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90后”的困惑与表达 精选

已有 6342 次阅读 2009-4-26 20:41 |个人分类:教育闲思|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育, “90后”

余孟孟

前面的话:我是“80后”的,准确一点说,是83年生人;我教的这批学生是“90后”的,准确一点说,是9293年生人。我醉心于教育,也忧心于教育。我没有多少教育经验,也缺少必要的教育智慧。我发现,我的教育实践,现在依仗的主要是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成年人特有的认真。我整天所做的,除了马斯洛所说的必要的人生需要之外,剩下来主要忙碌和操心的就是阅读和思考有关教育教学的文本和问题了。我最开心的是育人成长,我最担心的是误人子弟。有一次,我竟做了一个关于误人子弟的梦。翻开日记,时间是2009410,星期五。内容如下:

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梦到国家新颁布了一道法令。法令规定:凡误人子弟者,不认真教书者,都要被处以极刑。更为可怕的是,听说我所在的学校有几位老师就要被处决了,他们的名字,他们各自所带的班级和科目都被公布出来了。很多人都围过去看了。我当然也去了,很担心,唯恐自己的名字也在上面。之后,发现没有。然后,我也露出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我叹口气,说了句:“这样也好,以后就没有老师再敢不负责任,在学校混日子了”。

我大学时曾潜心学习过心理学,原打算考心理学研究生的。在大二、大三准备两年之后,由于多种原因还是放弃了,最终考上的还是自己本科读的专业。现在,也有两年没怎么仔细读过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了。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其弟子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现在我还是比较有印象的,可是,对于自己的梦的解析与阐释,却怎么也做不起来。也许怕内心的疼痛,也许怕一些不可理清的困扰吧!反正,梦,做了就做了!不想把自己搞得那么累了。

这样,不自觉的自己就把目光从内心投向了外界,投向另一个与己相关的群体——我的学生。我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了一些学生比较内心,比较真实的文字。这些文字表达,虽只是从个人体验和感悟出发,并不具有普适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90后”的困惑与反思。整理在此处,旨在与各位关心教育的贤达一起了解,一起同情,一起思考。

 

一、关于学习

 博主:下面这段话是我从一位学生的周记中摘抄的。

我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属于压迫下才成长的顽苗。初三时,有一中老师近乎“看守所长”风范的严厉。在尝到苦头后,便不敢松懈,即使讨厌也得捧在手心的物理、化学。可我了解高中老师的另一种风范后,便由一等顽苗转变为三等顽苗了。不仅不重视,而且不屑于。所以,即使文科班的理化合卷再简单,我也“保持”不超70,不下50的个人最好成绩。

 

二、关于恋爱

博主:我曾对我的学生做过一项书面调查(200811月),匿名的,所以,在真实性上应该是不成什么问题的。对于恋爱,我见到这样几段有代表性的话:

如果你不介意,我想问问老师,你的初恋在什么时候。我们现在对异性的只是一种喜欢,而不是爱,这种喜欢是一种欣赏,是一种倾慕。你只不过是在平时去观察他,多了份注意,仅此而已。所以,这不是爱,所以就谈不上谈恋爱。这绝不是狡辩,也不是理由,更不是借口。(舞倾城,女,16岁)

这很正常嘛!只是青春的一个标志,谁都会有,那又何必在意!人的感情自己又不能控制的。(小洁,女,16岁)

我觉得很正常,如果两个人恋爱,又没有影响学业反而对学习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并且也得到父母的肯定,就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小娥,女,16岁)

我觉得,有毛病,费钱,费力,费精神,不好好搞革命任务,说不定哪天就Game Over 了。(小婕,女,15岁)

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说,因为我现在也不肯定自己。(孤星无泪,男,17岁)

我觉得校园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终会以悲剧结束。(今生有缘,男,16岁)

如果恋爱了,我觉得,应早点结束,或者隐蔽一些,不要被校长或老班发现了。(小马,男,17岁)

 

三、关于人际

博主:下面这篇文章也是我偶然在学生的周记中发现的,读来,确实让人有几分感动。当时我便产生了要找这位同学聊一聊的想法。两周之后,某一个晚上,我托该班班主任帮我找来这位女学生。开始她很拘谨,但在我说了许多与自己高中时代有关的事后,她慢慢能很流畅地跟我聊起她和她的朋友的故事。可惜,关于那次谈话内容,我并没有留下多少记录。只精心保存了她的这篇文章。

这样做是为什么

我们曾经是初中同学,是好朋友,或者说是“哥们”。她曾在别人面前说我,说我是一个让人放心的朋友。不管有啥话,都可以在我们这肆无忌惮的说,而且并不怕有第三个人听到。而我,总觉得她需要一个人来保护,需要每个人长大后应有的勇气。所以,我也想过要与她做天长地久的朋友,陪她一辈子。

转眼间,上高中了,没有想到我们竟然分到了一个班,那种激动真的无法形容。然而,没多久,我发现她变了,曾经那个可爱的她,竟然有时会变得可怕;曾经那个善良的她,有时会变得可恶。

心里有了一点的伤心,但我并没有冷落她。但是有一天,她真的做了一件让我根本无法理解的事。为了一时的逞能,她竟与另一位同学发生了纠纷,在事后,我都很着急的时候,她竟然镇定的若无其事。从那时,我终于明白:人总是随着环境而改变的。包括她,包括我。

从此以后,我便渐渐的疏远了她,努力不去想她,不去想她的好,她的快乐,因为我觉得,既然是一个新的环境,也许我们都应该重新塑造一个自己。

然而,时间越久,我越发现自己越没定力,特没出息。有时看到她不高兴,心里也莫名的伤心,即使在上课,眼神也老往她身上飘,想她为什么不高兴;有时,她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自己却非常紧张。有一次,她被一位老师罚到外面补作业,说句实话,我一节课,心思都在课堂外,按她的性格,一节课绝对不会老老实实的写作业,也不知她在外面干什么?好几次,我都想到给她一个鼓励,让她不要再颓废了。但又一想,自己学习还没人家好,哪有资格劝人家,便始终没有落下笔来。终于下课了,我看到她,竟然是笑脸盈盈地走了进来我顿时傻了,这是她吗?只有在心里默默骂着自己:“真是个笨蛋,人家现在过得比你好,不用你替人家操心”。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吧!你身边总有一些人虽然表面上离你很远,但是她的一举一动却总是牵动着你的心,你的喜怒哀乐也有一半是因为她,在人群中,你总是不愿丢开她的身影,怕丢开就再也找不回来,会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然而,你这么了解她,却亦如不曾相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然而,这样值得吗?

我们只不过是朋友,我们只不过曾经是朋友,现在早已物是人非了,人家早已不甩你了,而你何必如此呢。可是,我不甘心,那么多年的朋友,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再继续呢?而这个问题,现在连我也不知道如何解释。

也许,这就是一种长大的过程吧!

 

四、关于教育

博主:关于我国当前教育,“90后”们很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也收集了很多他(她)们在这方面的看法和思考。这里只展示写得较完整、较新颖的两篇文章。

“面试”主义

譬如罢,我曾听说过一个中学生,因为生长在一个书香世家,在众人意料之中的注视下考上了清华大学。且不说他是自己喜爱学习自己刻苦出来的,家长为了荣誉逼出来的,或是天资聪颖加上有人考试帮忙帮出来的,那么,他是经历了怎样的中学生活呢?我想,他也许是吃过了许多苦,受了许多折磨,已经是一个有经验的,成熟老道的生活强者,学习强者了。但是,若因为多争取学习时间,而让父母替自己处理生活琐事,到头来,离了父母,连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正常进行,那是孱头;靠着父母的权势、关系,一路一帆风顺,直奔大学校门,但实质却是头脑简单之徒,那是无能的“宠儿”;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最终,成为了学习的奴隶,除了学习,再说明也不知道,什么也不去想,那是废物。这些都是“笔试主义”的产物,而我在这里,很希望“面试主义”可以替代它。在我眼里,“面试主义”应该是:

他们自立、自强,他们对生活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他们不会认为学习是苦役,他们不是木头。碰到河流,他们会想着做只木筏摆过去,而不是修建一座桥,更不是使劲浑身气力游过去;跌入谷底,他们会使自己平静理智,寻找出去的最佳方法,而不是站在岸边计算救援车几小时到达,更不会什么都不想一头扎进水里,结果,人没救着,自己也需要人救,他们很镇定,他们会尽自己所有能力范围实施救援而不是去冒险,也不是沉默。

总之,“面试主义”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无论是在自我约束能力,社会交易(往)方面,还是在解决问题,处世待人方面都会有更多创新与不同,他们敢于言说自己的创意与想法,他们不再是死背书本知识以及考题类型。没有“面试主义”,就没有思想的交流互换,没有能力的测验,高分低能的悲剧,也会在“面试主义”的渲染下,破灭下去……

 

先饿后吃主义

中国一向是应试教育,学生以考试为自己(的)使命,老师也以考试为自己(的)使命。学生以自己考试考得好当作与父母谈判的砝码,作为自己傲视别人的资本;老师以学生考得好当作自己的教育水平高。社会呢?社会以一个学校的升学率,那一串不起眼的阿拉伯数字当作判断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总之,在应试教育里,考试时老大,学生,考试都得听从“老大”的话。

受这个老大迫害这么久,难道我们未想过去改变吗?

譬如罢,我们当中的小同学,因为这次期中考试考得高而被邀请去参加一个自助餐。且不问他对这次宴会乐不乐意,接受不接受,或是反感否。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要去参加,不管三七二十一吃了再说。但是,在这次自助餐过程中,如果非要父母接送,自己不会走路的,是废物;如果,见了美食只知道吃,而不懂得品尝其味道的,是白痴;如果,对自助餐上的美食不屑一顾,而忙于养眼看美女的,那是渣滓。“先饿后吃”主义完全不是这样。

他思考,品尝。看见馒头,并不是在别人咀嚼后咽下,只要有口水,一定要自己亲自咀嚼,绝不怕劳驾自己的两片肌肉;看见苦瓜,虽然在别人教唆下尝了几口,可就是不喜欢,也不强迫自己非要与那些人才一样挖空心思尝出苦瓜的甜味;看见noodles 这样厚实的干粮,也不是一股脑地吃完,总得留下些肚子尝尝其他新鲜的;看见麻婆豆腐,嘿!放开腰带,抓起筷子,也不顾什么形象,正所谓“死在麻婆下,做鬼也风流”。

总之,我们要尝,要嚼,而不是被别人 ,也不是不知饥饿的被别人喂。我们要么唾弃,要么咽下,要么咀嚼。那么客人是新客人,自助餐也是新的自助餐。然而首先这人要有脑子,要创新,要辩证思考。这样,我们就不会别“老大”迫害。

 

五、关于人生

博主:下面这一篇小文章是在学生交上来的问卷中发现的。作者是位15岁的女同学。读完之后,我当时很担心,心里也憋的慌。

 

简单的不想活下去

对于93年出生的我来说,活到现在觉得很容易,但静心想一想活着的“意思”,好像还真没有。

一切都在发展,似乎也有进步,但当一切逐步趋入(编者:可能是“趋向”)机械化的时候,我在想,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语老师告诉我们“不要为了活着而活着”!可是,谁活着就一定如誓学(编者:不知道她想说的什么。)中,誓言中的“完美”?其实,事实很简单,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一步步走向着,接近着我们的死期,那何不为活着而快乐呢?不要去争,不要去夺,不要去在乎,平平的走,做自己该做的,做自己想做的!

老师!父母算什么,他们的话要听,但不一定要顺从。任何人不要扯上任何关系,“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如果哪天觉得自己活得不爽,就把自己干掉算了,死皮赖脸地撑到七老八十,简直就是造孽!唉!走在这种缺乏“江湖道义”的险峰峻岭中,总觉得自己欠着债似的,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简单的活着,繁繁的学习带给我们快乐,但却不想做作业。呼——死吧?!?!

忍着走,多活两天是两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121-228358.html

上一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兼论为师的四重境界
下一篇:教育散论:教育与无知
收藏 IP: .*| 热度|

9 武夷山 刘玉平 阎建民 刘锋 向峥嵘 刘进平 刘秀群 魏东平 daliang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