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知道什么是创新,然后才能创新
(王德华)
创新,是国家的号召。
现在感觉有点滥了,什么都喊创新。
创新了吗?说有,那一定是不多。说没有,在某些领域,也不为过。
文章数量第一第二,是新闻媒体的兴趣点,是领导的兴趣点。学界不能天天想这个。商界要是天天“山寨”,GDP再高,也是泡沫。领导的近视与商界的近视,结局都是一样的。
口号式的运动,会把原本很有意义的事情变味道了。
先推荐一篇文章:铁基超导,中国离Nobel奖有多远?
我觉得这篇文章科学网编辑是应该给以置顶的。
应该让大家知道,什么才是创新,什么才是原创。原创,第一,这才是科学需要追求的。了解学术前沿,赶上国际前沿,所谓的跟进和追风,在一定时期是必须的或是应该的,但科学可不能总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跑,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总是为他人的理论锦上添花,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划不来。
这篇文章中的例子很有代表性,值得学术界反思和醒悟。
想起前两天与一位初学者朋友的对话:
朋友:
现在你这个年龄段,各方面的压力应该不是很大了,应该考虑做些真正探索性的工作,即原创性的工作。也就是说,别人没有做过,或者没有想到过。可以是idea的,可以是方法的。这类工作的标志就是参考文献很少。这种工作,一般年轻的研究者们很难去实现。
这类工作好像国内都很少有人去做。说句您可能不爱听的话,你们组之前就很少有探索性的工作。
国内有些工作,看起来很先进、很前沿,前景无限,其实是跟在人家后面做的,不是第一,这样的问题一般没有很大的难度,很大的方面是经费、仪器设备和人力的问题。有了足够的学生,有了充足的经费,有先进的设备,文章就会有的。
原创性的工作,可以是完全原创的,可以是部分原创的。追求原创,不是追求点数。实际上,这种文章,点数一般也不会很低。就算低,也会在若干年后被后人重新发现和重视起来,那也就无所谓低不低了。
我:
基本同意你的判断。
我们以前的工作,原创性差或者没有,我是很清楚的。有历史的原因,有个人的原因,有体制的原因,有内外环境的原因。不去追究这些,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形势和环境,要做原创性研究很难,这需要一种坚持,需要一种氛围,需要静心思考。心力不足,很难。
不谦虚说,我也曾有过原创的潜力,也有过很多现在看起来也很不错的想法,但都是过去的了。如果一直坚持原创,我的家人就要跟着我喝西北风了。我申请不到经费,没有成果,学术界也不认可你,在单位里也活不下去。
生存和追求,是很矛盾的事情。作为一个进入学术圈又喜欢科学的学者,愿意在这个行当里继续做下去,首先要生存下来,不要在同行中落伍,尽量做得优秀些,然后等条件成熟了再去考虑原创的事情。能够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包括读书,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
做点喜欢的和重要的工作很不容易,中国缺少这样的环境,不是一年两年了。
我很同意,没有参考文献的工作,就是原创的。所以,很难。浮躁,不可以。唯利,不可以。要做到不浮躁,不唯利,真的很难很难。
朋友:
这就是当今中国学术界的病根之一了。
做了很少原创性工作的很多学者,都成了我国优秀科学家了,获得了学界的认可,也获得了地位和生活条件。也有坚持原创的,可能改行,或逃离学界了。
现在我国从事科学研究的队伍很大,但真正懂科学的人却不是很多。真正在海外受到科学严格训练的学者也不多。民国时期曾有很好的科学,首先当时的政府很重视科学,再者,很多优秀的科学家都有在海外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经历。
我:
现在中国的教授与美国的教授,在学术水平上不是一个数量级。
现在我国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科学家和研究生数量都严重过剩了。很多学科,根本不需要这么庞大的教授队伍,也不需要这么庞大的研究生队伍。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大的资源浪费。由于存在数量不少的所谓“不合格”的教授、“不合格”的博导和“不合格”的研究生,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当今学界不断曝光的一些教授名人的经济问题、腐败问题、学术不端问题等等,都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地位越高,影响越坏。
没有是非的社会,没有诚信的社会,利益至上的时候,物欲横流的时候,可想而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科学研究,需要训练有素的学者,需要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学者。有追求的学者,应该有体面的生活和尊严的生活。这些是需要国家努力做到的,现在是完全有条件可以做到的。做与不做,如何做,不是很难决定的事情。但在没有职业操守的时代,要做好一件事情,还真不容易。
瞎说,闲聊。个人观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