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普如何“该出手时就出手”

已有 2353 次阅读 2015-5-29 13: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致辞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坦言:“科普是科协的职责之一,是我们的主业,但我们该出手时没有出手。”随后各相关媒体纷纷引用上述言论,谈及科学家参与科普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如果以“科普”和“出手”为横纵坐标,我们可以看到四个象限,分别是:该出手时出手,该出手时没出手,不该出手时出了手,不该出手也没有出手。所谓“术业有专攻”,让擅长的人和机构做擅长的事,正因为科普是科协的主业,才有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呼吁。但是该出手时却未出手,这个问题该怎么破呢?

  探讨这个话题必然绕不开科学家参与科普,但是“应不应该”与“愿不愿意”是两个问题。社会各界都对科普的重要性有所认识,《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出台可以看作是对科普重要性的体认,众多科学家也在奔走呼号,“重视科普”。韩启德主席在致辞中多次提到《星际穿越》,无外乎是强调热点和焦点话题是开展科普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时候公众的关注度较高,对相关信息的需求也比较旺盛,其传播效果也较好。但是很多时候科普却出现了“失语”和“缺席”的状况,那么是什么让科研人员不愿意呢?这其中既有主观上的“不愿”,认为科普是“小儿科”,“二三流科学家才做科普”;又有客观上的“不愿”,科普并未被纳入考核体系,最终的考核还是要看申请的项目,看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等。科普耗时耗力,结果却得不到认同,往往会打消掉很多人的热情。当然这其中还有部分原因在于科学家不是“机会主义分子”,他们不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开展科普工作;另外一方面媒体对此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难免有一些科学家的发言被媒体断章取义,这种做法“灼伤”了一些原本热情满怀的科研人员,因而在热点和焦点话题出现的这个风口浪尖上最保守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

  “该出手时就出手”是科学共同体尽了本分,但如果“该出手时未出手”呢?我想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让科研人员愿意且值得“出手”,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科研人员做科普的渠道是畅通的,唯一欠缺的是科研人员做科普的意愿。当然这种意愿还要有机制或者制度的维系,将科普纳入考核机制是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其次,让科研人员敢于“出手”,对媒体科技传播的作用再思考。传统上我们倾向于认为媒体是科普的二传手,但是实际上媒体也会对科学话题进行建构。科学共同体与媒体的通力合作可以“打造”一些科学话题。而将“把关”的角色让渡给媒体这个“第四权”,能使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众的代言人,负责为公众遴选出及时、准确的科学信息。同时,重视科学文化建设。公众因为对某些事情的不信任会迁怒到科学和科学家,而科学家在科普的过程中并没有有意识地区分科学事实和基于价值的判断,公众的某些决策往往都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科学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科学文化在重塑公众的信任方面应该有一席之地。

  破解“该出手时未出手”的谜题不仅仅是科学共同体的分内事,同时也是全社会需要努力的目标,对科普的价值给予认可并创造一个宽容、理性的社会氛围,让科研人员愿意“出手”,敢于“出手”,值得“出手”。


注:本文系应《科技日报》徐玢之约而写的一个小文,今天已经刊出,特此转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893964.html

上一篇:《科学家生存指南-科学传播》第四章-讲好科学故事(4)
下一篇:科普是否可以“跑马圈地”了
收藏 IP: 219.142.112.*| 热度|

8 杨正瓴 刘立 赵化国 栾启虎 傅立福 方震 靳飞鹏 李颖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