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非典”十年:十年前的那个春天 精选

已有 6758 次阅读 2013-3-27 00:27 |个人分类:人生漫笔|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非典十年

“非典”十年:十年前的那个春天

(王德华)

 

2003年的那个春天,北京降临了“非典”。那个可怕的春天,一晃十年了。

 

非典,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刚开始听到媒体报道的时候,并没有感觉有多么可怕。随着事情的发展,形势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可怕。死亡就在身边,生命随时可以消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谁还能淡定不惊呢?

 

当时情况紧急,专家判断错误,学术界存在争议,官方信息和民间信息严重不一致,相关部门隐瞒局势,各个环节脱节久了,突然间配合困难… … 一时传言四起,人心惶惶。后来,有些传言成为了事实 (如对揭露真相有重大贡献的蒋彦永先生),有专家为此付出了学术声誉代价,有专家赢得了声誉,有官员因失职为此被免职。让人扼腕的是众多的医护人员,因挽救他人的性命,自己受到感染而失去了性命。

 

事情来的太突然。行政化管理在那一年似乎非常有效,每个单位,每个小区,每栋楼,都严加管理。每个单位密切关注每一位成员的体温情况,有发烧情况必须上报,不准隐瞒任何情况,发烧严重者要实行隔离检查……。一时间,没有人敢发烧,没有人敢咳嗽,没有人敢感冒... ...

 

公交车、出租车、公共场所等,都有“今天已消毒”的标志;

车站、机场,到处是消毒、红外测体温;

北京城人人戴口罩,成了白色的海洋;

没有了握手,没有了寒暄,没有了探亲访友;

 

听说了某大学的某家属院,一家三代4口人的性命突然间就没有了。

不时有报道说,首都机场的某个航班,因上面有发烧的乘客,全体乘客需要检查,发烧者被送往专门的旅馆隔离检查,据说有吃有喝,可以上网。观察几天确定没有问题后,会解除警报,送大红花欢送离开。

单位有职工,发烧被疑似,被隔离在家,单位安排专人每天送菜和各种生活用品上门。

 

… …

 

一时间,北京城成了一座可怕的城市。公交车空荡荡的,大路上没有了交通拥挤情况,饭馆、旅馆几乎都快关门了。会议尽量压缩、取消,不能有大的聚会。记得单位里传达,必须召开的会议,人数不能超过一定数量。但那个春天,关于安全的会议还是很多的,我的一位研究生担任研究所的研究生会主席,比我还忙,会议比我还多。那一年,连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都简化了。当时,研究所食堂还专门为研究生熬乌鸡汤,改善生活,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每个单位都高度重视这突如其来的“魔鬼”,北京的人民医院出了名,后来的小汤山出了名,那一年也知道了广东的专家钟南山。单位里给每位职工发口罩,发了两大包预防“非典”的中草药。口罩、板蓝根成了紧俏货,中药霎那间供不应求。现在想想真的非常荒唐,全国人民一副汤药,一车一车的中药被运往北京的各个单位。我们家的两大包中药,当家的每天熬药,然后让我们父子俩喝下。当家的还买了薰蚊子的冒浓烟的像雪茄的蚊香,在家里燃烧着,为了生命也得忍着烟呛。还有醋蒸汽熏,消毒。进家门,鞋子要消毒,手要消毒。巴斯消毒液也成了紧俏货。当时养成的习惯,进门用消毒液洗手,开窗子透气,现在还保持这个习惯。一个动作重复次数多了,就成了习惯。

 

那一年,从春天一直延续到夏天,据说北京人成了历史上全国最不受欢迎的人。北京人出差,住宿困难。北京的车,每到一处都受到警车护送的待遇,从自己的管辖区一直护送到另一个管辖区。甚至,靠近北京的一些地区都在交通要道挖沟,阻断北京的车辆进入。那一年,北京人的傲气降到了极点。

 

那一年,关于非典的研究出现了全国大跃进。每个部位,每个大学,每个省市,每个科研院所,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非典研究的热潮。无数的经费,瞬间投入到了非典的研究中。无数的果子狸无辜失去了生命,饲养果子狸者遭遇破产。

 

那一年,给人们敲醒了餐桌上吃野生动物的警钟,估计对广东人的影响更是严重。人们开始意识到,动物携带的病菌对人类的危害是很大的,动物身上的一些疾病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传染给人类。

 

那一年让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珍惜。那一年,人们对抗非典英雄敬佩有加,对全国人们对北京的支持由衷感谢。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那一年,没有人再关心楼市,没有人再关心SCI。

当自己的生命没有预期的时候,心里恐慌,活下去成了唯一的追求,这也是最原始的追求。

 

几年后,去九华山庄开会路过小汤山的时候,看到当年的那些临时设施,还是不由想起那些“白色恐怖”的日子。

 

我们单位的科学家也加入了非典的研究中,研究成果也上了凤凰卫视,也有科学家到北京电视台和央视参与科普和访谈… …

 

十年,有些已经没有了记忆。有些想起来,依然难以平静。失去亲人的家庭,不会忘记。死里逃生的家庭,心有余悸… …

 

我们该记住什么,该遗忘什么?该思考什么?该改进什么?

 

都说,我们有容易遗忘的传统。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

 

我们需要提倡什么?我们需要吸取什么?

 

非典过后,涛声依旧。

 

 

 

 

 

 

 

 

 (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非典”十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674283.html

上一篇:山桃迎春,玉兰吐蕾
下一篇:生活需要七色阳光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23 李宁 庄世宇 李伟钢 戎可 戴德昌 刘敏 吕喆 杨晓虹 李学宽 张海霞 曹广福 李志俊 廖晓琳 聂广 杨正瓴 陆俊茜 徐大彬 黄晓磊 武夷山 程起群 周少祥 李宇斌 zdl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