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不是英才非要按照英才培养同样糟糕 精选

已有 10467 次阅读 2012-1-2 14:30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教育,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不是英才非要按照英才培养同样糟糕

(王德华)

 

“不是英才非要按照英才培养同样糟糕”,这是今天科学网登载的《中国青年报》的文章:“王元院士:精英教育需要自由生长空间”中的一句话,与题目“精英教育需要自由生长空间”结合,可以为当今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指明一个方向。

 

王元院士一直是我敬仰的科学家,读过他精心撰写的华罗庚先生传记《华罗庚》,里面充满了王元先生对华先生的崇敬和坦诚,尤其涉及到文革之中的一些师生之间不可触及的心痛,王元先生还是如实写了出来,读得出他在下笔的时候是怎样一种煎熬。在中关村经常见到他朴实的身影,更多了一份敬重。

 

中国当今的研究生教育一直定位不明,国家层面定位不明,培养单位定位也不明,导师稀里糊涂,研究生自己更是一头雾水,这样下来大家只好按照最简单的方式执行,(管理部门)硬性规定要获得学位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这样研究生培养就被简单化了,似乎谁都可以做研究生导师。只看结果,不管过程,是多数单位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但这确实不是在培养研究生。这样下来的唯一的重大贡献是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了,我们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中国在世界上据说是被撤销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了?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信誉,科研诚信问题也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科学界的信誉和中国教育的质量。

 

研究生大跃进这个过程与当年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些类似,不管猫的颜色品种,只看抓住老鼠的数量。一切向钱看,钱是老大,是指挥棒。忽视、无视、漠视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经济开发,走的是一条断子绝孙的发展思路。我们现在有钱了,被污染了的环境还能恢复吗?由于环境污染等相关因素而过早死去的人们,还能活过来吗?在没有一点生存安全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们,将来的体质是好还是坏呢?还有更重要的是那些被熏黑了的心,还能变白吗?环境污染、心灵污染、身体污染,能恢复吗?生态学上看,环境一旦破坏,要想恢复,尤其要恢复被破坏了多年建立起来的和谐的生态关系,几乎是没有指望的。

 

虽然发表论文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一定不是发表几篇论文。一切看论文的政策是存在严重问题的,道理很简单。在学期间能够发表论文的研究生,值得赞扬和肯定,但没有发表论文的研究生,也不能就此一概否定,要看他们受到的训练和个人的发展潜能。同时,不同的研究生有不同的个人目标和个人追求,我们在保证培养和训练内容的前提下,尊重研究生个人的选择是应该的。给真正热爱学术、奉献学术的研究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大的自由的空间,从各个方面进行支持,鼓励他们走学术的道路,发表更多更好的论文。也让那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清楚和明白自己不适合走学术之路的研究生们,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研究计划,学习该学习的,掌握该掌握的,愉快地完成学业,使得自己的研究生阶段成为一生中值得怀念的一段光阴,学习到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等也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这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方向。

 

让能够发表论文的研究生多发论文,发好论文;让不能发表论文的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硬性规定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获得学位,对于研究生培养来说,不是一个聪明的决定,是一种粗暴、懒惰的办法。发现优秀的科研苗子,给以充分的发展空间,是导师的责任。给不同的研究生以不同的培养要求,不同的培养方式,不同的培养目标,也是导师应该意识到的。我非常同意王元先生的观点: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要结合起来,精英教育更需要因材施教。【:看来是这段文字引起了争议。研究生能否发表论文,与研究生的选题有密切关系,与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视野很有关系,与研究组的学术积累很有关系。研究生获得学位的要求是:对学术界的创新性贡献,既然有创新性发现,无疑是有可发表的数据的。所以,临时没有文章发表,不代表学术能力不够但研究生要达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暂时没有论文发表,不是降低培养标准。】

 

同意这两句话(这是文章中的,不是王元院士说的):

“精英教育需要自由生长空间”。

“不是英才非要按照英才培养同样糟糕”。

******************

补充说明 (2012.1.2 晚22:58):

 

没预料到这篇文章会被精选置顶,有点措手不及。

写的时候就知道文章中的有些话,很多导师和管理者,甚至一些优秀的研究生都不会同意,或者极力反对。意见不同是情理之中的,但是现实归现实,如果我们已经发现我们乘坐的这趟列车明显已经偏离正常轨道,并且还在加速,我们这些乘客还在强调没有办法,暂时先这样,那么等待我们的结果也是很清楚的。

 

如果我说,我们现在尽管成为了世界第一的研究生数量大国,但多数研究生对于促进中国科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发展,是没有多少贡献的;尽管中国在世界上发表SCI论文也是世界前茅了,但多数学术论文对于世界科学的发展同样也是没有多少贡献的。也必然会遭到很多研究生和导师、官员和管理者们的强烈反对。反对归反对,您仔细琢磨一下呢?学术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真实面貌应该是怎样的呢?一定不是当前这样的。

 

我从事研究生教育多年了,越来越感觉到对研究生获得学位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实际上是更高的要求(无为而治),对于中国的研究生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是有利的,对于中国科学的发展也是有利的。如何有利?可以简单列2条:1)优秀学生可以安心按照自己的研究计划探索下去,不会担心没有论文不能获得学位的问题,可以真正享受到科研发现的快乐。愉快的心情会促进科研质量,最后也一定会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导师应该有这个判断能力。2)有些研究生由于各种原因,做了大量工作,实验进展不是很顺利,但会按部就班积累很多重要的真实的数据,也受到了严格的训练,达到了训练的基本目的。即使毕业的时候暂时没有论文发表,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个博士研究生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以后也定会有论文发表(数据是可以发表的)。

 

宽松的环境会让优秀的研究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想飞起来是不容易的。压力下获得的数据是仓促的,科学需要真实的数据,讲究的是事实。宽松的环境,我们会获得可信的数据,真实的数据。宽松的环境,研究生们会学习到真知识,真技能,真思维。那么,有论文要求上面这些目标就达不到了吗?也不是,但会打折扣的。没有压力是不可以的,不合理的压力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研究生教育是个性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师的质量。让导师把这个责任担当起来是有必要的。

 

越说越乱。研究生培养这个问题,谁都可以发表意见和建议,也可以从各个方面发表意见,但从单方面论述是谁都说不清的。我今天不说了,但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

 

推荐我的一些老博文,请有兴趣的朋友参阅,对于我的一些教育理念会有些比较全面的了解:

 

1研究生发表论文是天经地义的

2研究生获得学位的条件是能力而不是发表论文

3撰写和发表论文的技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4没有一流的导师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吗?

5中国研究生培养的一些现状

6研究生的黄金定律:为你的导师写论文

7论文是学者(研究生)的硬通货

8一位对学生什么也没做的国际著名导

 

 

 

 

 

 

 
(王元院士,图片自网络,致谢)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524755.html

上一篇:回望2011
下一篇:研究生教育应该是个性化教育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55 王涛 曹聪 严海燕 刘全慧 王芳 徐绍辉 刘立 吕喆 范志强 施泽明 杨若 刘锋 盛志 边一 吴旭峰 代锦 朱志敏 于锋 李伟钢 王修慧 王启云 姚志远 徐俊辉 董志刚 曾荣昌 王孝养 张玉秀 杨月琴 苏德辰 张骥 宋希坤 段庆伟 吴锦宇 申秀焕 靳峥 张溢 王鸿飞 张天翼 杨晓虹 王春艳 金勇 侯陇刚 吴明火 郭保华 葛素红 李志俊 魏玉保 曹松 李心诚 李刚 wgq3867 xchen aichengzhang dreamworld wangbobo

发表评论 评论 (6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