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科普需要接地气 精选

已有 5445 次阅读 2014-6-27 22:12 |个人分类:科普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普

在继续秦岭纪实之前,插入此篇博文,实在是源于今天在我社临时组织的规模不大的一场生态讲座,听到大家的热烈反响,有感而发。


赵序茅博友下月初去上海继续他的博士科研之前,在北京逗留几天,等待审核《西域寻金雕》的付印前假书。因此,我们有机会做更多交流。周三时我们部门领导见到小赵,灵机一动,何不借此机会让他给我们做一场金雕科考的生态讲座?邀请一提出,赵同学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事实证明,我们这个决定很英明,讲座的效果很不错。虽然党员们都去西柏坡受教育去了,参与的人不算太多,但赵同学分享的令人震撼的金雕科考相关图片,生动有趣的知识讲解,随时与大家的交流互动,使习惯了枯燥讲座的所有同志大开眼界。借用我们一个同事发在微信上的评价:“喜闻乐见的科普知识会吸引大家的眼球,随时解答人们对金雕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种种疑问,实实在在的科普,好!”。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应多宣传这样的科普形式,多关注这样的有切身科研体验的年轻人做科普。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同科普的主力应该是一线的科研人员,但科研人员做科普也受专业领域、自身表达能力等的限制,科研做得好,科普做得棒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所以,像赵同学这样科研全力投入,有思考,有记录,以兴趣有能力以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与大家分享的科普人才也是可遇而不可求。最重要的是,他的科普,算是真正接地气儿的,他的科研经历不可复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用充满艰辛的亲历,用自己所在团队取得的科研数据说话,最有说服力和亲和力,这是做好科普的基础之一。重要的是,科研人员的付出,宝贵的科研经历,也是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它可以激发兴趣,鼓舞士气。

近几年,面对枯燥的所谓灌输式的科普,似乎大家越来越反感,以致在科普界有“知识性科普过时”了的说法(大家认为现在不再需要像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科普图书)。其实,我倒不太同意这样的说法,没有知识,何来科普?科普当始终以传播知识为首要任务,只是内容形式需要不断创新,作者队伍需要不断精选历练。

其实,想想我们这么多年做科普的经历,作者的选择范围其实很窄,以致我现在一看到一些熟悉的作者(有的还以“大家”自居)面孔出现,就能想像写出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一批没有什么科研经历,知识系统老化,不接地气的科普作家能有什么吸引人的优秀科普作品?很多不过是将已有的知识拼凑起来,然后施展语言技巧,换种表达方式而已。科学传播以科学事实为基础,如果没有第一手的科研资料,包括数据、方法、成功与失败的经历、科学的思维方式,知识传播往往只能是老生常谈,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把过时的知识融在作品中,弄不好还会造成对公众的误导。

赵同志的专业优势明显,他是搞生态的,搞动物保护的,话题时尚,有大量近两年借做金雕项目在新疆积累的科考一手资料、相对不平凡的野外与动物接触的经历,掌握很好的可以不断利用的科普素材。还有,就是他曾经是个“文科生”,文笔也不错,不怵表达,喜欢与别人分享。不论是用科考日记的表现形式,还是以类似小说的形式进行诉说,都应不会失去其科学传播的本质的东西:相对严谨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从事类似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不少,又有多少能像赵同学这样玩命做科研,这样善于记录自己的科研经历,善于进行科学思考,善于与大家分享呢?所以,我们需要像赵同学这样接地气儿的科普工作者,如能坚持,不断历练,并带动一批有兴趣的年轻人,应可以改变我们现在的科普现状。

科普需要接地气,一方面是科普作家最好有自己的科研经历,有自己的硬货;另一方面,要了解公众的需求。像我等有理工科背景,但已远离科研第一线的渴望做科普的同志如何参与?我想,一是根据自己曾经的专业,不断学习,了解最新科学进展,谨慎分享所得知识,并作好被人拍砖的思想准备;二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分享,我想也挺重要,这个需要一定的科学训练基础。至于不少文科背景的也利用他们的文字优势写写科普,我想写和读的人都要多些考虑为好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807183.html

上一篇:秦岭纪行(二):洋县鸟的诱惑
下一篇:秦岭纪行(三):被招引的金丝猴
收藏 IP: 111.193.85.*| 热度|

32 李伟钢 王德华 蔡小宁 武夷山 文克玲 陈筝 赵斌 邢志忠 冯大诚 吕喆 苗元华 孟庆仁 陆俊茜 张强 李宇斌 史晓雷 闵应骅 李小文 陈楷翰 罗会仟 葛肖虹 张江敏 赵美娣 wangqinling truth21ct tuner shenlu yunmu biofans wisdomstar aliala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