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ti-soil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zb9233 本人从事土肥领域的研究、服务、推广工作。

博文

江西“绿色农业”呼唤商品有机肥料

已有 8233 次阅读 2010-5-5 16:4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绿色农业, 商品有机肥, 面源污染

刘秀梅 刘光荣 冯兆滨 刘益仁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摘要:绿色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分析绿色农业内涵和要求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绿色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宗旨,重点介绍了商品有机肥料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并结合江西省农业土壤肥料的现状,提出了开发生产商品有机肥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绿色农业;商品有机肥;面源污染

1 绿色农业的内涵和要求

“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20世纪初期起源于英国,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不同于“有机农业”,后者指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模式1。而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绿色农业”生产模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选途径,近10年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发展,我国是1981年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2

“绿色农业”中的“绿色”指的是资源的节约、再使用和再循环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绿色农业”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农业,它要求农业发展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在物质和能量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使农业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绿色化转向。我国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一是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二是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三是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绿色农产品4。简言之,“绿色农业”强调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生产。

按照我国绿色食品生产管理规定及欧洲生态农业的标准,具体来说,绿色农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限制施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除草剂,尽可能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2)限制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尽可能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3)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4)采用轮作或间作种植方式;(5)限制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尽可能使用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6)控制牧场载畜量;(7)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8)不使用抗生素;(9)不使用转基因技术。

总之,“绿色农业”的宗旨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从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中,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公害、无损于子孙后代”的“三无”标准,达到有利于人类、生态和自然平衡、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有利于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产品产业。

2 江西农业土壤肥料现状制约绿色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个巨大接口,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一个广阔平台。农业生产虽然会破坏环境,但是如果妥善经营又会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如农业用地,若经营得当,不仅不会退化,而且还会使土地更加肥沃,利于国土整治、动植物保护、生态优化,这就是农业的生态功能。

从目前江西的农业用地来看,土壤质量并不高。红壤是江西的地带性土壤,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0.60%,pH值在4.5-5.5之间,土性板结,通透性差,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锐减,植被覆盖率降低;红壤的酸、瘦、板、粘、旱、蚀等障碍因素成为制约绿色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因5

另外,江西省的水稻、蜜桔、脐橙、茶叶种植面积均居全国首列,但单位面积产量与周边省份比较明显偏低,而且品质有待提高,主要原因之一是施肥不合理,重施无机化肥,有机肥施用量过少,而且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偏施氮肥,少施钾肥,和不施中微量元素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由于农民施肥结构和方法不合理,首先造成肥料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巨大,我省氮磷钾化肥平均利用率均低于全国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有三分之一的肥料损失,全省每年在肥料上的损失达到上百万吨,增加不合理化肥投入成本近十亿元;二是不合理施肥导致耕地质量下降,质地不良,土壤粘重板结,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肥料不合理施用造成了作物抗逆能力减弱,农产品品质下降,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肥料不合理施用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影响生态家园的建设。

因此土壤质量不高,农民施肥方法不当是目前我省发展绿色农业亟需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制约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改善培肥土壤,增施有机肥料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措施,也是提升全省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有效手段。

3 商品有机肥料在绿色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所谓商品有机肥料,就是将有机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城市垃圾和污泥等)集中进行工厂化处理,通过高温发酵除臭,消灭病毒、病菌,并通过干燥生产出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包装成袋,可以就地使用,也可以较长时间贮存,远距离运输,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6。按照商品有机肥的组成可以分为:粪便有机肥、秸秆有机肥、腐植酸有机肥、垃圾废弃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含解磷、释钾等功能性微生物和有益微生物)、复合有机肥(含粪便、秸秆、腐殖酸等多种原料)等。商品有机肥的长期施用是耕地肥沃、作物增产、品质改善的关键条件,也是绿色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施用有机肥其实质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再循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链条。商品有机肥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有机肥料含有植物所需的各种大量营养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质,有机质中的氨基酸、酰胺和核酸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有机质中的糖类和脂肪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7。另外,有机质在矿质化过程中,生成有机酸可以使土壤中的无效养分有效化,从而培肥土壤;有机肥可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有利土壤熟化、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因为有机肥实际上是有机物、无机物和有生命的微生物的混合体,有机物质在土壤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使分散或粘重的土壤质地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增强了土壤保水、畜肥、透气性能,调节了土壤温度,减轻了土壤次生盐渍化,改善了土壤的耕作性能。长期施用能缓解红壤的酸、瘦、板、粘、旱等不良性状,为农作物稳产高产打好基础。

3.2 促进增收,提高农产品品质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施肥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产品的品质。偏施化肥、不施或少施有机肥会造成水稻籽粒品质欠佳,果品的水分含量高,糖/酸比不适宜,茶叶的色、香、味较差。有机肥肥效稳长,可以显著改善农作物和果蔬的品质,提高农产物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有机肥中的腐殖质可以促进植物种子的萌发,刺激根系的生长,增强作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机肥料可以使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中硝酸盐含量大大降低8;有机肥可以提高农作物对化学肥料的吸收利用率,降低化肥投入成本,降低化肥因流失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3 保护环境,减少面源污染

农田和设施栽培中大量化肥的施用,规模化养殖厂畜禽粪便的大量排放,农作物秸秆和城市垃圾的随处堆放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降低化肥损失、减轻或免除有机污染对于当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条可取措施就是变废为宝,把有机废弃物加工为有机肥料9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笨重费力、污秽脏臭的传统有机肥沤积方式已难以实施,所以发展有机肥料产业化,实行工厂化生产、无害化处理(即通过就地收集、发酵、脱水、除臭、复混造粒等工序)生产有机肥料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面源污染的首选措施。

4 小结

商品有机肥料的综合功效显示了它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在我省的绿色食品、生态农业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机肥料实现产业化无论对全省的农业发展,还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或者是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均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大事。绿色农业呼唤商品有机肥!

参考文献:

1]来亚红.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6):3~4.

2]袁玉鸣. 绿色农业--恩施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J.恩施州党校学报,2005,(4):57~59.

3]李晓明. 绿色农业与其发展对策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8~21.

4]张秉福,叶海芹. 绿色农业发展中的误区与对策J.红旗文稿,2005,(7):18~20.

5舒建英,张世熔,孙波,赵其国. 江西兴国水土流失治理区土壤有机质动态变化J.生态学报,2005,(6):112~116.

6]张夫道. 无公害农业中有机肥料的作用和地位[M. 化肥与无公害农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41~158.

7]陈家武,卢以群. 生物肥料在绿色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概述J. 湖南农业科学,2005,(2):47~48.

8刘凡. 生态农业与绿色肥料[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9,(8):31.

9黄鸿翔,李书田,李向林,姚杰. 我国有机肥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土壤肥料,2006,(1):3~6.

 

 



作者简介:刘秀梅(1974-),女,山东泰安人,博士,从事新型肥料的研制与开发。Email: lxm3392@163.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0418-320193.html

上一篇:纳米技术在肥料学科上的应用
下一篇:新型肥料研制技术与产业化开发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