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教师节,这段时间,也正是高校新生开学的日子,想给新入学的本科生、研究生说的话题很多。有本书叫《给大学新生的108个忠告》(张志,陈进勇,邱兰,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在我看来,即便是108个忠告也无法囊括大学4年、研究生3年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世纪前,托尔斯泰就曾总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借用这句话,大凡成功人士的经历也是大致相似的,而失败的原因可能不尽相同。虽然这些年带了几十个研究生,也经历了不少事情,但要写出来,还真感觉没啥主题。尽管,在科学网博客上也写过几篇关于指导研究生过程中的点滴感想,但也都是一些很随性的话题,属于上不了台面的师生关系杂谈之类,说白了都是日常指导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下面我以我们实验室近几年来做的相对较好的几个研究生为例子,来谈几点感想,送给即将开始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活的新朋友。
一、考上研究生,不是奋斗的终点
当今社会,本科生的就业形势已不再是很乐观的局面,本科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甚至有说法,现在的本科生就相当于90年代以前的高中生。因此,要谋得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么,每年很多学生为了改变自己的学缘结构、提高学历层次,70%以上的人选择考研(2012年,我们学院的录研率已接近60%),而不是选择直接就业。因此,一些在大学里“堕落”了3年的学子们,开始感到了压力,并重拾高考冲刺时的拼劲,再次冲刺研考,加入考研大军。值得提醒的是,一些本科生,包括一些二本、甚至三本的学生通过努力,如愿以偿进入到了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或专业读研深造,并不一定意味着已经成功,这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个人奋斗的终点。就拿我实验室来说,每年招收的学生接近一半来自其他一本或二本院校。有的表现很好,在校3年期间,踏实勤奋,十分珍惜来自不易的学习机会。已经毕业的学生中至少有2位本科来自外校、但表现相当突出的研究生,他们不仅科研工作完成出色、而且均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表(SCI或EI检索),取得的成绩斐然。目前,一位学生毕业后成功进入北京某航天研究所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另一个继续在我校攻读博士学位。不管是走入社会或继续深造的过程中,他们2人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相反,实验室也有少数学生在读研期间表现欠佳,尽管在考研复习时做到了“头悬梁、锥刺股”,而一旦顺利考上研究生后,就认为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终极目标。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读研的热度和激情持续不到3个月的时间,思想上就开始放松,或沉迷游戏,或堕入情网等。科研工作无法深入和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质量低下,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毕业了,不知道自己3年时间里到底学到了什么,一事无成。实验室曾经有个学生,临近答辩时却找不着人了,手机也关机,后来多方打听,才晓得TA去外地旅游了。最后通过档案材料中留下的家庭电话号码,找到TA家人后,才通知到TA,把TA从外地叫回来,参与答辩。读研如果是抱着混的态度,那么最后充其量借研究生学历的空壳找一份工作。我想TA以后的路也不会很顺畅,终将大器难成。
二、不要总是抱怨不公,唯有努力做好自己
如今的学生都很现实,急功近利思想尤为严重,因此,学生大都显得很浮躁。读研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混得一纸文凭,而后谋得一份高薪工作。一旦发现自己所从事的课题与未来找工作没有直接联系时,就不是很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这些学生往往看中的是立竿见影的成效,而不是漫长和辛苦的科研训练过程。他们抱怨社会不公,抱怨没有靠山,抱怨导师不好,抱怨专业不好等。殊不知,一切抱怨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你不能改变社会,就只有顺应社会。唯有做好自己,才能改变自己。我实验室有一位女生,本科毕业于一个普通二本院校,是调剂到我实验室读研的。第一次进行课题进展汇报时,我就感觉到她缺乏自信,而且对如何选题和方向也缺乏明确目标,专业基础不是很好。后来,我为她指定了一个课题方向。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的踏实、勤奋和刻苦钻研精神是有目共睹的。几乎每次晚上或周末我去实验室时,呆在实验室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同学中,必定有她的身影。从查阅资料、方法理论研究到编程实现,她付出了大量时间。目前,她所负责和承担的课题进展十分顺利,解决了课题中的许多难点问题。如今,每次组会上,再也看不到以前的胆怯,写在脸上的却是她自信的笑容。每次跟我交流汇报时,也是思路清晰,说话有底气。她最后取得的成绩,正是天道酬勤的最好体现。如果一味抱怨自己出身不如别人,或抱怨老师对自己有成见等,那只能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时下,正是她们这一届研究生毕业前找工作的时候,我相信她一定会如愿以偿的,用人单位也正需要她这种能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做一件事情,如果自己都不是很感兴趣,而是不得以为之。那么,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几乎是不可能的。研究生的学习及科研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在我实验室,对于拜我为师,即将进入实验室读研学生的面试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福建的考生。一般面试环节要经历中、英文自我介绍,专业英文的快速阅读理解,然后抽题答题,最后是专业综合面试等环节。该生在快速阅读理解环节,选取的一篇专业相关的英文论文的摘要中,有一个单词Robust(鲁棒性),由于前面面试的同学(随机抽选)均没法正确表述该单词在科技论文中的意思,只有这个同学快速准确地说出了其意思。主考官随后的讯问,才知道他在本科阶段就曾有意识地阅读一些专业英文论文,所以对这个单词很熟悉。这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是很难得的。因此,后面的环节就省去,直接通过了面试。该生第一学年的课堂学习期间,就已经表现出跟别人不一样的特质。任课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他会当成一篇小论文来写,完了还会主动通过邮件发给我,与我深入讨论。而不是像有些同学那样,作业可以敷衍了事。对一些实践性作业,比如需要编程实现某种算法,他会通过对算法的深入理解,自己动手编写代码,而不是像有些学生随便在网上下些代码,交差了事。研二期间进入实验室后,在选题阶段,一般同学都多从自身考虑,比如课题相对容易完成,课题方向有利于找工作等方面考虑得多,该生却选择了一个相对很难的课题。从开始对方向的不熟悉,到每天查阅大量的英文文献,精读文献。只要我在办公室,他必然天天来到我办公室,拿着记下的一大推的问题,与我讨论,有时甚至是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我看他每次来时,在打印的英文文献上,密密麻麻添加了注释,画上了无数的符号和记号。有时还主动向外学院或外校的高年级博士生、硕士生寻求帮助。我知道,他为了这个算法实现、优化以及最后的工程应用花费了大量时间和付出了心血。在有些人想来,一个算法对他本人其实没有什么帮助的,跟找工作是没有直接联系的。但他很较真,他就是凭着一种兴趣和责任来钻研问题,做到刨根问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顺利完成了甲方单位的代码移植、结果测试等任务,得到甲方的肯定。不仅如此,作为一名硕士生,也善于总结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和发表了3篇论文,其中1篇为EI检索,一篇为SCI源刊。他还曾告诉我,他的人生理想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当一名老师(中学、高职或大学教师都行),而不是少数人一味追求的是要赚很多钱的工作。
【结语】:一个人,成功的路有很多条,读研不一定是唯一的出路。但你选择了读研,说明其他的路对你来说,还有艰辛和困难。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把这条路走好,走得尽量完美。读研是人生一个新的转折点(专业转换)和新的起点(学历、能力提升),是从课堂走入实践环节、学校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读研的大部分同学也都处于22-25岁这个年龄段,也是人生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敏捷的黄金时段。希望进入研究生学习的新同学,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要浪费父母的血汗钱,不要辜负导师的一片苦心,不要浪费自己的青春时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