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教师节前接受采访聊导师 精选

已有 13743 次阅读 2013-9-10 00:27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生态学, 导师, 教师节

聊聊我的导师

(王德华)

 

又是教师节,首先祝我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也是凑巧,经过多次约定,终于在上周末确定了接待北师大“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孙儒泳院士小组”工作人员的时间是在今天(9月9日)上午。

 

本以为就是采访一下我与孙先生之间的一些事情,没想到4人小组的阵容,还扛着摄像机来了,说是边采访边拍摄,要拍摄1个小时的录像。我就有点蒙了,有点不知所措,办公室桌面乱糟糟的,也没有穿一件像样的衣服。摄像师问有没有其他房间,我说由于不知道这么复杂,也没有订会议室。又补充说,有次中央电视台来采访关于斗鸡的话题的时候,也是没有准备,就在办公室直接拍了。工作人员就在我办公室架起摄像机,调试了一阵子,然后就开始了采访和拍摄。

 

关于我的博士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的孙儒泳先生,我曾写过几篇文章。对导师的人品和学识,以及在学术界的声望还比较了解,所以聊起来也自然,自然得有点随意。由于没有准备,怕是有些话说得可能不到位。

 

采访小组的主要问题包括:

导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有什么影响?

师生之间,有哪些具体事情是印象深刻的?

孙先生对我国生态学的学术贡献有哪些?等等。

 

简单回忆一下,我的讲述。

先生是个学者,是个科学家,是个淡泊名利的人。

先生没有院士架子,没有权威的气势。先生谦虚、慈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我前几天还写过,越是大科学家,越平易近人,在学问上越是谦虚。

先生没有借用院士的光环在个人利益和课题经费上做文章,学生们自然也没有沾上什么光。可是,他还是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捐出来,设立了一个助学基金。作为他的学生,由于他个人的声誉和威望,又的确沾了不少光。先生德艺双馨,是一个十足的学者。先生的为人、为学,永远是学生的楷模。

 

导师的培养学生的方式对自己影响深远。

对学生宽容。对学生关心。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做人做事做学问,各个方面。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无形的,很多方面是说不清的。这就是师承,是文化。我读博士的时候,先生的研究组是最早举行Seminar的研究组,每周五下午,导师每次都准时参加,积极讨论。在修改学位论文的时候,面对面的交流印象也很深。甚至是准备答辩的时候,导师还亲自示范如何演讲呢。在他家里,在教室里,他站在我面前比划着、解说着。

 

师生之间很多事情是永远牢记在心的。

曾记得我在青海做实验的时候,导师把他看到的最新的文献,复印后邮寄给我。也曾记得,有一年我回到师大的时候,负责研究生的武老师让我去系办公室领困难补助,说是先生帮我写的困难补助申请。我更忘不了,先生知道我孩子小、太太单位暂时发不出工资时,从自己的钱柜里拿出几百元钱递给了我。我也记得,在我工作后缺帮手的时候,他对我说虽然他不招研究生了,但如果我需要的话,他可以帮我招一位学生。我还记得,毕业后的一天,接到先生的电话,说想跟我聊聊。我赶到先生家里,先生说他最近思考了几个学科发展方面的问题,想与我讨论讨论一下,并希望我认真思考一下未来的发展。

 

 

先生对我国生态学事业发展的贡献是写在历史上的。

先生曾是国家教委生态学科发展的负责人。他对我国的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和生态学的普及、教育等方面的贡献是突出的,从组织翻译国外的优秀教材,到自己编写教材,培养研究生,制定全国的发展计划等等。他延续和发展了自己擅长的动物生理生态学,拓展了种群生态学、保护生物学、行为生态学、水生生物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等领域。许多学科领域在我国都是奠基性的。

 

先生对科学追求的热情和学习的毅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80岁左右的老人,还坚持追踪和阅读生态学的新文献,负责翻译国际上的新的生态学教材。先生是很早就使用计算机的老教授,由于汉语拼音发音的困难,他在80年代就学习了五笔输入法,当时着实让学生们敬佩。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硕士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老所长王祖望先生,他在卸任所长的职务后,才开始跟着多媒体教学软件学习汉字输入,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翻了个遍,记得他开始担任《动物学报》主编的时候,为了把新一届编委的名字输入电脑,每个汉字上面都标出了拼音,然后照着输入。就是凭着这股韧劲,这几年主持了《生态学名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史》等著作的编著,现在还在主持《中华大典-动物学分卷》的编写工作。我这两位导师身上散发的那种精神,我一生受益。我经常说,我很幸运,在我的求学过程中,遇到了两位在中国学术界备受敬重的良师。

 

师生关系,很难用另一种关系来比拟,既不是父子关系,也不是雇佣关系,也不是恋人关系。师生就是师生,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很单纯。我比较欣赏科学家族的文化和传承,科学家族不是学霸文化,不是利益文化。我喜欢那种温馨、厚重的精神和传统的代代传承。师生关系,就像酒窖里的陈年老酒,越久越醇,越久味越浓,越久越值得回味。

去年先生不慎摔伤住院,在记忆模糊很多人都记不起名字的状态下,一见到我脱口就喊出了“王德华也来了啊”,当时的心颤得厉害,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紧握着先生的手,先生慢慢摇晃着。祝福,祝福,衷心地祝福。

 

   再祝我的老师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延伸阅读:

中国生态学领域的耕耘者和播种人孙儒泳院士

 

 



教师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723611.html

上一篇: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下一篇:感谢学生们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33 曹聪 武夷山 张忆文 徐萌萌 金小伟 李学宽 赵美娣 郭向云 陆俊茜 张海霞 王桂颖 赵序茅 李汝资 张波 王修慧 赵凤光 蒋永华 曹建军 徐绍辉 罗利 蒋敏强 鲍博 雷栗 逄焕东 董焱章 孔梅 zgg Kaji qqlisten zhangcz07 dulizhi95 iwordworth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