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导师自身的科研经历会影响其指导能力 精选

已有 21184 次阅读 2018-1-28 08:21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导师, 研究生培养

导师自身的科研经历会严重影响其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王德华    

鉴于当前不断发生的师生矛盾,我建议师生之间需要签订一个双方都能认可的“权益和职责协议书”,把一些大是大非的事情、原则性问题、底线问题等等都明确写出来,双方在随后几年相处的日子里,以协议书的基本内容作为对自己言行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约束。我觉得这对于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导师顺利完成对研究生的培训过程,应该都是有利的。对此,有些导师和研究生持保留意见。有朋友问,师生关系真到了需要一纸协议约束的地步了吗?这有法律效应吗?我是觉得,师生之间能够有一个契约意识,责任意识,权益意识,本身就是一种进步。那又有人会问了,现在师生没有这些意识吗?您说呢。

链接师生之间还是签订一个“权益和责任协议书”吧

研究生们说,导师们总是抱怨研究生这不好那不好,怎么不说说导师自己啊。导师可以肆无忌惮地把对研究生的抱怨写出来,很少有研究生敢于把对导师的抱怨写出来。写出来的事情,也多是歌颂老师的。这本身就反映了一种不平等。就像现在的媒体一样,一旦研究生出事了,导师,尤其是名校的导师,就成了新闻的焦点。

我今天就说点导师的事情。

研究生导师好当吗?有人说好当。有些话说的很难听,说现在的环境下,阿狗阿猫都可以当导师。导师不用任何付出,不用负任何责任,不用对学生有任何指导,甚至不用给学生提供任何科研条件,也不用花费科研经费,只要有招生指标,就不愁没有学生,就可以坐享其成,就等着在学生的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不是第一作者,也是通讯作者。由于学校的研究生院对于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有明确规定,必须发表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学术论文,才能举行论文答辩,才能获得学位。所以,导师不用操心。

有人说这种现象在有些院校很普遍。这种情况,我相信会有,但是不是普遍,我不知道。作为实验科学,如果没有科研设备,没有科研平台,没有科研经费,我不理解为什么还要招生?

我知道有过一个阶段,研究生扩招大跃进的时候,有些学校的导师每年都花费时间和精力为自己的研究生找能够做论文的地方。研究生们自己广泛出击,自己联系外单位的导师去做学位论文的事情很盛行。所谓的“客座研究生”,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盛行的。

这些学校的研究生看到身边的一些现实和自己的经历,就以为导师可能就是这样的,科研原来是这样做的,研究生可能就是这样读的,师兄师姐就是这样过来的,隔壁实验室的研究生也是这样做的。研究生自己对于学术没有基本判断力,对导师的学术水准也没有判断力,对于研究生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也没有判断力。不少学生糊里糊涂就这样毕业了。

所以,我说导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一个平台。

这个平台,能够保证研究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够保证研究生做有水准的研究工作,保证研究生毕业时有点真才实学。

链接导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提供平台

我今天想说的是,导师的科研经历对其指导研究生的能力是有重要影响的。

做研究生导师,自己应该首先有接受严格科研训练的经历。一个没有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人,对于科研和科研过程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或者是有些片面的,对于一些学术规范也是模糊的。学术人是应该有学术素养的,要遵循学术规范,不能做愣头青,更不能匪气十足。我们一定会在学术报告厅见过这样的情景:学术报告已经开始了,有的人大摇大摆昂头挺胸地进来了,还要坐前面,还要跟熟人打个招呼。在报告期间,有的人电话铃突然响起,会旁若无人地接电话。也有的人听到一半对报告内容不感兴趣,站起来就走人。

有过科研经历的人,就知道如何读文献,如何进行科研选题,如何进行设计实验,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有经历的人,自己不懂的事情不会瞎指挥,不会违背学术规律,也不会已经确定了的课题想怎么改变就怎么改变,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想起一出是一出,让学生无所适从。有经历的人,知道硕士学位论文是什么样子,知道博士学位论文应该是一个什么标准。

我们也会看到,有些研究生都获得博士学位了,竟然不知道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规律。更有不少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也不知道科研到底为何物。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研究生阶段,是需要接受一些基本训练的,有知识层面的,有技能方面的,有伦理方面的,有学术规范方面,也有思维方面的等等。一个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没有受到严格的科研训练,是一个很大的遗憾。研究生学习应该接受专业的全方位的训练才是。

更让人担心着急的是,有些学生毕业了,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不足。

所以,我有时候想对这些学生说,你读的那不叫研究生,至多也就是一个实习经历吧。

如果自己所在的单位科研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科研氛围不好,怎么办呢?有没有提升的途径和办法?

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走出去。怎么走出去?我明天写点建议。

所以,导师自己没有科研经历,估计做研究生导师比较吃力。





反思西安交大博士生溺亡事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097216.html

上一篇:师生之间还是签订一个“权益和责任协议书”吧
下一篇:(科研条件不好的)研究生如何拓展自己的视野?
收藏 IP: 73.118.35.*| 热度|

39 李东风 吴斌 熊建华 黄永义 马力 彭真明 徐耀 蔡宁 朱志敏 秦承志 李建国 曹建军 李毅伟 肖雄新 彭渤 苏国营 黄仁勇 吕喆 吴嗣泽 吕健 陈楷翰 赫荣乔 王从彦 迟延崑 唐小卿 彭思龙 马鸣 秦逸人 张波 李红 李传志 黄育和 鲍海飞 杨延丽 刘全生 刘安金 王启云 zjzhaokeqin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