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nggv 北师大地遥学院

博文

一流大学博士生应具有的学术道德、学术修养和学术水平

已有 17850 次阅读 2007-10-18 18:54 |个人分类:它山之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上了一门博士生政治课,名字叫做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去过课堂听讲。老师布置了这个题目的作业,要交差,拼凑如下,自己的话只有很少一部分(拼凑这事情本身,是违反了学术道德?)

作为在读的一流大学博士生,在学术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是学术生态链的良好的学术道德、学术修养,提高学术水平,无论对个人将来的学术研究,还是末端和基础,形成对中国学术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学术道德

道德是指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去年510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 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2006年上半年中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77.39 的院士对我国学术界目前的科研道德状况给予了非常严峻比较严峻的评价。然而一年多来的学术生态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像邹承鲁这样德高望重的学术道 德的捍卫者在我国科学界、学术界、教育界凤毛麟角,有些院校成了学术不端行为单位保护主义的避风港、保护伞,对于一些已经披露多时的本单位有相当学术地位的教师涉嫌学术不端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主动调查和处理,遗憾的是这种情况还为数不少。

博士生应该具有以下学术道德:

诚实客观。在数据资料采集、记录、分析和解释,成果公开、传播,成果审核、评价等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应做到实事求是、客观诚实。忠实观察、记录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资料,严禁编造、篡改数据或资料,禁止随意对原始数据进行删裁取舍。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规整和表述数据时,不得为夸大研究结果的重要性而滥用统计方法。制定研究计划或撰写博士论文时应如实陈述。不得借用科学名义宣传封建迷信和伪科学。观察记录和事实陈述中不得出现有悖理性的表述。

严谨认真。在科研工作中应保持严谨的态度和作风。成果表述应客观。一旦发现作品(印刷中或已公开出版)中有疏漏或错误,作者有义务及时向相关人员和机构报告,根据错误性质实施有效补救措施(如勘误、补遗或撤回论文)。提出重大创新理论须提供确凿的事实根据和理论论证;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或环境影响的应用研究,必须进行科学和伦理两方面论证。未经严格科学验证或同行评议的研究结果,不得在公众媒体炒作,也不得草率地推广应用,以免造成科学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性的社会后果。不得为未经严格科学检验的不成熟的科研成果作商业广告,误导消费,损害公众利益。

公开、保密与知识产权。遵守国家有关保密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维护他人知识产权,不使用、不复制盗版出版物、影像制品和软件等产品。尊重他人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保护本人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在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遵照数据共享、思想共享、理论共享和成果共享的科学公开原则,加强交流与讨论,接受学术界检验。积极履行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纠正各种错误思想和观点的义务,提高公众的科学鉴赏力。

引文规范引证内容不得构成创造性作品的主要部分或核心内容。在论文、著作、项目申请书、研究报告等作品的实质部分,引用须获得原作者准许或以适当形式予以注明。不得将未查阅过的文献转抄入自己的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目录中,不得为增加引证率而将自己(或他人)与本论题不相干的文献列入引文目录。

署名权与鸣谢只有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从选题、设计、实验、计算到得出必要结论的全过程中完成重要工作)者,才有资格在论文上署名。对虽对研究有帮助但无实质性贡献的人员应予鸣谢,不宜列入作者名单。对于确实在可署名成果中做出重大贡献者,除应本人要求或保密需要外,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其署名权。对于合作研究的成果,应按照对研究成果创造性的贡献大小,或根据学科署名的惯例,确定合作成果完成单位和作者(专利发表人、成果完成人)署名顺序。署名者应为成果内容的正确性与合法性承担责任。任何成果均应在发表前经所有署名人审阅;除非明确标明不同作者的责任,否则成果因失误或欺骗而产生的责任由全部署名作者承担。不得一稿多投,即不得将同一论文、作品或实质内容基本相同的论文、作品同时投寄多个出版社或会议发表。一稿多投一经发现,署名者应做公开道歉并接受出版社处罚,还应接受学校相关处理。任何人不得以拥有的科技资源和条件(如经费、奇缺实验试剂、精良实验设备或者难以公开检索到的资料等)为手段,迫使因缺乏这些研究条件而不得不与他们合作的研究人员出让署名权。

维护学校声誉。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本职规定的教学、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项活动。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应自觉维护学校的名誉和利益,要按学校规定使用本大学的名义。在经允许使用本名义开展的学术活动中,应保证学校获得合理利益;在参与校外合作学术活动时,若需使用本大学名称来表明身份,应保证不使人误解为本大学对该活动、产品或出版物予以认可或负有责任。

 

二、            学术修养

“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马克思主义赋予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学术修养是指勤于学术研究的习惯和对有价值的学术问题进行有创见性研究的学术研究意识。

博士生应该具有以下学术修养:

增强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博士生要置身于科教兴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要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将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模范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科学研究的直接目标和动力,把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在学术研究中要坚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

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要严以律己,依照学术规范,按照有关规定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得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不得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反对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

要敢于对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老师说不,并积极争取在可能条件下改善状况。当然,这并不反对尊重老师的优良传统。但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关心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并努力尝试作出自己的贡献。学术研究,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创新意识,中国与美国的博士生,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国的学生很会考试,会交差,而在创新和动手做事方面,却显得欠缺。

三,            学术水平

博士生应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要根据科研课题和拓宽培养口径、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学习必要的学位课程,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

博土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较强能力,并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反映作者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科研方向,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论文题目经导师及研究生主管领导同意后,由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工作计划,包括研究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进行方式、完成期限等。

对读博士学位的人应该严要求,这本是没有疑义的。问题是应如何严要求?一些人主张在他做学位论文之外再加担子。有人主张除学位论文之外,他 还应该再发表两篇刊物论文,否则就不授予他以学位。有人觉得两篇太多了,但至少也应该交出一篇刊物论文。对此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仍然是以论文多少论英 雄的思想在作祟,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毫无好处。为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绝不可另外再要求他去搞什么刊物论文,而应该引导他在三年攻博时间集中全力去争取出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要看该成果有没有挑战权威大胆创 新的精神;二是看所解决的科学问题有没有意义,以及意义大小;三是要看所使用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有创新;四是看所得的结果是否正确,有无新意和意义大小。归结到一点,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应该具有原创精神。他所解决的问 题不是枝节问题,而是主流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大问题;不是无足轻重,而是可以开创一个新起点,创造一个新局面的重要创新。具备这种原始创新精神的博士 论文,就应该授予他以博士学位。拿他是否还发表了其他的刊物论文来否决他的学位,则完全错误。



关于《99%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的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98-9277.html

上一篇:毕业时分
下一篇:转:Follow the Heart Forever——《死亡诗社》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