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允许失败,但不能作为借口
(王德华)
今天早上北京开始飘雪花,很快天空飘起大雪花来,很快地上也就有了积雪。整个天气阴沉沉的,有点压抑。晚上读《科学时报》,读到标题为“探索性研究要允许失败”的采访文章,考虑到现实情况,有点想法。
做基础研究的人都知道,不是每个想法都能实现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成功的,也不是每个实验都能获得预期的结果。实验过程中,尽管力求仪器的因素、人为的因素、情绪的因素、时间的因素、环境的因素、试剂的因素、材料的因素等等,符合实验的要求,将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但还是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也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很多实验,如生物学和医学实验,需要很多次的重复,需要一定量的样本量,方可获得较为可信的数据。有时候,即使经过了多次重复,最后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获得有用的数据。没有获得希望的数据,或者是阴性数据,这些情况都是存在的,也是科研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应该属于正常现象。
所以,允许实验失败是应该的,科学家需要这种宽松的气氛和环境。这种环境和氛围对于刚起步的年轻学者和研究生尤其重要。一个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起早贪黑、忙忙碌碌,做了无数次的实验,记录了一本本的实验数据,但实验数据要么中性,要么阴性,都不是所预期的结果,更为严重的可能是没有任何实验结果。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过去了,读研究生是再不能拖下去了。如果研究生受到了应有的训练,掌握了该掌握的技能,各个方面达到了培养研究生的目的,就应该允许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前几日,在学位委员会会议上,我在介绍一位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实验,获得了大量数据,但还没有期刊论文发表的同学的学位论文时,特意强调了研究生受到的训练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我觉得已经达到了一个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作为宏观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敢于利用转录组学等很新的技术手段去分析宏观生物学特征的变化,实验方法等很有挑战性,工作量大,需要掌握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很多,涉及的学科领域多,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实验、去分析、去摸索。经过几年的努力,尽管获得了大量数据,还难以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但从工作量、工作难度、创新性和学科交叉等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这位研究生从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应有的训练,掌握了主要的技术方法,达到了研究生的基本培养要求。这样,即使暂时还没有论文发表,在专家严格审查下,如果符合要求,就应该授予学位。
现在的问题和难点是,很多情况是在“允许失败”的掩护下,有些项目根本没有去认真做,或者压根就没有做。没有任何实验数据,没有进行任何严格的实验,没有按照科研的要求去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这样的“失败”是不能允许的。如何避免这样冠冕堂皇地有借口的“科研失败”,杜绝没有任何理由的所谓的“科研失败”,是需要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去认真检查和监督的。在整体科研人的素质还没有达到一定可信任度的时候,缺乏职业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时候,缺乏诚信、浮躁的大环境下,“科研允许失败”会很容易作为一些课题没有完成的正当理由。对于研究生也是这样,有些研究生几年下来,没有做几个像样的实验,也缺乏相关的专业训练,缺乏科学素质和科研伦理的训练,稀里糊涂就这么过来了,对于这样的状态,“科研失败”是不可以允许的,也是不应该允许的。
创新性强的课题,开拓性的课题,失败是正常的,要允许失败。科研人的素质和底线很重要,这是实现“允许科研失败”的一个重要前提。很多事情,本来出发点是好的,就是条件不成熟、人的素质没有达到一定水准,所以执行起来就变味、走样了,不但没有起到鼓励的作用,反而进一步恶化了学术环境和氛围。
一个政策实施的效果好坏,关键在人。人,太复杂了。没有规矩,有规矩而不执行,有规矩执行但又有特权和特例的时候,人就更复杂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