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组会唠叨(二):实验数据和时间安排 精选

已有 9853 次阅读 2013-5-25 18:50 |个人分类:研究组组会|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教育, 数据, 时间安排, 组会唠叨

组会唠叨(二):实验数据和时间安排

(王德华)  

 

获得学位必须有论文发表,这个要求激励了不少学生,也折磨了不少学生。快速获得数据,快速发表论文,成了一个短时间内重要的追求目标。但追求短平快的文章,豆腐块式的文章,着实不可取。读研究生是不可以以论文为导向的,但获得学位却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如何保证论文的顺利发表?实验数据的质量很关键。

数据要充实,这很重要,也很关键。足够的数据,才能充分支持科学假说和推论。一个问题(假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验证,可以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实验可以逐步递进、层层深入。

数据要有质量,上档次。生物学有不同的组织层次,从分子、基因,到组织、器官和系统,再到整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有学者早就指出,不同的生物学层次,有不同的生物学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任何一个层次不能替代其他层次。所以,生物学(生态学)研究,要在不同的组织层次上开展,至少要2个层次以上。多个层次的信息综合起来会更有力对某一个生物学现象进行阐释。我们都知道,任何生物学表型特征都有遗传基础,基因型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塑造和影响着表现型。一个生态学(生物学)现象,可以从基因、分子、细胞、生化、生理、行为等各个层次上进行观察,对不同层次的信息进行整合(integration),可有效地解释科学问题(现象)。一个现象,可以有多种解释,影响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生理学功能的机理性研究,还需要进行控制实验 (manipulation)进行反证。现象- 机理- 进化原因,几个层次的信息都是需要的。数据太单一了,难以获得可信的结论。推论太多、猜想太多,就会引起审稿人很多质疑了。科学研究就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数据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再说几句测定参数(指标)与仪器设备之间的关系。仪器设备在实验科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要多说的,但好设备不见得能做出好研究来。不少高校里那些花巨款购买的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被盖得严严的,仅供领导和专家视察和参观用。也有不少研究是使用高技术仪器设备获得的,但看起来像是高射炮打蚊子,更像是有钱无处花。科学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以科学假说为导向的,不是以仪器设备为导向的。不是因为有了一个先进的设备,我们就要去测定一个指标,而应该是因为我们的研究内容需要测定一个参数而用到这个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是为科学问题服务的。这个逻辑很好懂,但好像很容易被忽视。

 

前面说了读文献要有历史和发展的眼光,要熟悉本领域的进展。我曾说过别把科学当回事,根据就是科学是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中的,科学是一个试错过程。科学的发展是与技术手段、学者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很多的常识和共识需要质疑,很多的科学结论也需要进一步质疑。不相信科学不行,太相信科学也不行。无知容易导致迷信,导致轻信,导致荒唐。一知半解,有时候也会惹祸。不管怎么说,科学教会我们理性,教会我们生活,改善我们的生活。轻信和迷信者多是由于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理智和冷静的心态和素质。

 

说说时间和计划问题。

有学生总是说,效率太低,一周一周的没有成绩,没有收获。回想起来很无奈,很后悔,很苦恼,但似乎生活就还是这样延续着、轮回着。

研究计划必须具体和详细,否则就没有多少效果。

研究生培养是需要有个培养计划的。培养计划是需要师生协商、讨论确定的,如开展什么课题,完成几个实验,发表几篇论文,达到什么目标等。

明确了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计划后,就需要认真计划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的任务和目标。计划要具体化,如一学期下来要完成哪些实验内容,完成哪些数据收集?笼统模糊的计划,没有可行性。

确定了学年和学期的详细计划后,就需要确定每月和每周的详细计划了。

这样的话,每天就有具体的任务和具体的工作了。

只要在笔记本上详细安排这些任务,按部就班执行,每个时间节点总是有进展和进步的。

日积月累,就有了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有了信心和满足感,就有了新的动力和目标。生活过得充实,是快乐的第一保证。空虚、郁闷的生活,谈不上快乐。

遇到问题要随时讨论,有结果要随时总结。有感想要随时记录,有火花要随时记下来。有书面总结,有感悟和思考,目标就会进一步明确和逼近。

 

交流很重要。研究生要多跟导师交流,无论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更要多跟同学进行交流,及时分享实验结果和实验技术,分享文献和心得,这是一种双赢的办法。分享,开放,阳光的心态,你会生活得很快乐,也会收获很多,包括学识和友谊。

 

 

2013.4.2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693401.html

上一篇:组会上的唠叨(一):研究生开题准备
下一篇:做好科研,我还是相信兴趣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17 李学宽 苏光松 徐大彬 徐晓 柳海涛 苏德辰 徐萌萌 陈一良 彭真明 高建国 陆俊茜 郭保华 赵广 马胜 唐小卿 刘晓锋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