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衡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daoyizhi

博文

从黑洞理论再看分子间的万有引力

已有 7566 次阅读 2010-12-18 20:0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黑洞, 分子间万有引力, 范得华力

      众所周知,黑洞是一种具有难以想象的极高密度的天体,能够吸引所有靠近它的物质,连光线也不例外。有种理论认为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恒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球。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密度而产生的力量,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黑洞理论的产生理所当然离不开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gravitation)是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条定律,1687年为牛顿所发现。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x,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1×m2/r^2,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 N·m2 /kg2。为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粒子物理学中则将引力相互作用和强力、弱力电磁力合称4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是其中最弱的一种,两个质子间的万有引力只有它们间的电磁力的1/1035 ,质子受地球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个不强的电场1000伏/米的电磁力的1/1010。因此先前在研究粒子间的作用时也都没有考虑万有引力的作用。

     化学上通常把分子间的作用力称为范德华力,按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电性的吸引力,因此考察分子间作用力的起源就得研究物质分子的电性及分子结构。

分子间作用力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力:

取向力

  取向力发生在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由于极性分子的电性分布不均匀,一端带正电,一端带负电,形成偶极。因此,当两个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它们偶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两个分子必将发生相对转动。这种偶极子的互相转动,就使偶极子的相反的极相对,叫做“取向”。这时由于相反的极相距较近,同极相距较远,结果引力大于斥力,两个分子靠近,当接近到一定距离之后,斥力与引力达到相对平衡。这种由于极性分子的取向而产生的分子间的作用力,叫做取向力。

  取向力的大小与偶极距的平方成正比。
  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越大,取向力越大;温度越高,取向力越小.

诱导力

  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以及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都存在诱导力。

  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由于极性分子偶极所产生的电场对非极性分子发生影响,使非极性分子电子云变形(即电子云被吸向极性分子偶极的正电的一极),结果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与原子核发生相对位移,本来非极性分子中的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相对位移后就不再重合,使非极性分子产生了偶极。这种电荷重心的相对位移叫做“变形”,因变形而产生的偶极,叫做诱导偶极,以区别于极性分子中原有的固有偶极。诱导偶极和固有偶极就相互吸引,这种由于诱导偶极而产生的作用力,叫做诱导力。
  同样,在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除了取向力外,由于极性分子的相互影响,每个分子也会发生变形,产生诱导偶极。其结果使分子的偶极矩增大,既具有取向力又具有诱导力。在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也会出现诱导力。
  诱导力的大小与非极性分子极化率和极性分子偶极距的乘积成正比。

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粗略来看,非极性分子不具有偶极,它们之间似乎不会产生引力,然而事实上却非如此。例如,某些由非极性分子组成的物质,如苯在室温下是液体,碘、萘是固体;又如在低温下,N2、O2、H2和稀有气体等都能凝结为液体甚至固体。这些都说明非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着分子间的引力。当非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每个分子的电子不断运动和原子核的不断振动,经常发生电子云和原子核之间的瞬时相对位移,也即正、负电荷重心发生了瞬时的不重合,从而产生瞬时偶极。而这种瞬时偶极又会诱导邻近分子也产生和它相吸引的瞬时偶极。虽然,瞬时偶极存在时间极短,但上述情况在不断重复着,使得分子间始终存在着引力,这种力可从量子力学理论计算出来,而其计算公式与光色散公式相似,因此,把这种力叫做色散力。

  一般来说,分子量越大,分子内所含的电子数越多,分子的变形性越大,色散力越大.

三种力的关系

  分子间作用力的来源是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一般说来,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都存在;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则存在诱导力和色散力;非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则只存在色散力。这三种类型的力的比例大小,决定于相互作用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极性越大,取向力的作用越重要;变形性越大,色散力就越重要;诱导力则与这两种因素都有关。但对大多数分子来说,色散力是主要的。只有偶极矩很大的分子,如H2O、HF分子,取向力才是主要的,诱导力通常是很小的。

    从以上三种力中,我们可以看出三者的实质没有变,不管是诱导偶极还是瞬时偶极描述的都是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在粒子物理中已经提到:两个质子间的万有引力只有它们间的电磁力的1/1035,但是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黑洞理论正确的话, 那么这种分子之间的万有引力在某种情况下是不可以忽略的,在介于分子间弱的万有引力到强大的不可想象的“黑洞引力”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个过渡,而在这种过渡态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就不能把万有引力忽略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0855-394145.html

上一篇:纳米材料尺度上的“测不准原理”
下一篇:动能方程与质能方程能否统一?
收藏 IP: .*| 热度|

2 刘全慧 陈辉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0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