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网上怎么争论谁对谁错,在我看来杨宝德都是无辜的,因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是最珍贵的。你可以说他内心脆弱,没有足够的意志力,你也可以说老师无德,变相折磨学生,这些都有道理。但是我们仔细来看,周姓导师的做法是让人气愤,浪费优质的科研资源。但从杨宝德的表现来看,这些徒劳的杂事只是引起了他的反感而没有触及他绝望的内心。真正压垮他最后一根稻草的是出国的无望,还是与学术相关的活动,所以周姓导师此种做法值得去细细深究,无非几种可能性:(1)确实不想让学生出国深造。如果是这样的情形,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A. 确实课题组科研需要。那周姓导师做法不能野蛮粗鲁的命令了事,需要的是沟通与交流。澄清利害关系,特别是课题组科研与出国深造的利害关系,这得讲清楚。其实这就牵扯到现代科研的师生关系,也是课题组的集体利益与学生的个人利益权衡的问题。我也有阻止学生出去客座的经历,但是我在表达我的意思之后花了近3个小时在和学生沟通去与留的利害关系,当然不是恐吓甚至威胁的方式。学生最终想通了,这样他留下来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题组的工作当中去,否则你留下的只是驱壳和怨气。师生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往往是导师,导师应该做好主动沟通,主动疏导,做一个朋友型导师,而不是领导型导师。因为师生关系毕竟不是雇佣关系。现在的学生压力,特别是博士生的压力要比以往大得多。现在的博士生需要在短期内(也就三年或者四年)发表高级别论文,甚至顶尖论文,否则毕业了工作单位就成了问题。还有结婚等其他的家庭因素影响,着实压力很大。而以前的博士毕业最起码不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B. 个人心理上的不愿意。那这就很严重了。会激发学生的不满情绪,既然师生之间只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不是雇佣关系,老师的私人感情就不能干涉正常的学术指导规则。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老师就不具备指导学生的资格。
(2)气愤时的随口一说。女性导师有的时候会有这种情况,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也会口无遮拦,随口一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果是这种情况,那杨博士是真的太冤了。不过,我不了解周姓导师的做事风格,估计她身边的人会有一定的认知与判断。很多人在网上责备杨宝德不具备博士的基本素质,主要是集中于承压能力要弱一些。但这并不能成为生命消逝的借口,他想过躲(换导师),想过释放压力(对身边的人去倾诉)等等方式,他都想过,也尝试过。但是为什么导师就没发现他的异常,甚至之前还有过跳楼的冲动。我想她的导师应该是知道他的情况了。但是还没有采取主动干预的行为,没有及时沟通与疏导,这就是导师的失职。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对科研活动的价值要有充分的引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显然周姓导师没有做到这一点。况且杨宝德在朋友的劝说下,还不愿放弃学业,我觉的这一品质是优秀特征,不是好吃懒做的纨绔之辈,是积极上进的好学生。
以上几点综合来看,杨宝德的生命消逝,导师的责任很大。不管是从科研活动还是生活上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帮助,更谈不上行为世范。取消他的导师资格当然没有问题的,但是我觉得周姓导师还得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因为她已经把指导责任变成了雇佣关系,个人看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4: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