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shine 无奈的生活,有趣的人生

博文

高校、职称、烂文及其他

已有 3541 次阅读 2009-1-20 10:13 |个人分类:飞天扫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既然把高校放在前面,就先说一下高校。

        前两天看到人大纪校长关于校名的一个观点,建议不要说某某高校是部属或省属,这样有不当的理解。又一天,看到饶博士的博文,说中国有几个牛校之间不互相推免研究生,似乎存在门户之见。不管高校的归属是谁,但不管怎样总的说出个1,2,3来,否则很多人心理是不舒服的,所以,就有了211,985等等,另外,在招聘启事里,一般的高校都注明:毕业于211、985或部属重点高校。如果纪校长的建议被采纳得话,招聘启事里应该改成:毕业于国立大学!但我不明白的是,除了民办高校以外,哪所高校不是国家的?既然不要门户之见,那招聘启事上的说明难道是为了消除门户之见?

         每年都对高校的排名出一个榜,有时甚至是好几个榜!在该榜中,应该不外乎以下4种心理:第一,争第一,北大还是清华?第二,能够进入前多少名的,表明自己学校的实力非常强悍,对外宣传底气充足。第三名,每年都能进去,但有时位置靠前,有时靠后,心理也明白,前5名自己就别想啦,但也不会差到哪儿,所以,你们就看着排了,我无所谓!第四,局外人,就看着你们每年折腾吧,反正也没我们的份儿。

        但,总有贼心不死的。就到处拉共享院士,搞××学者,整××教授。钱也花了不老少,但真正的后果如何,估计大家心理都清楚。

        看着我们的高校如此折腾,学校里培养的学生能安心学习?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呀!

        再说职称。职称这东西,是最浪费国库的玩意儿,很多纳税人的钱都是白白消耗在此物上。各位看官们可能会说了: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哗众取宠的味道?可能危言耸听但绝非哗众取宠。因为,事实是这样的:

        绝大多数的高校职称评定都需要这些硬通货:学位学历、论文、成果、专著或著作等等。君不见,上面的哪一项是钱买不到的?学位学历,经常可以看到某些高校的处长、副处或副院长之类的人,本来都是硕导,但为了一纸文凭,在职进入某熟悉的实验室,但人又去不了,没时间做论文,就让自己指导的书名研究生分别做某一块,然后和在一起,就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这样硕士们也可以毕业,自己的博士也能如期答辩。当然,这种途径也是有些高校盈利的重要渠道!论文,正常的情况就不说了。但总有些人或什么的想走捷径,各种招数各显神通。明明用一只老鼠做的实验非说是20只的结果;明明在某刊物上发表过,再换个题目另投一个杂志;明明是一篇文章让它成俩;等等。有些人看到有市场,赶紧把自己的刊物从季刊调成旬刊,从50页变成200页。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嘛!成果,相对来讲要复杂一些,其前提是项目,只有有了项目才好报成果的,所以,在此就不说了。因为我没有审过项目,也没有报过成果,个中滋味还没有尝过,也不敢妄言。专著或著作,对于绝大多数刚参加工作2、3年的博士来讲,出专著或参编著作都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既要熟悉新的环境,又要熟悉新的业务,还要出新的成果,更多的人估计还要成家生子,困难可想而知。但主席教导我们说:有困难要上,没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所以,一批又一批的人就这样前赴后继,锲而不舍!为了济危扶困,各种各样的出版社应运而生,各种各样的书随之而琳琅满目,大家的职称也就手到擒来。

        既然这些都和职称有关系,我们的职称问题能不能改革?如何改革?这是需要气魄的,在中国,谁敢动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的饭碗,确实需要些胆量。

        当然,正常的、光明的事件绝非个例,而不正常的、黑色交易也非常态!

        杂谈,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但请不要唾液横飞,谢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040-210860.html

上一篇:海北站记事之四
下一篇:贵阳游记2-甲秀楼的鞭声
收藏 IP: .*| 热度|

6 黎在珣 向峥嵘 刘进平 陈绥阳 曹聪 唐小卿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