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学媒介中心微信公共账号上线并开始推送

已有 2791 次阅读 2015-1-21 11:0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媒介中心:架设跨壑之桥,渡河之舟

培根曾指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与广度。随着科学的专业化和科学家的职业化,科学知识开始经由二传手传播和普及给广大公众,而在传播和普及的过程中,科学传播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名言,其含义在于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从这个层面上说,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素养的一个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因为媒体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2010年开展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公民对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主要渠道选择最多的是电视(87.5%)和报纸(59.1%),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被极大地扩展,同时也在逐渐地改变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和方式,2013年《科学》刊载的一篇文章指出,90%的互联网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同时60%的公众把网络作为其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国内的情况大抵也与此类似。《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

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科学的传播和普及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媒体,而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对科学的“编辑”在某些方面也导致了当前科学共同体与媒体之间的罅隙:科学家们抱怨媒体误解其本真的含义,往往注重追捧科学人物和科研结果而对科研过程和细节重视不够,甚至是忽视,等等;而媒体则指责科学家们不擅长讲科学故事,不配合媒体采访等等。虽然有研究指出二者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并不符合实际,因为科学家们在媒体采访中获得了收益,也正是因为这方面的因素,才有学者提出了科学媒体化的概念,并成为科学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弥合科学与媒体(进而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这种隔阂,我们提出通过微信公共账号推送科学信息的方式架设科学与媒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进而促进科学与社会融合,架设跨壑之桥,渡河之舟。

科学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科学传播研究和实践的核心议题之一。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的《公众理解科学》报告对“科学家对媒体不信任、缺乏理解,并且经常不情愿也没有能力与记者进行恰当的交流”进行了论述。随后的1999年英国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开展了科学在社会中的角色调查,并于2000年发布了《科学与社会》报告,提出了改变科学家与媒体关系的两种途径。

为了改变科学家和媒体之间紧张的关系,从而促进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英国科学媒介中心于2002年成立。

自从2002年英国科学媒介中心发端以来,很多国家也纷纷模仿英国的模式成立各自的科学媒介中心,比如澳大利亚科学媒介中心,新西兰科学媒介中心以及日本科学媒介中心,丹麦科学媒介中心,加拿大科学媒介中心等。同时根据最新的信息显示,欧盟、肯尼亚、德国、美国等国际组织和国家也在筹备成立科学媒介中心。

上述科学媒介中心的性质都是独立的,非营利性的以及无党派的,这样确保了它们在开展科学传播过程中的中立性和公正性,还科学以本来面目。

作为非营利组织的科学媒介中心,弥补了政府等官方机构以及市场上商业企业在科学传播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为科学家和媒体搭建了桥梁,成为联系科学家和媒体的纽带,从而确保科学传播有序且可持续地发展。由于科学媒介中心的良好运作模式及其在争议性议题的科学传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媒介中心已经成为了科学新闻实践和科学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际上一些重要的媒体,包括《自然》、《BBC》以及《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等,都对科学媒介中心的相关模式进行过报道。

自2010年开始,国内的科学传播研究者和从业者开始关注科学媒介中心的有关情况并开始撰文对这些机构进行介绍。随着国内科学传播的发展,我们深感将科学媒介中心的模式引入国内并加以完善具有必要性。一方面,国内的科学传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科学共同体也呼吁加强科学传播,让公众倾听更多的科学、理性的声音。比如近年来针对转基因、核能、PX项目等出现的诸多争议往往都在某些环节可以或隐或现地看到科学的缺失。另外一方面,科学与媒体进行有序沟通的平台还尚未完善起来,如何对平台进行整合和完善也是科学传播的一项工作。比如,自2007年开始,国内曾建立过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通过建立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互动的机制,促进最新科技成果的传播,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素质。再比如,自2011年开始,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也搭建了科学家与媒体交流的平台,为媒体提供了获取科学信源的重要渠道。该活动邀请前沿领域的科学家就热点话题或者突发事件深入解读事件背后的科学话题,并通过媒体进行积极有效的科学传播,截止2014年底该活动共成功举办49期。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学传播的实践,并推动相关理论体系的建设,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13年成立了科学媒介中心,我们秉承着全球视野、时代高度、历史纵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于传播科学共同体权威、理性、及时、准确的声音,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学传播的平台。

2014年是中国加入互联网20周年,同时也被媒体称为科普信息化元年。2015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深知使命艰巨,但是更加倍感光荣,希望通过科学媒介中心的努力,让科学共同体愿意借助科学媒介中心的平台更好地承担科学传播的使命,广大公众愿意在科学媒介中心的平台上获取科学信息,从而为做出理性的决策储备科学资源。



科学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秉承着全球视野,时代高度,历史纵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于传播科学共同体权威,理性,及时,准确的声音,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学传播的平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861451.html

上一篇:近期的一些琐事及其所思
下一篇: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发布
收藏 IP: 219.142.112.*| 热度|

2 许培扬 蔡小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