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迷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penguestc 网络空间做伏枥老马,志在千里育识途小驹!

博文

毕业设计 | 给我的本科生涯画上完美句号

已有 15997 次阅读 2019-6-12 15:19 |个人分类:学子之声|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毕业设计, 收获, 感悟

文/曹兆洋(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看过四遍银杏金黄,嗅过四次栀子飘香,毕业季伴着今年的栀子花香悄然来临。随着毕业论文终版的塑封,本科生涯的各色风景也封存在了记忆里。进行毕业设计的半年时光,算是我本科经历中很独特的一段。关于科研,关于友情,关于师生情......

初入大学的我,对一切充满未知并且无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课程草草应付,后知后觉的我在大二才决心保研,在努力提高成绩的同时,对竞赛科研有一种向往却无从下手。幸运的是,当时学院安排大三学生参加创新项目计划,而我的项目导师刚好是当时讲授图像处理课程的彭真明教授。在与彭老师的多次接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彭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与担当,指导我撰写专利、发表论文、参加竞赛,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彭老师已经在多方面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保研名额确定后,我顺利进入了IDIP实验室,开始了毕业设计。

在半年左右的毕设期间里,我感受颇多,有几点关于毕设与科研的体会。

一、有的放矢。开始科研前,一定要明白项目的研究背景,明白我们需要做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效果,否则会走很多弯路。而彭老师给我们每位同学都介绍了课题组的学长学姐,引导我们快速入门,让我们了解项目的背景及意义,有的放矢。

二、有耐心,更要有耐力。有一些毕设题目是比较新颖的,没有很多直接的文献可以参考,就需要我们自己实验,在多次实验中才能发现问题,并对方案加以改进。也有一些毕设题目也许有别人做过,我们的工作是加以改进创新,同样需要不断地实验,学会调试参数达到最优性能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三、带着问题看文献。在了解项目的最终目标后,我们可以根据项目需求去看相关文献,比如有的项目对图像预处理的需求不大,我们就不需要过深的钻研预处理,需要实现什么功能,就去查阅相关文献,效率更高。

四、善于向师长寻求帮助。虽然独立思考是个重要的品质,但是有的内容确实超出了我们的理解或者能力,这时我们如果还是自己钻研,就很可能事倍功半了。实验室有着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师兄,都是我们珍贵的“资源”。

五、重视学术汇报和交流。毕设的验收方式除了提交论文还有现场答辩,如何在10min内让评委老师全面地看到学生的工作量,看到课题的意义,看到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深度,是每位答辩学生都要考虑的问题,有些同学工作做的多却不善于展示。我们实验室每位同学都参加了实验室的预答辩,彭老师对每位同学讲解时候的缺点进行纠正,并对我们的PPT内容进行了规范化,更清晰地展示毕设成果。

六、提炼总结,形成有形成果。在彭老师的指导下,本届毕业生共申请7项发明专利,本人以第一发明人申请2项。总结撰写专利的过程,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表述能力,也可以发现原始方案中残留的一些问题加以完善。

以上是对毕设的几点体会。在科研之外,这半年还有其他的温情剪影。与实验室同届同学从陌生到相知,到一起谈论琐碎一起说笑,给略显枯燥的科研增添了很多乐趣。实验室也有很多有趣的学长学姐,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了新的集体。最后,很感谢实验室的各位老师对我们的信任和培养,让我们可以在成电相遇,未来可期。


作者简介曹兆洋,男,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15级本科生,曾获多项省部级竞赛奖,爱好跑步和音乐。毕设题目为基于纹理分析的红外虚警源检测算法研究2019年推免至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成像探测与智能感知实验室(IDIPLAB)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EI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3项为第一发明人)。

end.jpg

my2dcode.png

长按/扫一扫二维码,敬请关注“闻道研学” !

相关博文:

[1] 本科生谈毕设(一

[2] 本科生谈毕设(二

[3] 本科生谈毕设(三

[4] 本科生谈毕设(四

[5] 本科生谈毕设(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5437-1184553.html

上一篇:本科毕业设计真的成了鸡肋吗
下一篇:毕业设计 | 喧嚣的毕业季,也需要冷静下来思考
收藏 IP: 182.138.152.*| 热度|

9 郑永军 张忆文 郭战胜 张晓斌 褚海亮 肖慈珣 王林平 李毅伟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