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科研条件不好的)研究生如何拓展自己的视野?

已有 13681 次阅读 2018-1-29 02:23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 联合培养, 学术素养

(科研条件不好的)研究生如何拓展自己的视野?

王德华

首先大家不要产生误解,我这些文字是对那些科研条件不足的院校的研究生们说的。

接着上篇文章继续说。

在上一篇文章的最后我说“如果自己所在的单位科研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科研氛围不好,怎么办呢?有没有提升的途径和办法?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走出去。”

对,研究生要想主动办法,主动找机会,走出去看看。走出去,就是另一片新的天空。

链接:导师自身的科研经历会影响其指导能力

我记得早些时候(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不少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很重视“调研”这个环节,导师或学校会有安排研究生在开题前到全国各地与自己相关的单位和实验室去进行调研,去拜访和请教相关的导师。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学术交流不通畅。有些研究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确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课题。

时代发展了,网络发达了,信息流通了,很多信息不需要出门就很容易得到了。这需要研究生有心,有获取这些信息的欲望。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事情的发展却是另一个样子的,越是信息发达的时代,在一些具体事情上越是没有确定的信息了,甚至是真假难辨了。

科研条件不好的研究生如何走出去?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供相关的研究生们参考:

1、主动联系进行联合培养。

这是一个提高自身很好的一个方式,现在也很普遍。如果导师主动联系,研究生更要积极配合,机会难得。很多时候需要研究生自己主动联系,在征求导师同意的前提下,到条件好的导师那里完成学位论文。一旦迈出这一步,就会有一种全新的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科研经历。如果研究生能够充分抓住和利用这个机会,对于自己未来的学术路,将会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身边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命运的例子不少见。

2、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现在各个科学学会和学术团体都很重视学术交流,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全国性的专业会议,有学术年会,有学术届会,也有一些专题会议。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该积极争取参加这种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如果有成果,可以申请做口头报告,可以申请以墙报的形式展示。如果没有成果,也可以申请参会。参会的目的就是开拓视野,了解外边的世界,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这需要导师的支持。

参加学术会议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高个人科研素养的方式。举个例子,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联合组织的“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会议”,已经举行了13届,参会代表从开始的不足百人到今天的500多人,已经成为了国内动物生态学界的品牌会议。随着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两栖爬行动物分会,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以及国际动物学会的加入,会议内容越来越丰富,学术水平也越来越高。在这个会议上,全国各地的动物生态学工作者都会交流自己的科研进展。近年来研究生报告的比例占主流。这些年来,我们是眼看着全国研究生们的学术水平和报告水平在整体逐年提高,单位之间的差距在明显缩小,甚至已经看不出多少差异了。在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会议上,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如果能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眼界就更宽了。

3、积极参加专业培训班。

针对研究生或青年学者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班和小型研讨班等,每年也不少。导师可以安排研究生参加,研究生也可以主动给导师提出来,要求参加这些相关的培训班。在利用这些机会提高自己的同时,也就顺便了解了外边的世界,通过交流,也会认识自己的现状。

如果没有机会进行联合培养,没有机会参加全国学术会议,也没有机会参加培训班,还有一个间接的方式,就是多参加学术报告会。大学或学院或实验室,每年都会邀请一些各个领域的专家来做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对于研究生,这也是一个提高的机会,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同时,多读科学文献,读上档次的文献,也是一个提高自己的途径。

研究生需要有眼光,有谋划,有行动。要走出去,走高一点,去看看外边的世界,了解外边的发展,清楚自己的现状。在信息时代,更不能做井底蛙。

作为同时代的研究生,学校条件不好,科研氛围不好,导师学术水平也不高,这些都不是自己对待学问糊弄、将就和凑付的理由,也不是自己不上进安于现状的理由。

做学术,就应该到有条件的地方去。

读研究生,就应该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地方去。




读研的那些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097347.html

上一篇:导师自身的科研经历会影响其指导能力
下一篇: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个小故事
收藏 IP: 73.118.35.*| 热度|

19 迟延崑 李东风 熊建华 赵美娣 吕喆 晏成和 杜彦君 汪啸 杨金波 余国志 张能立 黄永义 张文超 郑永军 王从彦 胡涛 曹建军 李忠秋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