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浮躁的环境下,更要学会宽恕 精选

已有 10050 次阅读 2014-5-29 11:46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师生关系, 研究生教育, 宽恕

浮躁的环境下,更要学会宽恕

(王德华)

 

本来当今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在各种推波助澜下演变,已经够糟糕的了,有日趋恶化之势。现在本科生与导师的关系,又在科学界、教育界掀起如此大的风波,学界的乱象真是到了一定程度了。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类似婚恋,双方都有极强烈的感情因素。我特喜欢相遇、相识能够走在一起是缘分的说法。缘分,就是天意,有点宿命的味道了。所以,这种关系的维持和发展,需要双方小心翼翼去经营。很多时候,没有对错,也难以区分对错。很多时候,需要为对方付出和奉献,不能有功利性。师生关系一旦恶化,撕破脸皮,对簿公堂,那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也是最难堪的事情。

造成师生关系破裂的因素很多,有性格因素,有观念因素,有课题因素。每个悲剧后面都有独特的原因。一个巴掌拍不响,关系破裂,双方都有责任,至少双方都愿意放弃了。私念,利益,是大敌。以自我为中心,利益至上,追求自由,漠视传统,没有规矩,没有责任,没有诚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真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架势了。

谁该负责?家长、老师、学校、国家,谁都脱不了干系。做人的基本原则,父母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父母忽视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思想意识发育成型的关键时期,家长和学校都应该关注,很可惜大家都去重视考试成绩、课外补习班了。社会大环境,物欲横流,尔虞尔诈,欺上瞒下,骗子流行,从上到下,空话假话大话泛滥,毫无诚信,大家就只认一个“钱”字。只要有了钱,什么都可以买,什么事都可以办成。只要有了钱,就代表成功。一个只为钱的社会,人们丧失底线,毫不奇怪。中小学的德智体美劳“五好学生“标准,有哪个学校在坚持?升学率成了第一标准。大学生美好的生活,被“就业率”绊住了腿脚,哪位教师还敢坚守象牙塔中本是一片净土的理念?研究生,智力奋飞的阶段,创造的阶段,被必须发表论文才能获得学位的要求,浇灭了所有对科学的纯真追求。同样,一个以SCI数量和点数为唯一标准的时代,科学是没有任何希望的。谁都不会否认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声誉,但本质是科学的价值,不是IF的问题。科学,谁忘记了科学的本质,完全沉浸在追求SCI和高IF的之中,学术不端就顺理成章了,也会愈演愈烈,最后会摧毁整个学界的声誉,不但对发展科学无益,反而会毁掉科学。这样的环境下,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来?

说正题。师生对骂,两败俱伤,除了增加看点,给科网增加热点,我看不出其他效果。一个回合,就已经过分了。再来几个回合,看客都腻歪了。心伤了,只有当事人知道有多痛。不能握手言和,可以偃旗息鼓。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参考消息》上读过的一篇文章《学会宽恕》。文章对于受到伤害后,如何宽恕、为什么要宽恕,进行了分析。中有几句话印象很深:“宽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学会宽恕是个困难的过程,需要数月乃至一年的艰苦努力。”什么是宽恕呢?“宽恕就是决定抛开愤恨和报复的念头,也许还需要谅解、移情和怜悯。宽恕不是言归于好,也不是忘记。”心理学专家说:“必须记住是什么伤害了你,这样你将来就能避开它。”所以,“宽恕也不是为别人的所作所为寻找理由或借口”,“宽恕会有助于让人心平气和”。

这篇文章对我的生活态度影响还是很大的。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利益受到损失时,受到误解时,甚至受到侮辱时,年轻的时候也会气血高涨,谩骂赌咒,也会恶狠狠地期待着他那一天的到来。很多时候,自己也闷闷不乐,生闷气。其实,这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跟小人怄气,不值得。跟不懂道理的人赌气,更划不来。找机会报复?更是下策。最好的办法:宽恕。很多人认为,对于伤害你的人,随便宽恕,那不是太便宜他了吗?以后他不是会得寸进尺?宽恕,不是言归于好;宽恕,也不是忘记。宽恕,也不是为他人的所作所为寻找理由和借口。但是,宽恕,真的会有助于心平气和。这是经验,也是科学。

人生苦短,生命不易。执意抓住宿愿不放,只会自己更受伤。有句话:好人无长寿,混蛋万万年。我们还是学会宽恕吧,虽不能万万年,至少跟混蛋一样长寿吧。

 

我找到了这篇文章,转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

学会宽恕

2012914日《参考消息》

(作者名安杰拉 . 豪普特,原题《如何宽恕,为何要宽恕》)

人生活在复杂多样的社会里,会因受到别人的伤害而感到伤痛。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人们会遇到事故,会犯错误,会有自私的表现,甚至会故意彼此伤害。例如,孩子享受不到自己所渴求和应得的父母子女间的亲情;蛮横的高年级学生欺凌年幼弱小的学生;男友负心,选择了别人。

你为此感到痛苦,你耿耿于怀。你如果抓住这些背叛、失望和伤害不放,对肉体和精神都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心理学家罗伯特 . 恩赖特在许多地方讲授过有关宽恕的课程。他说:“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曾因为别人的不公正行为而受到过伤害。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这些伤害。”如果陷入消极情绪而不能自拔,就更有可能会迁怒于人,把怒气发泄在朋友或家人身上。恩赖特说:“宽恕有助于平息愤怒,防止这种情绪殃及无辜者。”

如果你执意抓住宿怨不放,可能就会一味想着昔日的委曲,无法享受当下的快乐。你可能感到无助,或者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你可能会使未来的关系受到损害。心理治疗师弗兰克 . 卢斯金说:“如果你不能抛开过去受到的一些伤害,你往往就会把这些伤害带到你所做的其他所有事情当中。”他花了20多年时间研究宽恕。他说:“如果你遭到抛弃或者亏待,却又不能释怀,那么在遇到下一个或者接下来5个男友的时候,就会少一些信任,多一些戒备,更容易吵架,因为你内心仍然很痛苦。如果我们摆脱不掉这些东西,就会受困于自己的惨痛经历。”如果是这样的感觉,经常发火、愤恨甚至恐惧,那是不健康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宽恕。

专家说,宽恕亏待我们的人有助于降低血压、胆固醇和心率。一项研究表明,宽恕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对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说,就VIH(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该病毒会导致艾滋病)阳性患者而言,宽恕与提高免疫力之间存在着明显关联。好处并不仅限于生理方面,就心理方面说,消除宿怨能缓解抑郁、焦虑和愤怒的情绪。宽容别人的人往往有着较融洽的人际关系,比较快乐和乐观,精神状态也比较好。

不过,宽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恩赖特说,这是个困难的过程,需要数月乃至一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步是知道什么是宽恕:宽恕就是决定抛开愤恨和报复的念头,也许还需要谅解、移情和怜悯。宽恕不是言归于好,也不是忘记。临床心理学家瑞安 . 豪斯说:“必须记住是什么伤害了你,这样你将来就能避开它。”宽恕也不是为别人的所作所为寻找理由或借口。宽恕有助于让人心平气和。关于宽恕的方法,豪斯建议注重四个因素:

一、表述感受。 不要抑制受伤和愤怒的情感。把你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好向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人表述。要不然,就向朋友乃至一把空椅子诉说。写封信,你不需要把信寄出去。如果你一个人坐在车里,就把车窗打开,高声把你的情绪释放出来。

二、了解原因。 即使并不赞同,我们也还是需要有个解释。豪斯说:“是误会吗?你当时在生我的气?即使你对那个理由并不认同,也需要有一定了解。”

三、重新建立安全感。在宽恕之前,你必须确定这样的行为不会再度出现。这可能需要听到当事人的道歉和保证,与此人拉开距离或者划清界限。

四、放手。 有意识地决定不再耿耿于怀,这也许是艰难的一步。如果是恋爱问题,这就意味着不再翻旧账。只要放手,你就不再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而再度形成平等的关系。你要向自己保证不再左思右想,要迈步前行。

卢斯金说,如果你感到心烦意乱,不妨尝试缓解压力的技巧,比如深呼吸或者做瑜伽。无论你选择何种方法,选择宽恕都极有可能是对的。大约10年前,卢斯金针对一些母亲展开了一个研究项目。她们的儿子都在北爱尔兰死于非命。有一位母亲从1987年开始寻找儿子的尸体。卢斯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教他们如何宽恕杀害自己孩子的人。一年后,他又与这些母亲见面。卢斯金说:“其中一位妇女的女儿走过来拥抱我们,感谢我们让她妈妈恢复常态。这位母亲的内心充满愤恨,完全置其他子女于不顾。但是,她最终学会了宽恕,她的女儿说,‘我们的妈妈回来了!’”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798642.html

上一篇:导师,不是好就是坏
下一篇:导师是在实践中学会的:《如何当好博士生导师》书评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57 李东风 曹聪 罗德海 孙根年 杨正瓴 曾泳春 陈龙珠 王伟 庄世宇 郭战胜 吕喆 应行仁 王善勇 赵涛 任胜利 李学宽 刘用生 孙中亮 谭源 刘宏 尤明庆 冯小平 李志俊 谢强 李伟钢 梁红斌 戴小华 徐萌萌 徐建良 黄焕平 徐大彬 唐凌峰 石磊 韦玉程 陆俊茜 徐晓 赵序茅 刁有彬 王随继 葛肖虹 周可真 罗朋峰 程起群 徐绍辉 刘光银 李宇斌 唐小卿 sunnyzhu wangqinling ly6617 xqhuang biofans Majorite zgg wgq3867 ttee1 yew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