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如何看待一则严肃的科学新闻报道被“标题党”毁了 精选

已有 13061 次阅读 2018-4-24 22:53 |个人分类:科普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标题党危害

 

年纪大了,很多想法可能都OUT了,看不惯这看不惯那,比如满眼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标题党”式标题泛滥,就有点看不惯,但现在这套路好使,你不用,谁会看你的文章?我无意打击一大片。


想想小编们也真不容易,不但要考虑怎么按照公众的胃口修改作者投来的稿子,还要绞尽脑针想一个能吸引公众眼球的标题,做梦都在想,难啊,没有好名字(哪么庸俗点),阅读量上不去,要被老板、领导打板子,工资奖金都成问题,难怪这么卖力。呵呵,其实俺挺理解他们的,俺也是编辑出身啊,要是也干新媒体,说不定也会玩这套路。


但理解不等于赞同,采用“标题党”式文章标题搞推送,不仅误导别人,也可能害了自己。这不,前几天一篇“标题党”式标题的科技报道就“出事了”,不但毁了一篇文章,甚至被冠以“不实信息”加以群辟。

十天前,在某医学公众号看到《重磅!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彻底根治率达97%》,第一反应“有那么神吗”,看了文章内容,尽管有措辞不严谨的地方,倒其实也谈不上特别“失实”的报道,文章依据发表在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一篇文章,提到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将研制的免疫刺激剂注入患癌症的小鼠肿瘤内,刺激其T细胞激活,从而达到根治肿瘤的效果,原理很好理解,实际就是一种免疫疗法。90只带病老鼠实验,87只有效,97%成功率。

稍有生物学和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动物实验有效,不等于在人身上都能有效,绝大部分的动物实验用在人身上都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文章说的也没错,“这项成果,让人类看到了彻底击败癌症的新曙光”。只是曙光而已。


就是这样一篇普通的科学文献报道,因为使用了非常误导人的“标题党”式标题,变成了一篇“不实信息”,冤枉吗?不知有多少人被误导?内行人不会被误导,外行人往往不明就里。

QQ图片20180424223357.png



在科普公众号这样的科普快餐流行,有多少人不看内容,只看标题?内容正确,标题错误也可以称为假新闻吗?这个标准我不好说。所以,玩标题党也需要技巧,不要玩太大了,否则害了自己,误导读者,也容易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当然,很多时候,发布者就是带有利益和倾向性的)。

俺其实不太关心娱乐新闻,只多关注了一些科技新闻、科普文章中的“标题党”问题,可以说也相当严重。科学本来就是小众,即使是接近百姓生活的严肃科普文章,其实阅读量也不会很大,像果壳那样做的好的科普公众号其实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即使是依托著名媒体作为传播平台,关注者也是少的可怜,能有个上千的阅读量已经很不错了,现状就是如此,也难怪小编们为了完成任务,要绞尽脑针,用标题党式标题吸引人打开文章进行浏览。

这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单纯用阅读量来评价科普文章的价值和传播效果吗?一直关注科学传播中的许多新问题,显然,没有好内容不行,有了内容没有传播也不行,但不恰当的传播手段也会毁了好内容。标题党式标题推送的文章光看标题不但有忽悠的成分在里面,大多文不对题,也蕴含着一些不科学的成分在里面,误导公众。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一一例举了。

我不喜欢标题党,本来昨天写了一篇措辞比较强烈的批判它的文章,举了很多例子,睡了一觉想想,还是算了,删了,重写,大家都不容易,小编也要挣钱养家。就事论事,快餐文化的产物,但愿多数人看文章不只是看标题,能谨慎识别内容的真伪。至于那些很多内容都是歪曲、伪造、臆想居高临下的科普文章,更是害人不浅,不是为了利益有意为之,就是小编水平达不到,转载或利用网上资料篡文章时,无法判断,又没人把关,随意推送。

这些现象太普遍了,要叫起针儿来没个完。在此不多说了,再说就离题了。








科普“乱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110733.html

上一篇:山西行:走近大寨
下一篇:开博八年
收藏 IP: 221.216.172.*| 热度|

27 黄仁勇 李学宽 刘全慧 杨顺楷 李东风 李泳 范振英 冯大诚 王庆浩 王从彦 文克玲 周健 武夷山 尤明庆 黄永义 张忆文 张晓良 王宏琳 杨正瓴 刘世民 吕喆 刘浔江 农绍庄 汪晓军 zjzhaokeqin chenhuansheng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