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3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314

博文

由“六安”中“六”的读音想到的……

已有 8946 次阅读 2016-5-3 11:49 |个人分类:我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前几天,国家领导人来皖视察,央视某主持人把“六安”读成了liu(四声) an,一时引起热议,在微博上闹得沸沸扬扬。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居然甚嚣尘上,霸占新闻头条,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问题却引起这么大的反应?

       我想,一方面是主持人搬起了第六版《现汉》,言之凿凿,读之有据。大家都知道,播音主持的发音是以国家权威部门审定的字典为依据的。《现汉》第六版对“六”的注音只有一个,并没有lu的注音。另一方面,“六安”中“六”发为lu音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到了现在反而在权威的字典中消失了,你说让我们平民老百姓怎么办?说不定哪一天自己用的姓字或名字也不能用了。真让人恐慌啊,同时也觉得好笑。

       但仔细一想,这件事真不那么好笑。现在就连六安市自己用得也很乱,路牌中两种情形都有。还好,现在用的搜狗拼音选了lu an。不知道其他打字软件都用哪种拼法。读音的变化体现了汉语发展更替。近来读朱熹注《四书五经》,里面各种某某切,按现在的读法,有的根本拼不到一块。一查字典才发现,读音变了。所以说,如果今人穿越到古代,听古人说话绝对像在听某地方的方言。但对于六安的读音,为什么把lu这个音咔嚓掉呢?毕竟这个影响几十万人,人家还叫了几千年。这该有多大的“胆子和魄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自然相继实行各种改革措施,以改变国家落后之面貌。这当然无可厚非。文化领域是重中之重,也是影响全局的大事。国家逐步颁行简化字,规范汉字读音。逐渐就演化到目前情况。前两年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通用汉字规范表》,又调整了一些字。反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字,正是那些调来调去的字!比如“像”和“象”,中小学用“函数图象”,其他用“函数图像”。对于编辑来说,这是最让人头疼的事。人家作者都用了几十年的名词了,到了出版社,却要被编辑告知用错了,编辑还要苦口婆心地劝说作者改成其他的说法。你说这效率能高吗?还有,各种国家规范居然还相互打架,互不相服。国家相关的行业标准用了一个名词,全国科技名词委却规定了另一种写法。作者自然用国家标准。但图书质量管理却规定以名词委为准,用错一处还计一个错。规范名词的时候,不应该借鉴使用情况吗?不应该优先借用其他国家标准吗?至少挂着国家头衔的各种文件不能相互掐架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条件了。就像写文章,一篇文章中只能选用一种写法。而作为汉字使用的规范的制定,不是应该慎重再慎重吗?

       仔细梳理和思考出现这类情况的原因,不外乎几个。一是盲目崇拜学者权威。二是权威学者盲目自断。三是社会文化畸形发展。其中三是根本原因,二是直接原因,一是客观原因。前几版《现汉》都收录了六的lu音,只有到了第六版才咔嚓掉这个音。要说《现汉》的修订马虎草草行事,是人都不相信。而且有很多做法值得称道,如阴和荫,始终坚持自己的标准。第六版还保留荫的一声读音。为什么到了六字却这么严苛了呢?况且六安不是闭塞的不通外界的小山村,收集资料的时候自然不会漏掉。很显然,权威学者根据相关的国家标准做了统一,而修订成员或许没能发现,或许提了意见未被采纳。客观上讲,第六版的修订确实符合了很多国家规范,名词以名词委颁布的为准,把国家标准扔了。但却丢了一些自己的特色,特别是有争议的字词。“六”的读音肯定不是孤例。

       对于社会畸形发展,真的是不敢妄语。相比较而言,单从物质方面来说,目前的社会已经是历史中的盛世了。不过,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丢掉了太多东西。我们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环境代价视而不见,我们对信仰匮乏已经麻木,我们对高尚进行嘲讽挖苦……或许权威学者本着好心,眼光远大,但也请给老百姓叫叫的权利。长此以往,说不定,几十年之后“六”真的只有一个标准liu音。这该是对文化多么大的伤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9824-974520.html

上一篇:少儿教育——有唯一答案吗?
下一篇:诗经:古老的文字,无邪的纯美
收藏 IP: 202.38.80.*| 热度|

1 李志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