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业内杂感之三:关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反思 精选

已有 4624 次阅读 2011-12-4 22:00 |个人分类:图书出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图书出版

出版社转企改制,按道理说大家这回都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共同面对市场,事实上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行业内的差距将越拉越大,缺少资源的中小出版社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面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衡似乎也是个现实问题。

 

如何处理好出版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问题,看起来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稍有些素质的从业人员都会做出似乎正确的回答:出版社必须遵守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出版准则。

 

稍加反思,经济效益,拿钱说话,是硬指标,很好评价;至于一本书,一批书,乃至一类书,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益,就是很难评价的事情了。

 

人们习惯于将图书等出版物作为特殊商品来对待,区别于我们用的物质产品,比如做饭用的锅,图书具有其精神产品的属性。但其实二者也有共性。表面来看,锅是用来做饭用的,能把饭做熟就是好锅,我们小时候用的一水儿大铝锅,尽是用到期的国库券兑换的,从来没有想过锅还有好坏之分。可现在不同了,社会多元了,锅也多元化了,单是制造材料就五花八门,一些锅子被不法制造商在锅上赋予了有毒物质,就不仅毒害着人们的身体,也毒害了人们的精神。

因此,对现在的锅子,不仅对其功能、外观,而且对其内容,包括制造用的材料必须仔细审视。图书作为精神产品更是如此。在图书品种相对较少、发行渠道单一,内容相对固定的计划经济时代,图书内容的审视相对简单,稍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图书是不可能被出版的。所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似乎并不突出。

 

在社会起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图书的出版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纸及文字为载体的图书品种日益丰富的同时,也给内容的审视提出了新的要求。判别的难度正日益加大。

 

但实事实事地说,图书这玩意儿,就其内容来讲,很多不能用好或者坏来评判,大多数是中性的,特别是对于科技图书。对于图书的社会效益,可能不宜有太高的奢求。

除了原创性强的文艺类作品,现在很多情况下,图书出版过程不过是一种信息的再集成,并没有创造什么新的东西,也就谈不上通过制造图书,传播什么不好的东西,带来不好的社会效益。不过是为了满足一些小众的需求而为之。现在看来,靠一本书,一张报纸制造轰动社会效益的时代似乎已经远去。

大量的论文集、政策法规汇编,为评职称而编的“学术”著作、东拼西凑的科普图书,明知质量不怎么样,一般从业者只要看到有人投资,不涉及政治问题,都会欣然接受。现在看起来,原本看起来神圣的出版行业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早已变得不那么神圣,到处充斥着金钱的铜臭味。类似于人民教师部分人已经背离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高尚的称谓。

我们往往被要求多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佳的精品图书。可哪有那么多所谓的精品资源,何况何谓精品?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评判的标准不同。精品只能是相对的,即使是大量政府买单的图书,能算上精品的能有多少?包括那些获大奖的图书,有多少产生了我们期望的社会效益?

所以,不要把图书出版看得那么神秘和高尚,出版业制造的绝大部分都是平庸书,甚至是垃圾图书,但正是这些平庸书、垃圾出版物养活了众多从业人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版行业转企改制,越来越追求产值,要品种,要数量,要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平庸出版物不可避免。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其商品属性与一般商品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被缩小了。许多时候,看起来越平庸的书,越有市场。

另一方面,印数几百册,甚至几十册的图书能有什么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会有。版号是国家的,出版社就要对国家负责,印再少的书,只要有书号,就是公开出版物(这与在不在市场上销售无关),就要在内容上严格把关,当然,书的内容首先不能有政治问题,至于科学问题,有时很难辨别,不是每个编辑都能把握好。这不仅需要编辑的专业水平、知识面,责任心、职业操守也必不可少。当然,出版物的取舍也与出版社的发展方向,整体的价值观,利益取向有关。

 

至少是在表面看起来,在很多情况下,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会产生激烈的矛盾,只是在部分情况下,面临选择的时候,何去何从,个人的选择、出版社的选择并不相同。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打监管的擦边球,赌出了所谓社会效益不好的书而不被人们发现,这类情况并不罕见。就像出了有问题的锅,没人发现,没有人去查。能直接进垃圾厂的没人看的“垃圾书”还算好的(每年有大量的专业学术出版物进造纸厂),至少不会变成毒害人们精神的垃圾。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的精神产生潜在威胁的垃圾图书也并不罕见。


纸质出版会萎缩,在社会上的影响会起来越小,但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和行规在约束着我们。但在出版业完全市场化的今天,多数从业人可能只能做到盯紧经济收益,然后兼顾不触及行业的底线而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514929.html

上一篇:春夏秋冬,我们一起走过:40万有感(我的第300篇)
下一篇:北京植物园初冬
收藏 IP: 125.33.200.*| 热度|

6 武夷山 胡俊平 刘昶 唐常杰 翟自洋 葛肖虹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