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让导师长大,孩子让父母成熟
(王德华)
早些时候,谈到感恩的话题时,有读者批评我说,孩子不需要对父母感恩的,该感谢的是孩子。我还理直气壮地争论了许久。
说导师也需要回报,我也是一直认为,导师花费了心血,学生应该有出息,做个优秀的科学家。
虽然这些观点,以我现在的理解水平,我还是认为没有很大偏差的。但重要的是,我自我感觉我的认识提高了。我现在觉得,父母是应该感谢孩子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是父母的主意,确实不是孩子的意愿。虽说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但还是成长过程中,父母享受到的酸甜苦辣,确实是孩子带来的,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感受,理应感谢孩子。从这一点上,我倒是觉得养父母比亲生父母要伟大,是真正值得感恩的。基于此,我才有了“学生优秀,不是导师的功劳,是导师的幸运”这样的认识。
我自己感觉又长大了一点,尽管有点晚。
为师为生,为父为子,是双重角色,有时候是两难的。承上启下,成长最快。
作为学生,我感谢导师给我的机会和指点。
作为导师,我感谢学生带给我的快乐和满足。
作为父亲,我感谢孩子带给我的快乐,生活的充实,还有那些酸甜苦辣。
作为儿子,我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培育之恩,感谢他们的博大胸怀。
作为学生,很多地方没有做到让导师满意,很多时候没有按照导师的意愿去做,我很是自责。
作为导师,很多时候感到无能为力,很多时候不能给予学生应有的指导,我感到愧疚。
作为父亲,很多时候粗暴蛮横,很多时候不够细心,很多时候过于严厉,感觉亏待了孩子。
作为儿子,一直没有尽孝,没有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甚至没有让父母少些担心,成了我一生的愧疚。
我想,这就是为师为生、为父为子的两难吧。角色不同,责任不同,感受也不同。
你可以说,导师的作用很关键,他给了一个好课题,给了正确的指导,发了好文章,为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我倒是觉得,导师没有指错路,能把学生引上路,送上路,学生能够安全到达,就是皆大欢喜了。如果学生自己闯了条新路,还成功了,更是导师所期待的。
导师可以指着山峰说,那就是终点。有的学生义无反顾,最后终于爬上去了。很多时候是发现和看到了导师一生没有发现和看到的光景。有的学生,爬到半路就折回了,或者一直在爬,但始终没有到达顶峰,也有的学生一直在原地踏步。这是差别。所以说,爬上去的学生,是接受了导师的指点,没有爬上去的呢?是不是导师指错了路呢?如果导师自己也爬过,至多就是自己的经验,有些景色已经很熟悉,所以学生看到,不奇怪。学生发现和看到了导师从没有看到的风景,尤其是更美丽的景色,才是值得赞赏的。你说,这是学生的眼力好,还是导师的运气好?
学生没有方向的时候,给指个方向。泄气的时候,鼓鼓劲。受伤的时候,问候一下。偷懒的时候,督促一下。有成绩的时候,夸奖一下。有错误的时候,批评一下。不正确的时候,纠正一下。所谓的正确和错误,也是导师按照自己的经历和理解,有时候也不一定完全正确。
让学生的智慧发挥到最大,让学生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在他最有创造力的年龄,做出他能够做出的工作,达到能够达到的高度,有苦有乐,经历磨难,经历喜悦,经历友情,经历感动,这样的博士生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提倡生活快乐,不是每天都莺歌燕舞,但最后的权重应该是快乐是一个正数,而不是悲伤和苦闷占了多数。
一个热爱科学的青年,一个心存大志的青年,一旦给他机会,给他提供发展的条件,放手让他奔驰,他会越跑越欢。导师和社会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学生的这种激情和热情,最大限度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当今现实不是这样,这是我们的问题,是我们社会的问题,是我们教育的问题,是我们导师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
我们太实用,我们太仁慈,我们太宽容,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勇气去拒绝那些不该走这条路的学生们那看似急切的求学的目光,实际上到头来还是耽误了人家,你说这是做了好事还是坏事呢?
所以,导师是什么角色呢?导师是那个一直盼着、最最希望自己的学生爬到山顶的人,是急切希望听到学生发现和看到自己没有发现和看到的风景的人。父母呢?父母就是孩子走到天边,也一直想看到他、想牵着他,无论孩子多大,也一直唠叨叮咛不停、操心他寒暑冷暖、担心他受到委屈的人。
好像还没有悟透。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