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帆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教授

博文

烦恼人生,希望犹存 精选

已有 5687 次阅读 2014-2-10 23:19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希望, 交通, 烦恼

 

年底时,一位年轻同事问我:“无意中发现了您的博客,觉得充满阳光和希望。难道您从来没有烦恼吗?”

其实,人在尘世,谁没有烦恼呢?当年读池莉的成名作《烦恼人生》,深有同感。小说琐碎地记录了武汉一名普通工人从凌晨到晚上一天的生活经历,凸现了主人公所处的烦恼的生存状态:带孩子、挤公汽、赶轮渡、上班……平实地写出了生活的本色,道出了一个普通工人过日子的辛苦与无奈。

 

 

作为大学老师,虽然不必坐班,但除了上课,还有繁重的科研等其他工作。对于我来说,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就令人烦恼。

1987年元月,我进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当老师,住在余家头校区研究生楼五栋。结婚后,夫妻俩过了一段两地分居的日子,不高的工资大多贡献给了铁道部。先生调来我校时,学校规定女教师只能住在研究生楼五栋,男老师只能住在一至四栋。我俩分别住在五栋和二栋,宿舍里各有一位室友。在集体宿舍凑合几个月之后,好不容易分到一个单间,在破旧的老零栋顶层,与邻居合用厨房和卫生间。儿子出生后,请老家的表妹来帮忙照看,单间实在没法住,我们只好住在汉口的父母家。那时,长江上只有一座大桥,上班路上乘坐公汽或轮渡都要两个多小时,回家路上也要两个多小时,真有疲于奔命的感觉,但我并不悲观失望。

儿子三岁后,到学校来上幼儿园。我们分到北18栋一室一厅的房子,感觉好多了。后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与河运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搬到原河运专科学校所在的三角路校区,从此,我必须乘班车上下班,如果错过了时间,就会很麻烦。

后来,学校在城中村征的70亩地上兴建最后一批福利房。由于地处余家头与三角路校区之间,故称为“中区”。当时,那里荒芜伴随着嘈杂,尘土飞扬,小路泥泞,尚未通车,出行购物不便。不少老教师不愿离开校园而放弃了分房资格,因此我们那批排在后面的青年教师可能用成本价买到一楼或顶楼的房子。1997年,我们搬进三室一厅的新房,满心欢喜。可是,此后一家三人每天都要忍受出行的困难,自行车和“麻木”(残疾人开的电动三轮车)成了进出中区唯一的交通工具。友谊大道开通后,班车可以到达中区门口,交通状况大为改观。

20005月,我校与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成立武汉理工大学。三校的管理学院合并,地点在马房山校区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所在的校园(东院)。从此,我不得不乘班车去更远的校区上班,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2005年元月,理工大新校区奠基仪式隆重举行,新校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新校区在鉴湖校区对面,毗邻南湖,占地约2000亩,规划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包括现代化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运动场(馆)和标准化的学生宿舍。看着新校区规划图,管理学院大楼指日可待,同事们纷纷在新校区周边买房。我犹豫再三,终于心动。2006年,我选房的重要原则是上班近便,梦想走路上下班。遗憾的是,因为学校资金紧张,管理学院大楼一直没能动工。一转眼,我乘班车在余家头校区与马房山校区之间来回跑了11年,多少烦恼,欲说还休。

2011年五月,我们终于搬了家。新家离我上班的东院较近,但离先生上班的余家头校区很远。如果不出差,他会开车上下班,顺便带上我。如果他出差了,我就只能打的或步行。附近在建立交桥或地铁站,交通拥堵,公共汽车改线,上下班高峰时的士满载或拒载,等车时甚感烦恼。

去年,经过种种曲折,管理学院1号楼终于在新校区开建,据说已经封顶。

   大年初三,我与儿子走到新校区,特意去看管院新楼工地,的确已经封顶。

 

 

 

从教27年,2004年被评为教授,2007年获得博导资格,但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室。今年,我最大的愿望是管院新楼建成,我能走路上下班,并拥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

只要怀有希望,等待并且创造,梦想就会成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18-766408.html

上一篇:猫戏瑞雪迎春
下一篇:智勇双全才能救人
收藏 IP: 58.48.35.*| 热度|

36 刘建兴 王德华 李学宽 陈安 曹聪 张红光 李伟钢 陈小润 钟炳 刘立 葛素红 李志俊 逄焕东 陆雅莉 武夷山 朱晓刚 刘晓锋 俞立平 蔡庆华 尤明庆 陈湘明 庄世宇 朱新亮 刘庆宽 廖晓琳 赵美娣 张洁 鲍海飞 刘钢 虞左俊 王海辉 卫军英 梁佚 李静芳 clp286 Enag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