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六,北京天气不错,阳光灿烂,温暖得甚至让人闻到了春天的气息。
记得民间有“三六九,往出走”的说法,往年这时候的返城高峰,京城的大街上应该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喧哗。中午出门,见街上依旧冷清,公交车几乎是空的,地铁里也是乘客稀少。附近的餐馆几乎都没有开业,烤鸭店门口也摆起了卖菜的摊位。周边规模小的宾馆有不少已经暂停营业。对面的大商场,除了地下超市,几乎没有什么人闲逛购物。随着返城人流增加,超市购物的人明显增加,蔬菜和食品等供应充足。进商场的正门有要求测体温的工作人员值守,其他门则没有。街上几乎每个人都戴了口罩。
小区从昨天开始实行封闭管理,非小区业主进入需要登记详细信息,车辆也是逐一登记。进入的每一个人包括业主,都要求测体温。看起来气氛有点紧张,问了一下,许多小区都是这样管理的。
但从数字来看,北京的疫情并不严重,确诊人数才过百,死亡病例也只有一个。相应的措施,可能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返城高峰吧。楼道里贴出了要求湖北回京人员主动居家隔离的通知,但并没有人逐一上门排查登记,这样是对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还是首先要相信大家的觉悟,不自觉的还是少数。
网上依然热闹非凡。微信群和朋友圈持续热议疫情相关信息。微博热搜前50仍然被这类消息占据,那些明星八卦基本不见了踪迹。确诊数字和疑似病例持续飙升,各种真真假假的小道消息漫天飞,看似人们的恐慌情绪依旧。恐慌本身并不一定是坏处,可以让人们保持警惕性;但过分的恐慌一定不是健康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破坏我们的健康,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拿什么驱散人们的恐慌?真相还是谎言?科学还是理性?每个人要求的真相都不相同,对真相披露永远都不会达到让所有人满意的程度;善意的谎言有时可以稳定人心,但恶意的隐瞒和不作为显然会带来很快的后果,必须遭到口诛笔伐;科学会带来理性的思考,但面对突发疫情,科学的局限和硏究发布者的浮躁难免,往往带来更多的迷惑,适得其反。所以,我觉得不要奢望太多的真相,它并不能安抚那些脆弱的心灵,唯有保持冷静,做好眼前的事情,最大程度上规避眼前的风险,这就够啦。
很多时候,我们看起来什么也做不了,但实际上我们能做的很多,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即便待在家里,我们也有很多学习的机会和渠道,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我们想要的信息,我们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分析这些信息,思考一些问题。得出我们认为靠谱的结果,分享给我们认为可以影响到的人群。在这个非常时候,通过我们的交流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和我们有共识的朋友,收获真心。
数字很快突破10k,面对这场超过预期的疫情,从未有恐慌,其实许多人也没有,灾难没有到眼前都不会重视,侥幸心理。少数人的恐慌情绪会通过媒体渲染、通过网络放大,影响人们的心情。还有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少数分子也要引起高度警惕,不要被极端情绪带偏。
全民族共同抗疫,凝聚人心的好机会,考验人性的好机会。善良的人绝对是多数。关键时刻敢于冲锋在前的也不在少数。
向奋斗在抗击疫情前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致敬!灾难面前,总要有人负重前行。
晚上抽空看了一下五集纪实片《切尔诺贝利》,非常不错的片子,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天灾难避,人祸可免,但实事实是,人类往往会犯同样的错误,难道是命运的安排吗?越来越多的天灾掺杂着人祸,不知道哪天会扰乱我们平静的生活,只有当灾难来临时冷静对待,尽量发出理性的声音,做出理性的行动,最大限度减少我们的损失。当然,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应该有一份公德心,这也是保护自己措施的一部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快要立春了,楼下的迎春花已经开始萌芽,灾难终将会过去,生活还要向前。此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独立思考,小心落入舆论的陷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