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ouq

博文

若干问题

已有 3455 次阅读 2013-3-5 15: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tyle

1、中文期刊的国家可见性。

中文期刊只能在国内供大家分享吗?有更好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翻译成英文投到国外期刊吗?国外对中国期刊论文的关注度有多少?中文期刊论文的可见度有多高?

2、知识元角度的CNKI知识元社区分析。

知识元的研究有助于打破学科分割的牢笼,让哲学的概念重新出世!我们是过度分化了,而无法重新组合到一起,这是现在科学的现实。本来就是要有分有合,科学知识的流动已经到了停滞的地步,即使在图书情报领域,不同的研究方向都很难沟通。博士成为专士,并不是好事。我们强调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创造能力更高,但是在复合的过程中,似乎缺乏有效指导,从其他学科接受知识的流入,有时是盲目的,更多时候是来自学科带头人的灵感,然而科学的创造不能依靠这种转瞬即逝的灵感,但凡是有志于从事知识生产的人,都应当有自己明确的努力方向!这才是科学学的内涵,当然也是信息计量学的内涵。

引文可以作为知识流向的指标,可以做下比较,看看知识的跨学科流动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少。

所谓知识元,应当是知识的最小单位。最小单位随语境变化,譬如“文献共被引”是一个知识元,在描述“文献共被引”的过程中用到的“引文”也是一个知识元。

引文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凡是某种联系都可以泛化地看作是“引文”。引文用于评价、检索、识别,评价总是在效率、公平上需要进一步发展,检索现在大家都在不自觉的使用,识别在认识科学结构、学科发展上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文确实是个奇妙的东西,它反映了继承关系、赞同关系等,并且有了规范的数据库,数据极易获取,完全可以做成自动化,也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我们现在做的是进一步挖掘这些数据的用途,教会其他人使用这些数据帮助他们自己的研究工作,以及类比其他的资源。

在社交网中,被收藏越多的,被分享越多的文章,被认为是质量高的文章。那么是否能据此判断出核心用户,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其他方面的评价并不像科学领域这样激动人心,因为不涉及考核。

那么知识元将带来怎样的变革?知识链接同引文比起来,缺少了认可的机制。社交网站的群体是用户自发产生的,但是往往用户自己去寻找,这样当然不方便。我们的共被引其实是种非常简单的社区发现算法,而且本领域的人,一直,一直在重复使用它,却很少有人去发展和改进它。

3、知识网络中的阅读一种新的文献阅读模式

文献利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确定主题后的主题检索与阅读,一种是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知识需求。阅读过程中,记录下不懂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查询固然可以,但是效率不高。“百度知道”和“维基百科”具备了知识元和知识链接两个条件,可以视为知识网络(其阅读体验流畅);Elsevierhtml格式的论文为参考文献做了全文链接。

论文像博文,微博的繁荣足以说明闪光之处很多时候不能拉长为一篇论文。论文的本质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与微博不同,论文的质量需要经过审查,否则无法完成知识积累。并且“维基百科”的知识是已知的知识,也不牵涉利益,大家没有必要去欺骗。论文则不同,它涉及科研人员和机构的评价。并且知识元链接到论文,始终不太恰当,某些知识元如同主题词,用它去链接则结果条目太多,如同一次主题检索,这和“维基百科”中的词条不同。

所以论文的知识网络的最小单位应当是最小的表义单位,这要求作者对文章模块进行很好的区分。西方学者的五段论(不知道是几段论)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是上述思想的雏形。那么世上到底有多少期刊?论文的发表结构有多少种呢?不同期刊的发表结构是怎样的呢?

过去期刊受到刊发容量的限制,必须遴选出高质量论文,这是通过审稿人的专业知识实现的,现在的电子出版不受到容量限制,完全可以通过“大众的眼光”来判断其质量。可以将论文共开挂到网上,让业内的人提出批评和讨论。

(以上一是从论文本身的形式,二是从论文发表与交流的形式)

但是科学家们正受着文献激增,阅读困难的困扰,这样会加重论文阅读的负担。

可是论文做成豆瓣那样的社区知识共享,有利于集中科学家的集体智慧,而不用每一位都花费精力在同一篇论文上,产生重复阅读的浪费。

!科学家确实受到文献激增的困扰,但是所有科学家共同来看,其阅读速度不会低过产生论文的速度!所有我建议引入论文的评论机制。甚至我们的引用都不知道引用了原论文的什么部分。

评论是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既能反映观众的态度,又能做出某些精准的评价,综合看来是好的,但是害怕网络公关公司的干扰。

4、热点话题之间的关联。

大家为什么玩微博?为什么写博客?为了交流心得体会,为了传播自己的生活?除了那些想靠网络成名的人,或者通过网络增加影响力的人,其他人似乎没有必要写博客,写成日记就好了,还是大家像我最初的那样,以为自己的作品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就以为自己成名了?其实这就好比光着脸,让想看的人来看,但是大多数人对你的脸没有好感。所以更多的人应当是想通过博客交流自己的生活和感悟,那么和社交网站的日志有什么分别呢?甚至不如社交网站。

1微博就成了有关机关免费的信息发布渠道了。

比起建立一个自己的网站,要租用服务器还每日更新还要别人收藏,似乎在微博上开个账户,可以实现大家的一次性信息订阅,与RSS的订阅功能相媲美,成为庞大的即时信息订阅器。而其信息来源除了正儿八经的网站,还可以是任何个人的、机构的信息源。

2 还有像我这样的个人知识管理者。

个人发微博的内容,一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二是自己的生活,三是收藏的有道理的话,四是发表对实事的话。

布拉德福定律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期刊,本质上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齐普夫定律都是用来评价的,并且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遴选出核心期刊进行管理。这几个经验定律在现在的复杂环境是否适用?新浪这样的网络公司完全有能力为每个用户提供平台。

如果统计出黄岩岛相关主题的信息发布机构,信息内容,我想干嘛?再一次忘记信息计量的目的。

信息计量这个东西里面能有什么巨大发现,能有什么方法创新?本身的材料似乎不会变,不像经济学会随着时间发展不断涌现新的经济现象,或像金融那样随着时间发展不断涌现新的分析需求。我们的信息计量是基于传统的期刊及其载体,所以在论文这一层次已经趋于成熟,首先应当将这些理论学习扎实,然后将目光放到更小的公式、图片或者知识点上去。这些新的对象的统计分析,可能产生新的方法。

至于方法放在更广阔的对象的应用,那毕竟只是应用。网络计量得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貌似这句话老师很早以前就说过)

那么和其他领域的交叉呢?交叉的时候还能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1629-667345.html

上一篇:some thoughts
下一篇:important thoughts
收藏 IP: 202.114.6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