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内蒙古自驾游(二):在那遥远的城镇和景点

已有 4407 次阅读 2013-8-17 23:59 |个人分类:走遍天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内蒙古, 景点, 自驾游

 昨夜做梦,又回到了美丽的内蒙古草原,一望无迹、辽阔的大草原,湛蓝湛蓝的天空,棉花般雪白的云朵,蒙古包,沙漠中的遗迹.......半个月前经历的短短几天的内蒙古自驾游,那里的美景远远没有看够,没有游够,没有拍够。魂牵梦萦的内幕古草原,有机会我们一定还会再去的。


久居闹市,厌恶了高楼大厦、到处的人流、车流,躲不掉的喧嚣。。。不仅仅是北京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即使是像呼和浩特这样的西部城市,人多车多,堵车也是一大通病,一大顽疾。向往宽广的田野、草原,人迹稀少的几分清静。

从北京出发,沿着G6高速向西北方向行进,不足500公里的路程,路况很好,一路非常顺畅,7小时路程便可到达呼市,但无暇在这个同样严重堵车,充满喧嚣的城市过多停留,第二天便驱车北上,向着草原进发。经武川进入锡林浩特市(盟),途经著名的草原旅游景点——格根塔拉草原,这里有比较完善的旅游管理设施、蒙古包旅馆、相对肥美的牧草,还有一大片湖面,景色不错,人气也不错。可惜出发匆忙,没有定上这里的蒙古包宾馆,无缘享受草原月色,想像中趟在柔软的草地上,仰望寂静星空的经历并没有实现。多少有些遗憾。

离开格根塔拉草原景点,一路继续向西北方向疾驰(草原的公路已经修得非常好,车不多,加上车况比较好,竟可以开到140),一路是人迹罕见的大草原,偶见大片的羊群,方便时就停下来拍照什么的,大约过了好几个小时,终于见到了事先计划留宿的“小镇”,苏尼特右旗所在地——赛汗塔拉镇。好难记的名字,曾玩命的记,直到现在还得想半天才能想起它的名字。一个街道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据说设计人口三万人,常住人口不足万余人的“遥远”小镇,看似重新建设的城市,很干净,人不多。说它遥远,其实是真的是被大草原包围的城市。我们在这里住了两个晚上。第二天从这里去了160公里外的二连浩特。

这次内蒙自驾游,其实事先并没有好好做功课,临时决定与亲戚汇合,电话中听了一耳朵说去什么国门,以为是去最北边的满州里,还通过微信问了内蒙的朋友那里如何如何,结果到了呼市一看地图才知道满洲里在差不多两千公里之外呢,太远了,无法成行。其实距二连浩特市中心4.5公里外的二连国门才是真正的第一国门。离京城最近的国门。这里横跨两条铁路,是连接北京和乌兰巴托、莫斯科的铁路交通大动脉,也被称作欧亚大陆桥。

也许是因为相对比较遥远的缘故,第一国门的游客并不多,除了火车纪念广场、一个国门展览馆,就是在国门观景台通过一台望远镜眺望一下对面的蒙古人民共和国,说实在的,真没什么可看了,那边看起来穷得很,扎门乌德口岸的国门远不如这边的气派。国门矗立着全国边界点唯一一处双号双立界碑。可惜不像有些地方,可以踏在黄线上拍照。

在二连除了看国门,还顺路游览了正在建设中二连国家地质公园,从这里以可感受非常非常遥远的过去——恐龙文化和并不太遥远的过去——伊林驿站遗址上写满的驿站文化。

 

去过西藏高原、云贵高原,这次又游了蒙古高原,喜欢那种行进在连绵的高原土地上、离天更近,与自然更亲近的感觉。一年中总该有些日子离开喧嚣的城市,去亲近自然,感受山河的美丽吧。





格根塔拉草原,这一带最好的草原,游人不算少,服务设施比较完善,但要在这里下榻,一定要提前预定



格根塔拉的标志建筑和前面的水面


看得出来,这里的草很不错


蒙古包旅馆看起来条件不错,可惜没有定上



有草有水有蒙古包的地方更美吧


美丽的赛汗塔拉小镇中心广场


看见恐龙了,就看见二连浩特了,恐龙把门,二连牛吧。


第一国门看起来还挺气派


穿越国门的铁路,欧亚大陆桥,中蒙,中俄运输大动脉

远望蒙古国


二连街景




国门景区大道


第一国门界碑


正在建设中的地质公园


遥远的过去






穿过沙化的草地,我们终于找到了当年的伊林驿站遗址

草原上的人家



一般来说,这个季节,草原上每天都有蓝天白云,但每时每刻也都会头顶飘来一片乌云,下起雨来,不过都是短时的。这一路开车,我们赶上过暴雨,也赶上过冰雹。在国门别看拍出来是蓝天白云,还赶上好几场太阳雨呢,有趣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717701.html

上一篇:内蒙自驾游(一):草原美景
下一篇:关于科学和科学传播的一些困惑
收藏 IP: 114.253.81.*| 热度|

8 曹聪 武夷山 李万峰 马英 苏德辰 强涛 ljxm xuyigangh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