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 精选

已有 11030 次阅读 2016-2-22 20:3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引力波又火了一把,而这次的火并没有延续前几天引力波科普的热潮,反而是具有逆火效应的火,五年前“诺贝尔哥”上一档节目的视频被挖出来并广泛传播,甚至引发了众多明星,大V,网友的围观和支持。随后一系列平台对此推出评论文章,也有把话题转到公民科学素养和科学教育的,但是同时也让“民科”再次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正如某微信群的一位群友所言:引力波让民科火了一把,着实没有想到。

在微信转发一系列针对民科的评论后,某前辈问是否可以写点东西,辨析一下科学和伪科学。而后科学世界微信公共账号推送了《如何辨别伪科学?》一问,已经对科学和伪科学的一些区别进行了论述。不过我还是想就科学、非科学、伪科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说科学。我经常说自己是半路出家的,因为我从高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都是学习的文科,所以对于科学的认识还是来到了现在单位后逐渐接触的,当然这时的接触还仅仅限于科普或者说科学传播方面,而涉及到具体的科学,我是个门外汉。

根据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科学,本指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解释和对客观事物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科学的专业从业者习惯上被称为科学家。

从这一点上来说,科学是硬科学(hard science),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吧。而社会科学似乎并没有被包含在上述科学当中,虽然随着形势的发展社会科学的普及也被纳入到科普当中。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科学有时候会变成形容词,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不科学”的说法,就像我们说“求xx科普”而不是“求xx科学传播”一样,科学这个词越来越口语化;同时科学原本是求真,求实的,但是有些时候科学却被用来求美。

当然,在讨论科学的时候可能还涉及到认识论的问题。认识论源于确定的知识、科学(certain knowledge science)以及话语(discourse)。用大白话说,认识论处理的是一系列科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在古代哲学中,观点指的是不确定的知识。所以关于流言的问题就变成了什么是科学与什么不是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或者说是把科学与伪科学及宗教区别开来的困难问题。那么事实(truth)更接近科学还是更接近人们所信任的?我们如何获得科学的事实?科学事实可以在科学共同体大部分人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吗?

再说非科学。正如上文所说,硬科学之外的内容似乎并没有被列入科学的范畴。申振钰在何祚庥主编的《伪科学曝光》中认为:我们把那些不满足科学命题必要条件,即不可检验的知识理论体系,统称为非科学。在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意义上的非科学是十分广泛的领域,如数学、哲学、逻辑学、语言学、人文学科、艺术、宗教等都可划为非科学。非科学不等于没有意义,更不等于伪科学。非科学也是严密的知识理论体系,并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是从划界标准的严格意义上,它们是非科学。

意大利哲学家Giulio Giorello曾就科学发表过看法,大概意思是:科学事实只不过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一种陈述。而对此加以扩展,和其他知识相较而言,科学或者说科学知识不一定处于统领一切的地位,科学应该可以和其他非科学知识和谐相处,而且都应该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谈谈伪科学。申振钰认为伪科学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科学史上经常是与科学现象混杂出现,相伴而生,有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被认识,才被揭露。但是综观科学史,伪科学现象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打着科学的招牌,二是与欺骗和作伪同生,欺骗和作伪是伪科学的第二天性。伪科学通常会借用科学上的一些标准来达到非科学的目的,比如兜售产品。当然没有或者很少有人自称是“伪科学家”,而被称为伪科学的人通常会歇斯底里地捍卫自我。

公众之所以对各种形式的伪科学具有兴趣在于其非理性的思维和梦幻般的信仰。而传播学者把伪科学的流行看做是一种修辞策略,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们创造并维护着自己的领域以最小化其他伪科学的威胁。试图提出科学和伪科学相区别的标准这一工作至少在17世纪就出现了,而在20世纪这个划界的工作进一步发展。同时传播学者还用科学家们所采用的“边界工作”(boundary work)以维持他们作为科学家和专家的身份。这种边界工作通常反映在媒体对争议性话题的报道中。伪科学人士通常被描绘为某种“暴发户”,他们比科学家能更精确、更人性地看待这个世界。

公众对伪科学的兴趣是否意味着公众科学素养不足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以及皮尤研究中心开展了多次有关公众科学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的受众无法区分天文学和占星术,他们认为占星术是某种形式的科学,也正是基于这些结果,国家科学基金会认为这是公众对科学缺乏基本理解的一种证据,同时也体现了科普和科学传播任重道远。

让问题更复杂的是伪科学同几个专业词汇搅在一起了,这里面就有垃圾科学(junk science)。在区别科学和伪科学方面似乎没有共识,但是存在共识的是对伪科学以及对伪科学的追捧进行持续的关注是必要且值得的。

 




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957918.html

上一篇:科研工作不仅要“让自己的酒更香”,还要“让酒香传得更远”
下一篇:是什么把“民科”带到聚光灯下?
收藏 IP: 106.37.15.*| 热度|

8 姚伯元 谢平 蔡小宁 李颖业 高建国 徐令予 黄永义 zhangshuying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