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itym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citym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博文

关于科普问题之一

已有 2761 次阅读 2021-8-22 22:2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在大学从教30余年,虽然一直在大学进行教学(实际上也是向学生讲授、传承和普及科学知识),但关于对科普问题的全面思考,还是来自于今年上半年参加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的评选,已经有了结果(https://www.cugb.edu.cn/xynews/41381.jhtml)。


科普什么?谁来科普?如何科普?科普成效?这些问题成了近期思路的问题之一。


今天看到一个文章,其中谈到物理学新进展与科普问题。[1]作者学潜,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为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天津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文章对物理学的伟大进展赞誉有加,但对于科普这些进展却存在不知。文章说“什么是科普:科普是向非本专业的科研人员, 教师, 研究生, 大学生乃至中学生以及一切对物理学感兴趣的公众介绍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研究方法, 物理学史还有物理学家, 但特别重要的是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成就, 这些新发现的科学意义及应用前景。科学研究又分为研究物理基本规律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已取得的物理规律为人类造福的应用研究。前者是根本, 我们熟知的量子力学, 相对论都属于此范畴, 而2014年诺贝尔奖项目——发光二极管就属于后者。两者对人类文明都有重大意义, 互相支持。科普也就应该涵括这两方面。


高层次的科普的对象是非本专业的研究人员, 教师和高年级的研究生。其实, 即使是本专业的研究人员听听别人 (其实他们本人也在做类似的科普报告) 的科普报告也往往很有心得, 至少学习别人如何把这个课题讲得很精彩的经验。学术报告分两种, 一是专门的学术报告 (seminars) , 是给非常专业的人准备的, 实际研究的各个细节, 报告期间可以有讨论, 甚至激烈的争论。另一种是高级科普 (colloquium) , 如我上面所说的, 听众可以是任何人。”


他也提到“现在, 在个别大学中有个很不好的风气, 那就是教师从来不去听非本专业的科普报告。”其实这个问题可能与目前的高校真正的回归“内涵”发展不够有关系。


近期读到的另外一本科普读物是[英] 格雷厄姆·法梅洛《物理世界的数学奇迹》(中信出版社,2020第一版)。这本书全篇没有晦涩的各种公式,而是通过历史叙事手法对200多年来理论物理学的各种进展和人物以及与数学之间的“纠葛”讲的通俗易懂。进一步的介绍可以链接:https://www.sohu.com/a/412412892_652527 


其实,科普在今天泛在信息环境下获取知识已经不怎么重要,但对如何分辨正确的知识和挖掘发现这些知识背后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没可能是目前要关注的“痛点”之一。因为,无论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的各种知识链接已经很丰富了。如何让这些知识能找到、看得见、会辩别、用得上、能受益可能是信息时代需要研究的科普问题之一。



参考资料:


[1]李学潜.物理学的最新进展与科普[J].现代物理知识,2017,29(01):3-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347-1300938.html

上一篇:[转载]Wolfram:天才还是自大狂
下一篇:以学生为中心随想
收藏 IP: 210.12.236.*| 热度|

3 陈蕴真 史晓雷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