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宇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free

博文

关于思考的思考

已有 3976 次阅读 2012-6-7 21:0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最近读完了《失控》,突然发现了一个涌现现象——我的很多搜索都指向v2ex这个网站,然后在v2ex上,右侧的广告则是唐茶,顺着唐茶则又发现其第一本书是《失控》,而唐茶书的一个特点就是即时注解,有意思的是在《失控》的23章就有KK关于超文本的叙述。如上,一段思考告一段落-->事实上,每天我们都在完成着数以万计的思考,但如果每一条都清楚的进行描述是不现实的,而更不靠谱的事,我总认为我的思路是这样的而事实上确是别的因素(例如睡眠者效应-->我突然发现给每一个关键词加链接并不明智,我曾经尝试用短网址服务统计过博文中链接的点击量,相比阅读量低得可怜——这也正常,*人们都喜欢直接得到而不是自己探索*-->我就不告诉你每个加粗的词都是暗示有文献出处的-->当然有出处不代表有人会右键搜索)导致的,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反复阅读上面的语句我会不断加强这一段思考是“这样的”信心,犹如反复增益一样-->读到这里该发现问题了,前面每一个“-->”出现都代表着另一条思路的开辟,这点跟前些篇博文中出现的括号嵌套实际并无二致,但这次由于缺少了象征结束的符号,是不是会有人感觉到不知所云呢?应该不会,我们的语言习惯或类似本能的东西会帮助我们结束这一段的思考,回归前面讨论的话题。事实上,这种可以无限中断然后回归的嵌套思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图灵机的原型-->上面的讨论事实上是一种连贯的线性思路,而KK更推崇的分布式协作的思路也只有在终端运作上能体现出简单的线性,但从大处看,那种无处不在的涌现造就的复杂度或者所谓进化或者所谓冯诺依曼体系已经很难通过推演溯源了。那么这篇文章是关于《失控》的笔记或书评吗?不是,那可能是下一篇不知何时心血来潮才会动笔写的博文。反复的信心加强会导致什么呢?信念,我们的理智其实也会欺骗自己,大概是一种生存直觉吧。-->跳回这个主题还适应吧,稍微看下前文就回归了,这可能就是从小到大语文老师让我找却怎么也找不明白的作者思路吧-->其实读不费事,如果事先没想好要从哪里跳入跳出,写这样的文章才是最抓狂的-->没错,我现在就是很抓狂,你可能觉得这样没想好就动笔的文章价值不大,其实不然,我们看到的成品文章太多,这些文章背后的思路是什么都被其内容所掩饰,想从只言片语推测作者的本意并不简单,但很有趣-->这就好比高考中你遇到一道题,你解开它事实上同时要面对出题人与阅卷者还有最重要的——你自己,但你最切身的感受可能就是我不过解了一道题而已,过分的细化烧脑子而已-->你能根据我现在写法的风格去判断这是从哪一个节点跳转过来的吗?你体会到前面的扯淡是为了让你的注意力转移吗?你现在是否觉得作者很无聊呢?-->在交流时如果感到了作者施加的鄙视,直接略过骂他无聊还是重新去考虑其这样做的原因呢?还是仅仅因为作者隐藏在文本后就不管了吗?-->上面这句又是从哪里转来的?-->也许你会发现"-->"只是一个小把戏,将其删除其实并不影响阅读,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也许就那么多,处理好眼前的事就可以了*。但也许事实恰恰相反,我们的认知方式掩盖了真相,但真相又确乎那么重要吗?-->上面的讨论中也许你会突然发现,有时候我们所谓的推理、演绎或许被过于强化了,我们太执着于一个明确的结论或过程,也就是说,我们过分的相信,眼下被讨论的东西是有解的,而事实上,这种认为有解的思路会导致各种偏见,过分的归纳与演绎并不会让人显得理性,理性是建立在对认知局限性的把握上的。-->我已经扯到多次心理方面的东西,莫非是受到mindhacks最近更新文章的影响吗?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不需要过多的认知强化*,保持未知才有探索,认定有解易导致错觉。<--我来介绍下今天写文章的本意吧,其实想就最近一个@数据分析那些事 发布的图片讨论下关于人口的问题。图片如下
看到这个图片,如果你顺手搜下人口红利,再分析一下最近的房价走势,有何感想?如果这是一道高考题,可能不少人会给出不错的见解,但真实的情况确是:当出题人给出这道题时,他就已经差不多想好了你的答题思路,*即便你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也不过是出题人的目的见解而已*,我欣赏的题目不需要所谓的循循善诱,仅给出题目,看答题人能想多远。事实上,在《别闹了,费曼先生》中,费曼在没有学过三角函数时就自己探索过答案,按他的说法,跟教科书的推导“不相上下”,问题是第一驱动。生存、繁衍、探索……每一个问题都驱动着人类的发展,但这些问题在通常的教育中都被过分拔高与掩盖,或许相比狩猎与采集的时代,我们在数学的利用上还是处于下风的——毕竟大多数的类似工作都由机器代劳了。-->你现在会发现刚才写的那个所谓的“本意”其实也只是一种转移话题的手段而已-->但说实话,那个图片还是值得分析的。-->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已经彻底乱七八糟了,或许你已经习惯了那种条理明晰的写作风格,但其实那种条理性很可能只是一种错觉,因为在乱七八糟的文章中可能更容易展开读者自己的思路,而想寻找条理性,可能维基百科就够了。这是一个思考强于记忆的信息时代,仅此而已。-->最终决定不分段了,看得明白的不用分段,看不明白的分段也白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0956-579721.html

上一篇:case——QWERTY与Dvorak键盘的传说
下一篇:探秘公钥与私钥
收藏 IP: 159.226.240.*| 热度|

2 王耀 Sevi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