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蒋迅
本文已发表在“数学与人文”丛书第五辑《数学与教育》上。现在的博客版有修改。
杨同海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终身教授。如果你打开他在威大的个人网页 (http://www.math.wisc.edu/~thyang/) 的话,引入你的眼帘的除了他的联系信息外,是三个醒目的主题:他的数学教学和研究、一个慈善教育基金和人体器官捐献。可以说,这三条主题概括了他的整个成长过程。本文就以这三条为线索,告诉你一名优秀数学家的传奇人生。
一个走向辉煌的数学生涯
杨同海的一生与数学是分不开的。从他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路线:一条步步高的路线。
杨同海于1963年出生在安徽省宁国县包梅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尽管家境不是太好,他的父母知道读书重要,坚持送孩子上学。那个时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教育并不正规。小同海虽然对数的感觉很好,但受到的教育并不多。好在文革在他将要上高中的时候结束了,他受到的教育也随之走向正轨。读高一的时候,正好赶上县里的数学竞赛,老师派他代表学校去比赛,他一举获得了第一名。他因此走出了献身数学的第一步。那是1978年。
到那年高考时,他因为优异的数学竞赛成绩而得到了以在校生的身份参加高考。虽然小同海的数学成绩突出,但其它科目并未达到高中毕业的水平,因此,高考的总成绩就拉下来了,他只接到徽州师专 (现名黄山学院) 的录取通知书。这对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很不容易,因为师范生可以免学费并给生活费。就这样,同海顺利地迈出了数学生涯的第二步,他成了一名少年大专生。
进入师专的第一年,小同海学得非常苦,因为他是跳上来的,高二的课 (比如解析几何等) 都没有学过。他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预习,看看是否需要补课。这样他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后来的很多课实际上都是他自学的。学完了之后,他还不满足,他把一些本来在师专里不开设的后续课程也都自学了。两年的师专学习很快结束,毕业后,他,一个年仅17岁的少年,被分配到旌德县板书初中当数学老师。从1981年到1984年,他调到宁国县,先后在两所初中教数学。到工作的第四年,他决定考研究生。这个时候,由于自己在师专学的数学知识比四年制大学少了很多,这决定了他的第三步将必须是一大步。有一位从安徽师大毕业的同事把自己的数学书都送给了他。于是他一边教书,一边复习,实际上很多时候是自学。好在他已经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硬是把一大堆书本啃了一遍。报哪里呢?他对外面的情况知道的不多,就报了那位同事的母校,安徽师大数学系。后来在考试的时候,他的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考的特别好,因为他的这两本教材一直跟随他。令人惊讶的是,他的综合考试的成绩也比一些大学毕业的考生考的好。要知道,他根本没有学过近世代数、实分析、泛函分析这些课。1984年,他顺利地考上了安徽师大数学系的硕士研究生,师从唐怀鼎老师学习抽象代数。回想起来,这一步走的艰难,但他终于坚持住了,而且,他的人生观在这段时期里也逐渐形成了。后来他创办教育基金,帮助宁国的学童的举动就在这段时间里打下的伏笔。这是后话。
在安徽师大刚过了一年,杨同海就在环论上取得了成绩,从1986年开始就接连发表了论文,到毕业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七八篇论文。虽说他做出的不是什么世界难题,但对于一个只有大专学历的青年人已经很不容易了。毕业前一年,他自己意识到有可能不能留在学校,因为他的导师带了两个研究生,而他的师兄比他优秀。他去找他的一位中学时的成老师求教。成老师正好已经调到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了,建议他直接找科大数学系主任著名数论专家冯克勤老师去自我推荐。他带着自己的那些论文去了。冯老师又问了他一些专业问题,然后就说:“你来科大吧”。杨同海谦虚地说他能进科大实际上是一个巧合,因为科大自己的毕业生都留不住,出国了,这样才给他一个机会。另外,他能进科大也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有很多是朋友的朋友。原来,当科大要了他以后,安徽省教育厅表示决不能放人。杨同海只好去找关系。其实他能有什么关系呢,他的朋友也只好再去找他们的熟人和熟人的熟人。杨同海家里是农民,他有时会带一些土产作为见面礼,但这些帮助他的人都不收,而仍是尽力帮助他。他非常感激这些素不相识却热心帮助他的人。终于经过八个月的周旋,在1987年,当他硕士毕业的那年,他到科技大任助教,坚实地迈出了第四步:从省级大学跳到了全国著名学府中国科技大学。
到科大后他开始转方向,跟随冯克勤、陆洪文两位老师学习数论。冯老师是一位特别开通的人。他亲自给他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数学系的同行拉利·华盛顿 (Larry Washington) 教授写推荐信。他因此顺利得到了马里兰大学数学系的录取和资助。但由于他没有大学成绩单,马里兰大学学校招生办就是不发录取通知书。这个时候,美国马里兰大学数学系华盛顿教授到中国访问。杨同海只好请华盛顿教授帮忙。经过一番周折,学校同意让他补一个大专成绩单,然后把录取通知书发给了他。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这时候中国刚刚经历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运动。政府收紧了出国留学。对他这样的自费留学生,公安局不但要有外国学校的资助证明,还要有经济担保和国外的存款。这对他来说等于把路全部堵死。他只好又去找华盛顿教授请求做经济担保。没想到华盛顿教授痛快地答应了。杨同海说,他当时不知道对外国人来说,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华盛顿教授真是太好了。还有一个存款的关卡怎么办?这时候正好有一位刚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归国留学生到了科大。他请这位同事帮忙,保证在三个月后把钱全部还上。终于,他得到了公安局发的护照。这时候早已过了美国秋季入学的时间。马里兰大学数学系慷慨地把他的资助保留到春季。最后他破格于1991年春季进入了马里兰大学数学系。这次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一步迈到了太平洋彼岸。回想起他的这段经历,他不无感慨:“还是好人多啊!”
在马里兰大学,杨同海经过一年后就通过了研究生资格考试的笔试。又过半年后,他通过了口试。在口试中,大卫·洛尔里奇 (David Rohrlich) 教授给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建议他试着做。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学到了很多东西。转入做研究的时候,杨同海先是跟著华盛顿教授学习,主攻数论。在马里兰大学,几位数论方面的教授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学生们可以自由选他们的课程,做他们的课题。于是杨同海就同时听这几位教授的课,做他们的题目。在听洛尔里奇教授的课时,解决了他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个问题,文章发在Duke杂志上 (1996)。杨同海又听了斯蒂芬·库得拉 (Stephen Kudla) 教授开的专业课,跟他讨论问题。有些问题是库得拉一直在考虑的,他有个很大的计划,他的猜想非常精细,每个都需要算清楚。于是他就开始指点杨同海做,他们每周至少讨论一次。这样和库得拉教授一起做了半年,就写出了博士论文。在毕业论文中,杨同海用“θ提升”给出Hecke L-函数中心值的一个公式。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发在著名的于"http://en.wikipedia.org/wiki/Crelle">Crelle杂志上 (1997),另一部分发在Compositio Math杂志上 (1999),还有一部分和 Rodriguez Villegas 合作,发表在 Duke 杂志(1999) 上。在做博士论文答辩时,励建书教授提了一些建议,根据他的建议和指导,杨同海又做了一篇文章发在美国数学会汇刊 (Trans. AMS) 上 (1998)。1995年他被马里兰大学授予博士学位。正是由于他跟几位教授都有密切联系而且表现出色,他在毕业时得到了华盛顿教授、洛尔里奇教授和库得拉教授的高水平的推荐信,在找工作时就比较顺利。
来源:罗格斯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以后,杨同海先后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 (1995-1996) 做博士后,到密西根大学数学系做博士后性质的 Hildebrandt 研究助理教授 (1996-1998),到哈佛大学做美国数学会资助的 (AMS Centennial Fellow) 访问学者 (1999-2000)。这些学校都是世界著名的常青藤学府。他在数学探索的征途上实现升华。从1998年开始他还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助理教授。2000年他转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做助理教授,三年后获得了副教授称号 (Tenured),现在他已经是那里的正教授了。
在这期间,他继续在Hecke特徵及中心L-值方面和同行如斯蒂芬·米勒 (Stephen Miller) 、M. Stoll、J. Jimenez-Urroz、BD Kim、及R. Masri等合作,取得了广泛的成果。比如他和米勒教授合作,证明了Gross的一个猜想,从而给出了一类椭圆曲线的Mordell-Weil Rank (2000)。另一方面,他利用和数论专家亲身交流的机会,迅速把自己的研究方向扩展到多个分支上。
他和库得拉、麦可·拉普珀特 (Michael Rapoport) 在算术Siegel-Weil公式方面进行长期合作,证明了Shimura 曲线上的算术Siegel-Weil公式和算术内积公式。作为应用,他们给出了著名的 Gross-Zagier 公式特别情况的新证明。这个结果作为一本书发表在Annals of Mathematics Sutdies Series里 (2006)。最近,他和本·哈瓦德 (Ben Howard) 一起证明了一类Hilbert模曲面上的算术Siegel-Weil公式。
他和洋·布吕尼埃(Jan Hendrik Bruinier) 在自守格林函数的CM值方面进行长期合作。在1990年代,理查德·博尔切兹 (R. Borcherds) 用“正则化θ提升”构造出一类特别的自守形式并用之证明了著名的“魔幻月光” (Monstrous Moonshine)。随后博尔切兹得到了菲尔兹奖。杨同海和布吕尼埃给出了这些自守形式在希尔伯特模曲面上的CM点上的值得显性公式。这是Gross和Zagier的漂亮的奇异模 (Singular Moduli) 分解公式的非平凡推广。他用此公式及他自己的算术相交公式证明一类Colmez猜想。他们的公式发表在Invent. Math上(2006)。Borcherds的想法可以推广用于构造Shimura族上的kudla除子的自守格林函数。他和布吕尼埃用同类办法算出这些自守格林函数的CM值。重要的是,有意思的L-函数的中心导数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对研究L-函数的中心导数非常有用。事实上,他们给出了一种全新的Gross-Zagier公式 (一个变形) 的证明。他们的结果发表在Invent. Math 上 (2009)。
他给出了用二次型表示一个数或2X2距阵 (Matrix) 的局部稠密(local density) 的具体公式。他采用的主要办法是用积分新算法克服分叉 (ramification) 上的困难。这个公式有很多用处,包括在算术Siegel-weil公式上的应用。
他证明了希尔伯特模曲面上算术Hirzebruch-Zagier除子核CM cycles 的算术相交数公式。这是他和布吕尼埃早前提出的一个猜想。他用这个公式证明了Colmez 关于阿贝尔族 (Abel Varieties) 的Faltings 高度猜想的一种非平凡情形。这个公式还用于证明K. Lauter关于亏格为2 的CM曲线的一个猜想。他和K. Lauter最近将这个公式用到了亏格为2的CM曲线的密码上。
图片说明: 2007年,杨同海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访问并做报告 (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网页)
杨同海已经发表或已被接受发表的学术论文有四十多篇和合作著作一本。他还主持编辑出版了庆祝库得拉教授60岁生日的论文集。他指导了两名博士后、两名博士并正在指导5名博士生。
来源:北京数论研讨班
杨同海的成绩受到了全世界数论界的关注和肯定。国际上作为访问学者 (多于半个月) 访问过的学府包括了德国波恩的马普数学研究所 (多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学科学研究院 (MSRI,2007年春季研究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牛顿数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系及台湾理论数学中心。他还应邀在世界许多大学和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自2000年以来经常回国在许多大学做学术交流和报告。近年来每年暑假都会访问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两个月以上,积极参加那里的学术活动。2010年暑假开始同时访问晨兴数学中心和清华数学科学中心,积极参与两个中心的学术及教育活动。2007-2009年他获得“杰出青年基金(B类)”并在暑假期间访问了科学院数学院和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在回国期间,他积极和同事合作组织各种学术活动。
2012年至2015年,他是在清华大学的“千人计划”短期学者,当我在“科学网”博客上我发表本文时,他又回到了北京。
创办教育基金
在事业上正在发展的时候,谁都没有想到,杨同海一个人突然建立了一个非营利的慈善基金会“家乡教育基金会 (HEF)” (www.hometowneducation.org)。这要从2000年他回国探亲说起。阔别十年的家乡变化之大令他惊讶不已,然而并非一切都好。他在家乡听说有人为了孩子的读书去卖血,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他。他想家乡的发展一年一个样,然而家乡里还有人的生存处境如此艰难,一定得想办法帮帮他们,让这些家境困难的孩子最起码读完高中,哪怕是将来打工也会多一些机会。他决定在美国办一个基金会,为这些孩子们募捐。
当然作为一名海外人士,他必须得到国内的支持。正好他在徽师的同学胡寄宁在宁国教体局工作,他首先就去找老同学。胡老师告诉他:在宁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面临辍学的中小学生每年至少有一千多人。他把自己想办基金会的想法告诉老同学,“集必要的资金去帮助安徽宁国市的最贫困的孩子们读完从小学到高中”。本来杨同海只有资助学生上高中的想法。但胡寄宁对他说,其实小学和初中也有很多的问题,最凄惨的一个例子就是:父母一个懒,一个傻,爷爷奶奶想管孩子上学又无能为力,实在可伶。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考虑范围扩大到了全体中小学生。杨同海的想法立即得到了积极的响应。杨同海知道,在美国有很多人希望捐款帮助中国的孩子们,但他们特别地担心自己的捐款是不是被真正地用在了孩子们的身上。要想确保他们能捐,而且能持续地捐,就必须确保一切捐款都捐在明处,用在明处。他们决定:1,亲自挑选符合资助的孩子,把他们的家庭情况公布出来,请捐款人自己选择受捐对象;2,所有的捐款全部公布到网上;3,要求所有接受一帮一捐款的孩子每年要给他们的资助人写信;4,基金会每年走访受捐人,确保捐款被用在了孩子的身上;5,所有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都是尽义务,连基金会的基本运作费用都由杨同海一个人承担,以保证捐款全部用在助学上。
他们分头行动。2004年,杨同海在美国注册了一个家乡教育基金会。胡寄宁在宁国也准备注册一个相应的教育基金会。但发现在中国注册这样的教育基金会特别困难。他们只好退一步求其次,成立了一个宁国市中美爱心教育发展促进会。胡寄宁与他的同事花了约一个月时间走遍了所有的高中、初中和中心小学及附近的所有村庄,也尽可能地到比较遥远的村庄去看望贫困学生。实在没时间去的地方他们也都打了电话请当地的朋友去走访。这样他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然后整理出来发给杨同海。得到了需要资助的孩子们的名单后,杨同海把这些资料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开始寻找捐款人。其实这个时候,杨同海的基金会在美国其实就是他一个人:他自己成立了基金会,建立了网站,确定需要帮助的学生名单,又四处拉捐款。在捐款人的名单里,你可以看到他的同学,他的导师,他的邻居,他的同事,他的孩子的同学和老师,他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以及更多的毫不相识的热心人。他们来自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以色列、印度、丹麦、挪威、墨西哥等等。前威大阿丹姆 (Aljandro Adem) 教授夫妇一次就资助了七个小学生并额外给其中一人50美元作生活补助,因为他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威大的学生兰杰和刘畅 (音译) 夫妇本来不认识杨同海,当他们听说了他正在做的事情后就毫不犹豫地资助了一个中学生。有一位美国人对他的行动不理解,说他在帮助政府收钱,拒绝了他。他不生气,说以后还会再去找这位美国人,“也许他以后会了解我的行动的”。有一位马里兰的中国同学,不但自己捐款,还帮助他募捐,一下子得到了一千多美元的捐助。第一年,杨同海已经募集了5千多美元,其在国内的“宁国市中美爱心教育发展促进会”也在国内接收了6万多元。
图片说明:朱倩生于1998年。2005年上一年级时由GE的周薇女士一帮一资助。她爸爸2005年死于癌症,她妈妈离家出走。她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她喜欢数学。中排从左到右:朱倩的爷爷,杨同海,朱倩的奶奶,胡寄宁,朱倩的老师;后排:朱倩的校长
作为一位数学家,杨同海特别为得到数学工作者的广泛理解和支持而骄傲。据统计,有一百六十多位数学系的教授、学生和毕业生为这个基金会捐了款,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完全没有中国人的血统。这个数字恐怕是全世界慈善机构里最高的。我特别想提到的是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励建书教授,他和夫人赞助一名学生从高中一直到大学。同时他们还赞助了若干名中学生。现在加拿大的阿丹姆教授和夫人自2004年基金会创立以来每年赞助7到8名孩子。还有两名华裔数学家也是每年赞助7到8名孩子。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来自台湾的哥伦比亚大学刘秋菊 (Chiu-Chu Liu) 教授、宾州州立大学数学系柳春 (Chun Liu) 教授、明尼苏达大学数学李天军 (Tian-Jun Li) 教授、来自新加波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系的颜维德 (Wee Teck Gan) 教授及华盛顿教授也是年年捐款。中科院数学院及晨兴数学中心的田野教授不仅每年捐款给宁国中美爱心,还积极鼓励其他同事和朋友支持这个事业。
有些人现在还在读书,自己的助学金和奖学金都很有限,但还是长期拿出一部分收入捐给这个基金会。美国人阿莱克·强森 (Alec Johnson) 先生是威斯康星大学数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生。他用自己微薄的助教 (TA) 收入资助了六名孩子。2010年他还和杨同海一起到宁国去亲自看望了接受资助的孩子们。在两天时间里,他们走访了这些学生分别所在的五所学校和他们的家庭。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数学系的研究生谭芳娅每月从助教助学金里拿出20美元来捐给基金会。很多刚毕业的中外学者积极捐款支持这个事业。比如从威斯康星大学数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的一位美国人到华尔街工作后,每年捐款一千美元,不留姓名;最近更一次捐出5000美元。杨同海告诉我,由于大多数人都是他所不认识的,所以他在更多的时候无法判断他们是不是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笔二千五百美元的匿名捐款又到基金会的帐号下。其实,是不是数学家并没有关系。他们所共同拥有的是一颗无私的爱心。特让人感动的是一位86岁的在美养老院的老人一帮一资助一名高中生,并常写信鼓励这位高中生。老人的儿子是一位数学家,他也是每年捐献给基金会。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夫人的全力支持的话,杨同海能把这个慈善事业搞得这么大。事实上,他的夫人为基金会的成立和日常琐碎事务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她不愿意我在本文里写她,我只能将她一带而过。
不仅他的夫人,杨同海的全家都卷入到这个基金会中。他的儿子彼得 (Peter) 是一名小乒乓球运动员,每年杨同海都要带他到美国各地去参加比赛。在比赛期间,他们父子也都是抓机会宣传这个基金会。为参加比赛,彼得要自己出旅费、住宿费和报名费。但是当彼得赢得奖金的时候,他把一半奖金50美元拿出来捐给爸爸的基金会。这几乎是基金会给小学生一年的资助了(小学生60美元,初中生80美元,高中生150美元)。彼得还每年用零用钱资助一名小学生。
图片说明:于慧生于1994年,88-89年上8年级。他的爸爸做了两次手术,已不能干重活。她的妈妈有点傻。全家无收入,靠政府低保过日子。
杨同海利用暑假回国探亲的机会,亲自到宁国下面的一些村子里去看望穷困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杨同海从来不要求他们感恩,而只是鼓励他们把学业进行下去,树立生活的信心。现在,他们的资助流程是这样的:首先由学生填表,班主任及另一位老师签字确认,学校申报。他们确认后就进行资助。每年分两次进行资助,每学期一半。资助款主要用于资助学生的书本费,如有剩余再发给学生作为生活补贴。中美爱心促进会是由宁国市民政局正式批准的一个慈善组织。每年的账目民政局都会检查,都公开。在这里我们还应该再提及杨同海的老同学胡寄宁及其他志愿者。他们七年来勤勤恳恳、专心致志,认真操办着宁国市中美爱心教育发展促进会的工作。他们在小事上也从不放松,小心谨慎,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准确无误,把每一分钱都用于确实需要的贫困学生上,以对得起好心的捐款人。他们的敬业精神已获得越来越多的信任、认可和支持。现在每年国内个人直接捐给贫困学生的金额达三十多万元。特别是由南京市周铁军先生发动组织的“南京情”每年都会一帮一资助两百多贫困学生。此外周铁军和一些朋友还出资帮助宁国市一些中学建图书馆和校舍。因为相信中美爱心,捐资也是通过中美爱心而不是政府机构。一些外地的有心人想资助宁国学生,他们找到当地政府,最后也常被推荐到宁国市中美爱心。因为中美爱心是一个独立经营的机构,资金来自个人捐款,老师和受资助学生都非常珍惜。有些学生在经济好转后就主动向老师提出放弃资助。胡寄宁和杨同海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认真把小事做好,对得起好心捐款人,才能长期得到捐资人的信任,把这件好事长期办下去。
2010年,他的家乡教育基金会共收到捐款近5万美元。家乡教育基金会和宁国中美爱心一起资助了近650名宁国市的贫困中小学生及十几名大学生 (一帮一形式)。从2008年起,家乡教育基金会开始资助山西省榆社县高中30多名贫困高中生。他希望能得到更多捐款和支持,从而可以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为此,他还要继续给朋友们打电话,给不认识的人写电子邮件。为了写本文,我要求他提供一张与学术有关的照片和一张与基金会有关的照片。结果他一下子发来了六张照片,都是他在宁国乡下与学生的照片。他说,如果不是为了扩大基金会的影响,他根本就反对我写这篇文章。在基金会的网站上有许多类似的照片。许多人就是到这里来寻找他的论文时,深深地被他的奉献精神感动而主动捐款的。
就在我计划把本文发在“科学网”博客时得到消息,这个基金会在2012年收到6万美元的捐款,资助了安徽宁国市、金寨县和山西榆社县的七百多学生。杨同海特别高兴地告诉我,许多受到过资助的学生开始反馈社会。他们帮助基金会开展活动,有的甚至加入了捐款人的行列。借着“千人计划”的机会,再次回到他的家乡宁国去走访他的学生们。
经历双肾衰竭
2004年底,杨同海被医生诊断双肾衰竭,90%已经坏死。肾脏移植是唯一的出路。好在在美国,医疗保险能为他承担绝大部分开销,生命一时没有危险。杨同海可以选择病休,但这样他的收入就会成为很大的问题。作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他必须继续工作。数学系的领导和同事对他很照顾,一方面给他安排最轻的工作,另一方面他的课由同事们代课。不幸中的万幸,他在半年后就在美国获得捐肾志愿组织的帮助下得到了肾源,手术也取得了成功。通过这次病,他学到了很多,对器官移植的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在自己的个人网页上写到:
“我是一名肾脏移植接收者。一位在七月份去世的匿名捐献者给了我新生,使得我能够去享受生活和做我乐于去做的事情。这真的是一个生活体验的转变。不幸的是,很多人由于器官捐献的缺乏而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其实,器官捐献和骨髓捐献是相当简单的事情。你只要在自己的身份证 (比如驾照) 上贴上器官/骨髓捐献的不干胶并告诉你的家人你的决定就可以了。这真的能挽救生命并使受益人过上好日子。”
杨同海就是这样在生病的时候都是在为别人着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之后,杨同海又可以正常工作了。在生病期间,他的科研被迫全面停了下来,原来应北京师大张英伯和刘春雷老师的邀请到北师大访问的计划也泡了汤。但是他不想让自己的病影响基金会的工作,因为“中国的那些孩子们太需要得到帮助了”,而到这个时侯,这个基金会一直是他和他的家人在维持。当他得到了医生的诊断后,他通过电子邮件把病情告诉了捐款的人们,他希望基金会能够继续下去。这个时候,他的邻居和捐款人李驰先生站了出来,他把日常工作都接了过去。2009年夏天,威大大学生赵柄智同学把基金会的网站重新设计,让其面貌一新。杨同海说,“真的是好人多啊!我一生都是在遇到好人。我也要全心回报社会的厚爱。”
这就是杨同海,在数学事业上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上一个台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公益事业上,他做出了人人都可以做到但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在他的心中,家庭、事业和爱心是他的三个支点。而他成功地把三者精彩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要告诉读者的一名优秀数学家的传奇人生。
最后,如果你读完本文后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家乡教育基金”的话,请访问他们的网站:(美国) 家乡教育基金 (Hometown Education Fundation) www.hometowneducation.org,和宁国市中美爱心教育发展促进会 www.loveedu.org.cn。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8-4-23 1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