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学生回家过年归来谈感想(一) 精选

已有 9979 次阅读 2013-2-22 23:24 |个人分类:个人观点|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博士, 社会, 环境, 就业, 徽菜

学生回家过年归来谈感想(一)

(王德华和研究生们)

 

春节假期结束,学生们陆陆续续回来了。

突发奇想,给学生发了一个mail:“新学期开始了。大家关于假期的见闻、思考、经历等等,是否愿意写几句话?(不需要花费时间,3-5分钟足够)。很希望听听大家的见识和思考(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都可以)”。

 

出乎意料,学生们非常配合。返回的感想中涉及了学业、社会、环境、亲情甚至政治等不同方面,思考也有些深度,很具可读性,有现实意义。摘录部分如下,与大家共享。

××××××××××××××××

科研路上不放松

这个春节假期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充电时间,现在我已经“电力十足”了。假期里感触比较深的是见到了八年没见过的高中老师,还有一件小事让我记忆深刻:

我比较喜欢给自己做好吃的,那几天就看了好多餐饮类的节目。其中一档节目介绍的是中国八大名厨,其中徽菜名厨孙丙如的故事让我特别佩服。他从进入厨师行业以来就特别努力,本身也具有这方面的天赋,他最终获得了业内最高奖项的金牌。他拿到金牌以后,又去报了一个培训班。当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那样做的时候,他回忆说:其实人最怕的就是拿金牌,因为往往有金牌这么一压就不往前走了。当时全国的菜系南北流通大,要想继续保持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必须学习其他菜系的知识,这样才能满足现代食客越来越高、越来越杂的需求,才能在业内立于不败之地。从他的故事,引发一些思考。做科研不也是这样吗?就算是发了CNS文章也不能放松,而且随着学科的发展,仅仅局限于自己的领域已经没法与其他人竞争,现在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合作已经是大势所趋。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这个故事里的哲理更为重要。一个人不管获得了多大的荣誉或成就,都要保持这样的警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保持最初的斗志和恒心。看孙丙如大名厨的故事,很是感慨。对于我这样刚涉入科研的人来说,如果一点成就都没有就犯懒的话,就更没有理由了。我以后要会经常用这个故事来鞭策自己的。

 

博主:我也看了这期节目。徽菜烹饪大师孙丙如的故事,确实很感动人,尤其是他那些朴实的话语,很是喜欢。他说,大师就要有责任把传统传承。大师也肯定有责任,有责任对这个行业做出贡献。他技术精湛,精益求精,练刀工,没有材料,他选择了树叶为材料。他锐意创新,30年间发明了100多个新徽菜品种。他有使命感,乐于培养人才,乐与施教,办培训班,传授技艺。他胸怀宽广。一次他来北京,被朋友邀请去吃饭,有一道当时很流行的拔丝的新徽菜。主人问厨师是自己发明的吗,答曰:是。主人没说话,等就坐后,主人指着孙丙如对厨师说,他才是真正的发明人。当时这个发明获得了全国的行业金奖。主持人问他,自己的技术发明被人学习了后,说成是他人创造的,自己有什么感觉?孙大师回答:看到自己的技术被人学会了,心里很高兴。这才是胸怀。)

 

×××××××××××××××

现在找个工作可真难

看了几个招聘会,发现现在想找一份稳定且对口的工作真的很难。要不就是不正规的小企业招聘,哪个专业都符合要求,但待遇薪水差的可怜;要不就是专业牵强相符的职位,竞争又是相当得惨烈。

我在想:我接近20年的读书生涯让我学到了什么?我的社会价值在哪? 似乎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但能够应用社会的挺少。要么继续深造,做科学研究,要么为适应社会需要“回炉”。也许这么多年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石,练就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塑造了完善的人格,但这种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和社会需要的脱节值得我们思索。

 

(博主:这真是个问题,还是个大问题。当今的大学生、研究生如何理解“学以致用”,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学校是否必须随社会需求而改变培养目标?是否也需要在一些方面有些坚持呢?新时代,变化多端的时代,大学研究院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培养精神,技能,还是知识,大学生、研究生是否还应该提倡有理想、有追求呢?对于年轻一代,就业问题,是个大问题,学校也负有十分关键的责任。)

×××××××××××××××

博士毕业该干啥呢

博士生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也是一个科学和社会问题,毕业后能否各得其所,不仅代表着社会价值取向,也代表着社会分工的合理程度。一个研究组是否兴旺发达,与研究组培养出来的学生发展方向不无密切联系。一个研究生,如果是基于兴趣进入一个研究组,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种缘分,互相之间是否真如当初选择时的感觉那样趣味相投,都会在毕业后见分晓。或选择相近方向继续做研究,或选择可能继续做研究的机会,这都应该算是趣味相投了吧!但最高的相投应该是,双方的关注点能相近或一致,并有机会沿此方向继续,那样的话,应该是最幸运的一件事了。因为,这意味着将赋予多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以生命,几年的积累也不会闲置浪费。

 

(博主:事业、兴趣与追求问题。博士毕业,去向很多,能够延续学术研究,对于喜欢研究者,是一种幸运。如果条件所限,没有机会,不能延续,生存就是第一位的。为了所谓的事业而忽视生存,委曲求全,艰难度日,不可取。无论怎样,生活还是第一位的。生活得好,生活得有尊严,是我们应该树立的理念。民间有说法:好死不如赖活着,说的是生命的美丽,生命的珍贵,对生命的热爱。现代社会,择业多元化。我曾说过“不想当教授,读博士干什么”, 但从博士本身来说,如果条件所限,也不一定非要从事学术研究的道路。从现实说,当今的中国,博士太多了,科学家太多了,教授太多了。既然如此,年轻博士不见得非要挤进这拥挤不堪的学术群体。)

××××××××××××××××××××××××××××

农村环境问题堪忧

早就听说老家以化工厂的名义开了一家炼铅厂。重金属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环境都会产生污染和危害。有人说,掌权者与工厂主之间有猫腻。实际上,这是公开的秘密。权力滥用,以权谋私,没有监督,跟全国一样,在农村也很普遍。土皇帝到处都是。这样的社会环境,生存环境,很是让人担忧。

 

博主:当今的环境问题,无论城市和农村,都十分令人担忧。化学污染、雾霾,毒大米、毒牛奶等食品安全问题,已经铺天盖地、充斥眼目,浑浊的河流,哭泣的山梁。最近有爆料说,老家潍坊的一些化工企业用高压水泵向地下1000处排放污水,这是万万使不得啊,真的是断子绝孙的事情啊。最后吃恶果的还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啊。环境一旦被污染破坏了,要想再恢复,代价要高得多,并且很难恢复。环境保护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大局意识,生命意识,在普通老百姓还需要加强。钱很重要,生命更重要啊。据说现在地下水60%以上已经被污染了,真正清洁的仅有3%左右,这是真的吗?真的吗?真的吗?)

 

 

更多请阅读:

学生回家过年归来谈感想(二

 

 

 

(照片来自网络,致谢。不管是不是事实,环境污染和水污染问题,不可忽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664264.html

上一篇:快乐人生,需要智慧
下一篇:学生回家过年归来谈感想(二)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32 高绪仁 张海霞 杨建军 赵纪军 曹聪 陈安 张红光 刘敏 李学宽 王恪铭 王善勇 王琛柱 唐凌峰 魏武 郭韬 孙学军 陆俊茜 陈沐 吕乃基 高建国 李宇斌 林中祥 张鹏举 刘钢 蒋永华 陈冬生 yunmu zhangling zgg ahsys biofans wang_gaz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