白的;许阿姨告诉我她现在在医院,何老师抢救一个多小时后,已经宣告死亡了,刹那间大脑彻底短路了,拿着电话在两个卧室间快速地穿梭着,“许阿姨,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呢?”,就这一句话,不知道自己重复了多少遍。放下电话,呆坐在床边好久,若不是先生提醒我赶紧要车去医院,我还会一直呆在那里。看了一下表,已经10点了,开始给司机打电话,给师弟妹们打电话,给熟悉的人打电话,给蔡立书记打电话。车到家楼下时已经快夜里十一点了,因为当天傍晚开始电闪雷明,暴雨倾盆,司机说好多地方积水了,绕路才过来的。坐上车,多想车会飞,能如闪电般地迅速,快点到达医院。记得当时自己在手机写到:“雨夜奔丧,恩师离世,心痛不抑,盼车飞行,立见遗容!心阵阵刺痛,许久不能回神,无法相信!!”。十一点二十六分到达了中大医院,走入病房,看到何老师穿着装老衣服带着毛呢帽子,手脚被捆好了,静静地躺在床上,那一刻泪水早已打湿了双眼,摸着他冰冷的脸颊,泪如泉涌,良久才回过神来!他的嘴微张着,似乎要说什么,但却永远也说不出什么了!看着悲痛欲绝的师母,看刚刚做妈妈的何芳,看着感同身受的亲朋好友们,我的心如同被撕裂一样!也让我想起了三年前,母亲突然离世的场景,我从澳洲一路飞奔回家,却只看到了躺在冰柜里的母亲,到家后三个小时,母亲就被推进了火化炉,瞬间只留下一堆白骨,我还来不及触摸、来不及感知,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我。失去挚亲的那种永续的痛我是知道的,那种痛会伴随一生,那种痛会随时来袭,那种痛会催人成长,那种痛终将是最痛的痛。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2004年9月,我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学专业的博士生,也成为何园球老师的第一个博士生,从那时起,我开始了长达十年并延续至今的红壤磷素研究工作。时至今日,基于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的野外平台,我已经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及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这一系列的成绩与荣誉都得益于何老师当年给予我的就读机会,让我能顺利进入土壤所学习与工作,让我也种下了红壤情结,热爱上红壤,喜欢上红壤,研究红壤。多年来,何老师的“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学问”的教诲时刻牢记于心,并努力践行,让自己努力做个有品质、有厚度、有智慧的优秀人;做事,要尽量做到自己的最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努力进步;做学问,要脚踏实地,深入一线,获得最为真实的数据,客观地分析,科学地探索,睿智地展示。“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学问”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每当自己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个好人、做好事情,相信总有一天会取得进步,收获成功的。

   记得,刚到土壤所读博士的时候,很少能见到何老师,当时他还常驻红壤生态实验站,回所后,他就直接去土壤学会工作了。想来,读博士的三年光景时,虽然,与何老师的交集并不是很多,但每次与他见面他总是会在讨论结束后,关心一下我的生活,问问我与爱人的情况,是否有困难什么的。读博期间我与李老师一同在何老师研究员办公室里办公,才有机会读到何老师的存书,也对何老师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何老师将他的一生时间用来从事红壤发生、红壤养分、水分循环与平衡、红壤肥力演变与施肥、红壤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优化模式、红壤退化与环境效应以及红壤的改良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和中国科学院的重大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主编《红壤生态系统研究》等论文集共5本,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省)科技进步奖共7项。1987年被评为助理研究员,1993年被评为副研究员,1996年被特聘为研究员。1985年和1999年分别在美国Cornell大学和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从事农业生态学和土壤肥料等方面的合作研究,1990-200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研究站的副站长和站长。现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江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199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这些成果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与汗水,若不热爱科学研究,怎会有如此的硕果;若不爱红壤,怎会有这么多的红壤专著;这是一种情结,一份执着,一份热爱,一份奉献,一生之爱!

   写到此处,泪水再次打湿衣襟,上个月和师弟去采集长期定位实验地的红壤样品,我们把所有的实验小区的样品都采了,我好想以此为纪念,好想以此留住何老师的红壤情结,好想以此延续何老师的红壤精神!我也好想就此封存,封存一份记忆,封存一份思念,封存一份情怀!我想我会将我的毕生精力放在红壤的科学研究上,虽然,我不是大科学家、我很微不足道,但我想用我微薄的力量去诠释我对红壤的情感,去述说我对红壤的理解与认知!每次去红壤站,都是那么的亲切,都是那么的温暖!而今,物是人非,所到之处似乎都有何老师的脚印与身影,他用他的青春、他的汗水、他的时间铺垫了红壤研究的科学平台,为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创造了优越条件!今天的我所获得的各种成绩与荣誉也得益于红壤生态实验站的高水准的科研平台!

   人们常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原本不信命的我,也开始相信命运的安排,人似乎终将无法逃脱命中注定之事。想来,在雷雨交加的28日晚,何老师若不去散步,若听人劝说,他就会逃过这一劫,躲过这一难!儿子曾对我说:妈妈,要是有时光穿梭机就好了,那样我们就能把何老师救回来了!虽是童言,我却多么希望真的有时光穿梭机,这样我不仅可以救回我的妈妈,还可以救回我的何老师,我就可以结束我失去挚亲、失去恩师的痛苦了!!可一切的生命都要轮回,无法逆转,我们只有接受现实,面对痛苦,坚强起来,做好自己,照顾好家人,快乐生活!何老师,您一路走好,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在天堂相见,到那时我还做您的学生,跟着您汗洒江西,将年华写在红壤之上,将足迹留在红壤之路上!!

   (行文至此,思路中断,泪潸衣襟,他日再续,以悼恩师)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681-841671.html

上一篇:地球母亲的哭泣与悲鸣
下一篇:感谢2014!
收藏 IP: 223.65.188.*| 热度|

25 王德华 王振亭 徐绍辉 陈松平 黄永义 吴立 王善勇 李学宽 刘金涛 陈志刚 王海辉 王启云 李卓亭 袁贤讯 武永军 张伟 刘秀梅 shenlu biofans zjzhaokeqin bird66 eastHL2008 yunmu permafrost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