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ti-soil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zb9233 本人从事土肥领域的研究、服务、推广工作。

博文

女性科研人员劣势分析

已有 11192 次阅读 2010-9-17 16:3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女性, 劣势

女性科研人员劣势分析

刘秀梅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肥资环所)

我国女性科技人员在整个科技队伍中的比重已超过1/3,而且近年来女博士研究生比例逐渐增长,可能将进一步强化这种规模优势。女性具有细致、认真的优点,这一点被大家普遍认可。但是女性要想在工作中争得比较大的成绩就非常困难,首先自身要具备对事业的热爱、执着、奋斗精神,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有出国深造的经历且受过名师影响;其次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很敏锐的洞察力、对机遇的把握能力,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再者是要树立信心,百折不挠,敢于创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更是不可缺少。

以上这些成功因素仅限于对女性个人的要求,事实上,在女性工作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社会、环境、现实问题都不尽人意,与男性科技人员相比,女性一直处于劣势。

一、自身定位低

女性自身对事业、工作追求的价值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对工作本身的兴趣爱好、不懈的求索与创新精神,也会随着社会、舆论、工作和生活现实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或者逐渐淡化。与男性相比,女性在社会中有两重性,承担着延续生命力的社会责任,一定阶段、一定程度必须责无旁贷的为此付出,她们对于家庭的重视程度高于自己的事业发展,最大的希望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又能承担做妻子、做母亲的责任。许多事业有成的女科技人员,认同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认为为了事业,丢了生活和家庭不可取,男性可以做得更好,女性何必强求自己付出太多,社会需要协调互补。如此低调定位自身的价值,最终导致女性产出成果水平和数量不如男性。

二、发展机会少

科技界是男性主导的世界,男性之间的交流很方便,交流机会更多;而科技界女性相对较少,而且越到高层,女性的比例越小,女性的交流机会就会更少。特别是非正式的交流,而实际上,这种非正式交流更利于机遇的争取和创新成果的产生,与男性相比,而女性在这方面就处于劣势,所以争取项目的机会更加渺茫。其次,在科技资源的分配、岗位设置、职称晋升、进修培训、学习深造等方面对性别也有要求,男性机会均大于女性,导致科技界男性女性之间知识结构不合理、科研能力差距大。另外,频繁出差、工作紧张、加夜班、做实验等这些科研工作内容,对女性来说,又存在安全隐患,领导安排工作时会优先考虑男性。如此以来,女性的发展锻炼机会显著少于男性,女性成长、成才、出成果就比较艰辛。

三、家庭责任重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太大改变女性在家庭中的传统角色,女性仍是承担家庭劳动和子女教育的主体。并且商业化气息把女性极力塑造成更有女性魅力的社会角色,承担更多家庭责任,让女性扮演职业女性与家庭主妇的完美角色,对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中青年女科技人员面临子女教育问题更加显著,造成女性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工作,使女性在职业发展的黄金阶段受到影响,并且这种前期影响导致在后期职业发展中的劣势累积效应,使其与男性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般女性科技工作者的配偶工作也会特别繁忙,女性的家庭责任特别重,很多成功的女性均曾面临家庭责任与事业发展的冲突,并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成功男性后面有默默奉献支持的女人,有口皆碑;而多数科技女性的背后有的只是艰辛、劳累和痛苦,不被社会承认和赞同。

四、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对女性存在偏见,“男主外,女主内”意识根深蒂固,男强女弱的观念占主导地位。成功的女人是女强人,女强人好像是贬义词,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足以说明这种偏见。另外,在女性的职业发展中,社会还存在性别歧视。比如,进入科研门槛的性别歧视,虽然法律规定男女平等,但一些单位的招聘明确只要男性;对于退休年龄,女性退休年龄小于男性;从职务获得上,似乎性别歧视更大,普通认为男性能力高于女性。

尽管面临诸多的劣势,一批年轻的女科技人员通过自身的拼搏、家庭的理解、社会的支持已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她们在兢业奉献,在科研岗位上,伴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而成长、成才、出成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令人起敬。



女性与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0418-364012.html

上一篇: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通用模板
下一篇:感悟于娟
收藏 IP: .*| 热度|

8 高绪仁 刘洋 刘进平 王春艳 罗帆 曹聪 唐常杰 杨华磊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