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中文学术期刊还有用吗? 精选

已有 11910 次阅读 2020-9-4 17:50 |个人分类:个人随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文期刊, 兽类学报

中文学术期刊还有用吗?

王德华

 

《中国科学报》发表文章,讨论中文期刊的问题。文章列举了一些“重点问题”:

中国SCI论文发表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发表在国外期刊;

中国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文期刊评价不高;

对比国际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9个月;

对比国际期刊全文刊载,不少中文期刊吝啬地将篇幅限制在8页;

对比国际期刊的专家审稿,很多中文期刊审稿人将审稿权给了在校生。”

 

链接超9成SCI论文发在国外!中文期刊到底差在哪

 

中文学术期刊差吗?不能护短,与国际学术水平相比,是真的差!

中文学术期刊差在哪?这个不用说,差在论文质量上。

决定论文质量的是哪些因素?作者、审稿专家和编委会等。

哪些因素导致中文期刊逐渐变差的?因素 很多,相关的政策导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中文学术期刊还有用吗有,当然有。中文是我们的母语,中文学术期刊怎么会没有用呢?

从我现在负责的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主办的《兽类学报》来看,尽管有不少稿件出自研究生之手,但中国兽类学界的不少学者的学术之路是从《兽类学报》起步的,他们学术生涯的第一篇论文或早期的论文是发表在《兽类学报》上的。我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也是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发表在1989年的《兽类学报》上。

《兽类学报》于1981年创刊,已经走过了40年。她记载了中国兽类学(哺乳动物学)的发展历程。虽然近些年刊出的论文质量与作者们在国际SCI期刊上的论文有一些差距,但中国兽类学界还是很关心学报的发展,中国的哺乳动物学家们也没有遗忘这个期刊,反而不少学者在说起自己的成长之路时,总会提到《兽类学报》。

《兽类学报》是否就沦为兽类学界研究生们的“作业本”呢?答案肯定不是的。 《兽类学报》现在依然是记录中国兽类学发展的窗口,展示中国兽类学家们的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兽类学报》的编委会和广大兽类学科学家们,对于是学报否改为英文刊,在编委会上有过几次讨论,每次讨论的意见都很难统一,有支持改为英文刊的,也有不少反对的。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唯一的一份用中文记录中国科学家关于兽类学研究成果的期刊要是没有了,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所以,我们这些年也在是冲击SCI期刊,还是保留这本本国语言的兽类学期刊之中纠结着。当前形势很清楚,如果不改英文期刊,发展会日趋艰难。没有好稿件,作者撰稿不愿意花费精力,专家审稿不愿意花费时间,也得不到相关部门对期刊发展的经费支持。

改为英文刊看来是中文学术期刊的重生之路。以中国动物学会的几个代表性期刊为例,中国动物学会的老牌期刊 《动物学报》,1935年创刊,2009年改为英文刊Current Zoology。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动物学研究》,1980年创刊,2014年改为英文刊 Zoological Research. 北京林业大学和鸟学学分会2010年创办了 Avian Research 期刊。这几个期刊都已经进入SCI期刊行列,现在的发展态势都不错。

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之路,是否到了尽头呢?这似乎取决于相关管理部门对中文期刊的态度。现在不少中文学术期刊几乎是在苟延残喘地生存着,靠着学界一些关注期刊发展的科学家们的支持和热情,甚至是一种情结,在坚持着。这是我所经历的现状。

虽然如此,我们还没有失去信心,我们还在坚持着。

很感谢中国兽类学界同仁们这些年来对《兽类学报》的支持。感谢作者们,感谢审稿专家们,感谢读者们。一本学术期刊,如果没有了作者群,没有了专家群,没有了读者群,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249293.html

上一篇:《文献阅读》课程结课总结
下一篇:研究生学习第一课:转变学习思想
收藏 IP: 114.253.245.*| 热度|

31 郑永军 栗茂腾 武夷山 刘立 杨正瓴 张成岗 蔡宁 陈新平 黄河宁 黄永义 董铭涛 刘庆彬 杨金波 文端智 李学友 吴斌 张晋东 王崇臣 王启云 吕洪波 张忆文 李庆祥 张学文 檀成龙 高友鹤 傅蕴德 彭真明 钟灿涛 刘乐乐 李万春 姚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