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香烟:警示标签没有告诉你的-第十六章-吸烟与口腔健康问题

已有 2447 次阅读 2013-9-6 09:3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标签, 口腔健康

大多数烟民都注意到吸烟会导致牙齿变成棕色以及产生口臭。但是他们也许没有注意到吸烟引发的口腔的变化还会不知不觉地引发一系列软组织和牙周疾病:影响牙齿,骨骼,舌头,面颊,舌头和牙床的疾病。

早期的研究认为烟民有更多牙周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烟民较差的口腔卫生,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吸烟本身就是牙周疾病出现的一个高风险的独立性因素。根据一些研究人员的看法,烟民出现牙周疾病的风险会增加5倍,而且传统的治疗方式可能难以在他们身上奏效。

吸烟是如何改变口腔环境的

吸烟会导致烟民口腔和牙齿的一系列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导致烟民口腔的软组织和牙周出现一些疾病:

   吸烟改变唾液:唾液在维持口腔健康方面十分重要。不仅是它带走了口腔中的细菌和废物以维持牙齿和软组织的健康,而且它还含有免疫球蛋白抑制细菌滋生以及促使细菌聚集的免疫物质,从而加速了细菌和废物的移除。烟草中的尼古丁,价值吸烟的刺激性作用及其酸性的性质,严重地改变了唾液的产生。

吸烟刺激更多的结石,斑块和牙着色:不受口腔卫生的支配,烟民的牙齿会积聚更多的斑块(软性细菌的堆积物,吸附在牙齿的外表面)和结石(牙齿上出现的钙化的堆积物)。不仅这些积聚物质十分难看,而且它们还作为“杂货铺”堆积食物残渣。

吸烟增加了口腔的温度:吸烟使得口腔内的温度从正常的98.6华氏度上升到107.6华氏度。在这种高温情况下,细胞会受到损害并最终死亡。

吸烟会分解维生素C:这也是烟民血液中维生素含量较低的原因。一项研究发现烟民血液中维生素C的平均水平比非烟民低30%;而那些每天吸烟数超过20支的烟民,其平均水平要比非烟民低40%。维生素C水平的降低严重地影响了体内的软组织,损害了软组织自愈的能力,因为导致了牙床的疾病。为了弥补这种恶习而导致的维生素C水平下降,专家建议烟民每天摄入的维生素C的量要比非烟民多50%

吸烟降低了齿龈的血液流量: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旦被人体吸收,它就会成为血管收缩的潜在危害因素。这意味着流向远离身体中心部位的血液下降。大量的研究表明吸烟显著地降低了牙床的血液流量,因而抑制了牙床获得足够的营养成分。一个研究还发现有证据表明烟民牙床中的血管数量较少,这也会降低血液流量。降低的血液流量使得口腔组织更容易受到感染。

吸烟导致牙周袋深度增加:在每个牙齿周围都有一定的空隙,而这些空隙是各牙齿连接起来的牙床的位置;这些空隙的深度是利用牙周袋探针测量的。深度越大,细菌潜伏在这里的可能性越大。另外,较深的牙周袋还意味着对保持牙齿稳定的支持性作用越小。烟民比非烟民有更深的牙周袋。

吸烟降低了对斑块的反应:烟民不仅比非烟民有更多的斑块,而且他们对这些斑块的反应也更少。特别是和非烟民相比,当出现这些斑块的时候,烟民们出现牙床发炎的速度要慢很多。因为烟民们的牙齿上就会出现更多的斑块,而不会伴随着出现发炎,牙床出血等症状。结果就是烟民们出现了更多的牙周问题。

和吸烟相关的牙周疾病

牙槽骨高度降低:众多研究证实了烟民更容易失去那些帮助维持牙齿稳定的部分下颚骨。这被称为牙槽骨高度降低,同时也是掉牙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早期的牙齿脱落和口腔卫生没什么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和非烟民相比,烟民较差的口腔卫生本身并不能导致烟民牙槽骨高度的降低。支持牙齿的骨骼的流失还会产生其他问题,包括改变下颚骨的尺寸和形状。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这些骨骼就更无法支持假牙了。

掉牙:由于上述的一种或者多种口腔变化,烟民更容易出现掉牙以及其他软组织问题。

口腔外科手术的成功率低:在接受口腔外科手术的时候,烟民的恢复期较长。

严重的坏死溃疡性龈炎:这是一种疼痛的口腔感染,也表明口腔内的残渣和细菌过分生长。很多出现这种疾病的成人都是烟民。

口腔癌,牙床癌,唇癌和舌癌:吸烟和烟草其他的运用(比如咀嚼)是第二章所阐述的那些癌症的潜在性因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722700.html

上一篇:《冷温柔》之生态革命
下一篇:《冷温柔》之改变世界的七个大事件
收藏 IP: 210.14.119.*|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