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芳华" 精选

已有 5892 次阅读 2017-12-23 19:3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芳华》观后

抽空去看了最近热映的电影《芳华》,事先太多的“剧透”似乎已经让观影少了很多新奇感,两个月前的停档又无疑使这部影片多了不少神秘的诱惑。观映者既有我们这个同时代的年轻老人,也有不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毫无疑问,这部片子的主题是有关一群人的“芳华”,他们经历“芳华”的那个年代与我们经历“芳华”的年代基本是重合的,影片表现的些许时代烙印多多少少触动了俺的神经。

然而,这只不过是他们的芳华,一群生活在应该充满革命阳光的部队中的一群个体的芳华。他们与我们有很多不同。但主人公何小萍的演技,还有她的经历,我是有共鸣的,因为我们都曾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尽管遭受物质贫穷的状况可能不同,但都经历过那种被歧视、被欺凌的精神痛苦。所以,当主人公何小萍含着眼泪给他正在劳改的父亲写信,诉说她的悲苦时,我的眼泪也快要流出来了,这就是感同身受。

初中没毕业,班长和宣传委员都相继到部队去当兵,那个年代,还没有恢复高考,当兵很时髦,能去部队 的孩子都要有点路子,也有很多同学羡慕。因为家庭困难,又有本家大哥在就读的学校武工部工作,竟然也在旁人的劝说下萌生过去当兵的念头,但最终一方面认为那个地方并不适合俺,另一方面一向自卑,根本就觉得这件事不会成为现实。

我不知道应该如何描述我们这一代人的芳华,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年代,每个人的经历都大不相同,我有自己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但并不是“芳华”这个词汇所形容的算是美好的年华。我曾经在我保留至今的三本青春年代的日记之一中用了十几页回忆我的童年到二十几岁的岁月,字里行间充满了“负能量”,充满了困惑和烦恼诉说,遗憾又令人奇怪的是,这篇“自传”后半部分居然从日记本上消失了,是天意让我忘记些什么吗?不,有些东西是忘不掉的,不管你是否把它记录下来,它都在你的心里。

《芳华》影片另一吸引人的地方是有关那场战争的描述(其实涉及的也不算很多,影片开始90分钟后才有),这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人已经陌生,而我们这一代人不会忘记。我的大学班长毕业后阴错阳差地顶替另一个同学去了军校,两年后上了老山前线,受了重伤,当了战斗英雄。幸运的是,没有残疾,目前生活的还不错,巧合的是,他与刘锋一样,也是做图书生意的,只不过属于“官商”。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很少谈及那段历史,当然,我们也很少主动要求他谈起,毕竟这个话题多有血腥,少有温馨。

生活在不同圈子里的人有不同的芳华,既使是同一个圈子里,比如,主人公所在的部队,也因处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感受和经历。不同的人生,既使是充满了“负能量”,也更能触动人心。幸福的人生更倾向于趋同,而那些看起来不幸的人生则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情节,更能吸引人,这也许是那些所谓的“伤痕文学”受到很多人欢迎的原因之一吧。所以,为什么冯小刚不能拍这样一群人的芳华?文化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也可以是方方面面的事,各种各样的人。凑巧,有这样一群人凑到了一起,有了这样的故事,或让人感觉真实,或让人感觉虚假。故事中人物的表现足以让人们分出N个层次,再对号入座。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芳华”,如果说人与人处于不同的层次,那就表现在不同的世界观,看问题的不同立场,对《芳华》这部片子的评价也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褒贬。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群生活在特殊群体里的特殊人的“芳华”,它既不能代表一代人,也不能准确反映那个时代,也许唯一能反映的是人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性,不以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人性的多元化。关于这个,有太多的评论,俺就不在这里凑热闹了。

如今,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谈起逝去的青春,或者叫曾经的芳华,已平静无比,青春年少时拥有的烦恼和困惑已然逝去,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快乐地度过余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091127.html

上一篇:普吉印象
下一篇:关于“年终总结”的那些事儿(附40年前的今天写的日记)
收藏 IP: 123.116.229.*| 热度|

22 黄仁勇 苏德辰 李颖业 蒋大和 朱志敏 农绍庄 蒋永华 王从彦 闵应骅 李学宽 蒋力 安卫华 刘钢 曾泳春 李东风 彭真明 周健 赫荣乔 王启云 武夷山 刘立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