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天堂-Sarac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araca 靠近植物,贴近大自然,心情故事,点滴记录!

博文

我所认识的高等真菌学家-藏穆先生

已有 9229 次阅读 2011-11-13 15:51 |个人分类:怀念|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学者, 风范, 真菌, 隐花植物, 春蚕到死丝方尽

图1:滇西北冷杉林中,最常见的地衣植物:松萝,是滇金丝猴最喜欢的食物。长须飘飘,清洌干净。
 
 
       2011年11月10日晨,藏穆先生病逝,享年81岁。在东亚植物特征成分研究Q群里,师弟说了一句:“先生走好”!彭老师说:“卓越的人,最后的辉煌”。接着都各自忙开了,看到这个消息,内心一直难以平息。

       与藏先生并没有很多交往,对先生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昆植读研期间的点滴印象。那时去分类室的路上总会看到他们夫妇俩如影相随,并肩前行的样子。分类室在山顶,一条石板小路在油橄榄林蜿蜒前行。听到有学生从后面跟上来的声音,古稀之年的黎老师总是停下脚步,提醒步履缓慢的藏先生:“让学生先走,咱们慢慢去”。接着,他们就会驻足一旁,面带微笑与我们打个招呼,慈祥和蔼,令人如沐春风。

       两位先生的研究领域是苔藓、地衣、高等真菌等隐花植物,接触的机会不多。彭老师和师从于藏先生门下的同学不时提及两位先生的研究领域和为人处世,让我在心里逐渐对老先生们产生了敬佩之情。

        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分为隐花植物和显花植物两部分,前者是由藏先生创建的。从上世纪70的年代起,先生带领年轻人,在西南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和采集,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隐花植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誉和认可。作为馆长,先生律己力行,广采博藏,亲自采集标本真菌13800余号、苔藓24500余号及地衣1000余号。

        我很少去隐花植物标本馆。每次去总会被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隐花植物标本和照片迷住,恍如在高等植物世界里,又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一个精彩的微观世界。从此,长期在野外工作时,我也开始留心那些不起眼的岩石、陡坎、枯枝、落叶、草地,经常为五彩斑斓的地衣、绿意葱葱的苔藓、形态各异的真菌而发出感叹: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啊!

       藏先生及其夫人一辈子醉心于隐花植物世界,笔耕不辍,专著不断问世,如《中国真菌志》牛肝菌科I-II卷、《横断山区真菌》、《中国食用菌志》、《西藏真菌》及《西南大型经济真菌》。

       很有趣,《中国食用菌》杂志有个专栏,叫做《菌物学家科海萍踪》。藏先生从2005年-2009年期间,相继发表小文章,专门介绍国内外研究真菌的专家学者们的学术成就和轶闻趣事,他们大都治学严谨、为人谦和,看后颇受启发。今年,藏先生夫妇俩还出版了一本工具书《中国隐花植物科属词典》,这与《中国高等植物科属词典》可相媲美,也可称作“姊妹书”了。书是今年开春出版的,先生却在年末时走了。记得在《菌物学家科海萍踪》里,先生介绍了我国近代农业病理学家阮兴业先生一生致力于镰刀菌类研究,并于晚年编写了《菌物拉丁文概要》,次年(2003年)去世。藏先生评价道,阮先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这句话用在藏先生身上同样合适。

       今年是蔡希陶先生诞辰100周年。《雨林故事》的主编金丽专门采访了一批上世纪与蔡老一起共事过的老前辈,其中就包括藏先生夫妇。后来,金丽告诉我件很有趣的小事,说是在藏先生家采访时,黎先生招待她们喝咖啡,藏先生在旁边像个小孩儿似地请求说:“你都给她们倒咖啡了,也给我一杯吧!”可能由于健康原因,先生日常饮食有规律,喝咖啡恐怕是受限的。结果,这次请求被应允了,藏先生像个小孩一样地高兴!听着,仿佛看到先生拍手高兴的样子,感觉老先生可能一辈子都这么可爱吧!前天我把藏先生去世的消息告诉了金丽,她有些难过,在qq上签名更新为“纪念鹤发童颜的您曾经天真无邪”。  

        多年都没见到藏先生夫妇了,也不知道10年前头发花白的他们现在都鹤发童颜了。记得10年前的一个故事。好朋友结婚发请柬,当时研究室认识的老师、学生们都发了。只是为难于经常见面的老先生,由于平常只是在路上碰到问个好,所以不知该不该邀请。后来犹豫再三,鼓足勇气送去请柬。结果黎先生很高兴地接过来,连连说了好几句祝福的话语。到了婚礼那天,朋友收到老先生托人送来的红包,上面是用毛笔字亲笔题写的贺词,遒劲有力,潇洒飘逸。在那些红包中,用毛笔字题写的贺词可不多见,朋友赶紧小心翼翼地将这个红包珍藏起来,似乎想要珍藏一辈子似的。由当初的忐忑到收到红包时的豁然,朋友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位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体会到做一名光明磊落、心胸坦荡的科学家是多么令人敬重啊!

       逝者已矣,风范长存!本篇博文,附云南森林中常见的蘑菇、地衣、苔藓种类的照片,谨以此文、此图,纪念慈祥、率真的藏先生!

 

附:藏穆研究员生平简介 http://www.kib.ac.cn/dqyd/gh/201111/t20111110_3394328.html

 

图2:朱红双菌(Trametes cinnabarina),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

 

图2:未知 常见于西双版纳地区,夏季

 

图3: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fr 滇西北盛产,美味食用菌。

 

图4:未知一种。 西双版纳地区常见,生长于废弃的枯木,类似于人工栽培菌平菇,可食用。

 

图5;珊瑚菌一种,又名“扫帚菌”;该菌体形俊俏,色泽秀美。珊瑚菌科Clavariaceae各属含有不少质地脆嫩、别具风味的食用菌,是我国野生食菌资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珊瑚菌有很多的品种,颜色艳丽,有红、黄、白等色。像葡萄状枝瑚菌、葡萄状珊瑚菌都可以食用,一般别名帚菌、刷把蕈、扫把菌、笤帚、红扫把。

 

图6;滇西北苔藓一种。

 

图7:地衣一种,俗称青蛙皮,或树蝴蝶,有的种类可食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4526-507585.html

上一篇:热带雨林也有秋冬--橡皮树叶
下一篇:寂静的图书馆
收藏 IP: 221.213.45.*| 热度|

11 刘庆丰 吕新华 陈湘明 武夷山 高建国 杨月琴 杨正瓴 赵金丽 zhangcz07 rosejump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