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之何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helai 交通工程博士,交通安全研究 huanghelai@csu.edu.cn

博文

“论文接收” = “仅获得大会发言机会” 精选

已有 12628 次阅读 2010-4-24 23:19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 大会, 学术素养, 学者声誉


作者:黄合来
 

 【核心提示】对任何从你手上出去的东西都要负责!!论文被接收就好比开大会给了你一个发言机会,讲的好不好要看听众对你论文的反响,对学术声誉而言,讲不好还不如不讲,人们往往只记得1次大会发言的糟糕,而忘记了其余99次的精彩。
 
 
题目一目了然!前面博文几次提到这个观点,但均没有展开。
 
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都是说“提交全国人大讨论”,因此对这个观点应该不同意见不多。该观点是在一次跟学生讨论时潜意识蹦出来的,随着搞科研年头的增进,对这个观点越来越认可,以下是这个观点形成的一系列典型事件。
 
1. 2003年刚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士,一个博后师兄给我传授科研经验。他说他做科研有个爱好,就是给别人的论文找错,他看过的论文上面都是密密麻麻一堆批判,他说每篇论文都有问题,只是形式和程度不同找错是一个找思路并且让自己更严谨的方式
 
2. 我刚开始写论文的时候总喜欢洋洋洒洒长篇大论讲故事,导师总是纠正我,说论文不是要表达你懂多少,而是要表达你找到的新东西,是写给同行看的。而且,统计学意义上写得越多越容易出错,越容易被人挑毛病。
 
3. 我博士答辩的时候,答辩委员会一个老师质疑我博士论文中的一个假定,我简要回答了他的提问,最后强调这个部分已经在行业最好的杂志发表了。老师们哄堂大笑:在期刊发表就是对的么?期刊发表与否只有2-3个审稿人进行投票,论文发表是给你在同行面前报告自己成果的机会,而已!!
 
4. 我博士毕业后申请系里一个职务,完全没有问题,但程序上需要一份推荐信。于是我找了本系一个中国老师,他满口答应,但要我自己写个东西给他,他同意就签字。于是我完全没当回事的写了一个一页的草稿给他,受到了他的严厉批评,他说他让我写这个就是想看看我的“水平”,并告诫我“对任何的从你手上出去的东西都要负责!”
 
5. 2008年我在行业一等国际会议上发表了3篇文章,而且2篇直接接收为期刊论文,非常兴奋,也有点得意忘形。又凭着自己多年的英语教育背景,在会议宣读其中一篇期刊论文前完全没有认真的排练要讲的东西。结果PPT出了一点小问题,导致方寸大乱,结结巴巴,丢人现眼。最关键是跟领域第一大牛同台,台下还有很多以前只闻其名不谋其面的牛人和同行,无限汗颜!!!我想我将来需要很多年才能在他们心中挽回自己的声誉。
 
6. 博士毕业后这一两年,经常给领域顶级杂志审稿,基本每周一篇,充分了解了论文发表全过程。前面博文定义:学术素养是对科研的敬畏程度。我每次都是怀着敬畏的态度去审每一篇稿子,我们专业稿子基本都是8000字以上的长文,因此我每次都需要花大半天时间去精读,去找错,去苛刻而认真的提意见。
 
这个审稿经验让我对论文发表有两个体会:
 
第一,论文发表只有2-3个审稿专家把关,而审稿专家难免在知识结构和深度上参差不齐,甚至有所欠缺。当审稿人之间有冲突的时候,编辑有时会采取一种平衡的态度。高水平杂志能在文章质量上把住底线,但文章的最终质量和水平仍然只有作者自己能把握
 
第二,在审了很多稿子之后,对行业内研究人员尤其是所谓牛人们有个大致印象,有好印象,有不好印象。有的牛人很少出手,但出手必是重招,十分佩服;但有的虽然也是牛人,但非常喜欢灌水,一个东西搞出几篇文章,一个模型到处进行没有实质改变的应用。可限于人家的科研实力、知识广度和写作技术,有时又不能找到合理的理由退稿。这种文章如果是个初出茅庐的博士生完成的就还不错,但是对于牛人应该要求更高,应该搞出更有创意,对行业发展更有指导性的东西。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学术素养”不足的一种,反正这样的人发表文章越多,在我心理的地位和声誉就越低,以后我审他们的稿就会更挑剔,这也就是我一直强调学术声誉是学者的学术生命线的一个原因。
 
最后想重复前面博文的一段话来作为结语:
 
  • 论文被接收不等于获奖,不等于科研成果被认可。只好比开大会给了你一个发言机会,讲的好不好要看听众对你论文的反响,从声誉上来讲,讲不好还不如不讲。
  • 高水平杂志基本能保证你的论文在60分以上,而至于最终成绩,仍然只能是你自己来控制,有的61分,有的99分,差别很大,而这就是你所反映出来的研究水平。
  • 大多数同行只通过阅读你的论文来建立对你的声誉,而且所谓“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前面定义了reputation 是一个opinion, opinion往往不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一颗老鼠屎能坏一锅汤,这也是提出论点 “科研是个高危行业”的一个原因,人们往往只记得你那1次大会发言的糟糕,而忘记了你其余99次的精彩。
 
 
 
 
参考博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黄合来
 
科研是个高危行业:议学者声誉 /黄合来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1679-315737.html

上一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下一篇:建一流大学先建一流网站
收藏 IP: .*| 热度|

34 赵星 王晓明 王进 曹成 徐明旭 刘建彬 任胜利 陈儒军 刘桂锋 时杰 孙学军 蒋敏强 赵凤光 陈中红 刘帅 戴小华 李宁 唐小卿 胡健波 张震 盖鑫磊 柳东阳 孔晓飞 贾文峰 孙静宇 张旭 左正伟 徐耀阳 李毅伟 王维锋 张欣 卢东强 dnastar xuqingzh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