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科普如何变得有趣(二) 精选

已有 3675 次阅读 2014-9-19 17:35 |个人分类:科普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搞笑诺奖

说说今天的两件事情。


一件是24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北京时间今天早晨600颁奖了,果壳网昨天做了直播预报,可惜今天一睁眼就630了,还得赶着去国家会议中心去参加“第十二届科学传播与发展论坛”,就没看成直播。不过,回看了一下,发现果壳没骗人,编辑们很敬业,真的一大早就把传说变成了现实。

哈哈,搞笑诺贝尔奖,第24个第一届,我没写错,就是这样的,永远是第一届,好有创意的名字。从1991年开始,这个笑果果已经成熟了24次,真的诺奖获得者亲自颁奖,看起来很搞笑很有创意的颁奖环节:人肉灯柱,扔纸飞机,疯帽商,牵着绳子上台的获奖者……

再看看今年的获奖项目:

物理学奖:香蕉皮,摩擦摩擦~

神经学奖:当有人在烤焦了的面包上看到耶稣基督的脸时,他的脑子里发生了什么

心理学奖:晚睡的人更自恋

公共卫生奖:养猫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是否有威胁

生物学奖:狗便便时能感知方向

艺术奖:看一幅丑陋的画作时,人的内心会承受多大的痛苦

经济学奖: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增加经济规模,于是意大利通过增加性交易、毒品、走私的规模完成了任务

医学奖:用培根治流鼻血

极地科学奖:当人类假装成北极熊,驯鹿看了有何感想

营养学奖:婴儿便便里的细菌做出来的香肠。


有的名字看起来不是十分搞笑,但却全部贴近生活,也许,贴尽生活才容易变得有趣。

科学本来可以很好玩的,看你有没有创意,能不能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融入幽默。这点老外确实比我们更胜一筹。



3D打印机发明人

搞笑诺奖颁奖仪式上的舞台剧


再说今天的第二件事:以信息化——科学传播的新引擎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北京科学传播与发展论坛2014年北京科学嘉年华国际论坛”在位于奥体中心的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来俺很少参加类似的活动(老百姓机会也不多),路途又如此遥远,一般情况下是懒得凑这个热闹的,可见有我党的组织和人参与,就凑一次热闹吧。主要是个国际论坛,还真请了几个老外当嘉宾,主要是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科学传播机构的执行官啥的。

历年的规定动作,科普日活动,国家支持,有经费,怎么也得整出点动静,包括弄些论坛啥的,不过现在真是节俭办会,挺好的。

关键是听听关于科学传播的国际化观念,收获不小,让我自己的想法更加清晰了。

出于某种目的,国内的领导专家往往会大谈信息化等高技术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却很少谈及其弊病、局限性;而老外们则直言,信息技术没那么好玩,也没有诱人到那个程度,技术不是万能,关键是应用技术的人,想通过这些技术干些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是靠技术不能达到的?大数据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也没那么神奇,如果没有人的有益挖掘,人的智慧利用,海量的数据必定充满了无用信息。未来的科学传播不局限于单向的传播,更应重视的是知识的交换和互动;对话在科学普及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念稿子,对着PPT照本宣科、按部就班、老生常谈的发言肯定不受欢迎,还好,论坛穿插了人物会客厅,老外发言也不错过一切宣传他们机构、寻求合作的机会,包括播放制作精良的宣传片。有一家机构的翻译名字挺有意思:萝卜太辣(Robot Terra)。不过人家的观念还是比我们新,也许是做法比我们更科学,注重生活、注重互动,注重个性化的科学需求是根本。

信息化及其其他传播手段再先进,没有人参与的积极性和互动性,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太过依赖于技术手段和设备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这个大家都会明白的,信息化时代的许多弊病都暴露出来了。比如垃圾信息,不科学的信息太多了,自媒体时代,传播速度如此之快,令人难以阻挡。有趣的前提当然是科学。



还好,这个会没有睡倒一大片

人物会客厅


科学传播还得靠科技工作者,更得靠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像活跃在果壳网上的就有那么一批。我不是为其作宣传,人家也不需要咱的宣传,人家在科普的有趣化方面做得确实不错,内容贴近生活,又有一定的科学深度。

科普作得有趣,从需求开始,从诱人的题目开始。看看果壳网移动客户端的一些发布:放屁会崩出细菌吗?狼开哈欠也传染,“盲评大闸蟹”观战指南,我有特别的飞行技巧,搞笑诺奖上的那个逗比,他发明了3D打印机……好玩吗?是不是一看标题就想看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829147.html

上一篇:科普如何能变得有趣(一)
下一篇:正是菊花盛开时
收藏 IP: 223.72.177.*| 热度|

9 刘立 尤明庆 蔡小宁 赵序茅 闵应骅 何凌云 李颖业 biofans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