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提 中国历代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管治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6年5月15日发布
四年前的2012年4月19日,笔者受权发布王彤先生发表在《华夏纪实》2011年12月(总第38期)“保卫南沙专号”的《华夏一心共保南海》一书第三辑选(第62-70页)。这里详尽说明了历史上中国对于南海的主权和对岛屿的管辖和治理。
南海主权是不容“国际”“仲裁”的,事实真相是不容抹杀的,我国南海主权是毋庸否定的。
按照国际法,南海岛屿从菲律宾建国之日起,并非归属菲律宾,其“宗主”和“保护”国美国的国家间条约也认定南海岛屿不属菲律宾,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早在1946年我国政府就收回了管辖和治理权。
笔者今天发布了涉及南海主权的三篇博文,除这篇博文外,还有《历次菲律宾领土范围条约,南海岛屿不属菲律宾》,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年5月15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977252);《70年前的中国政府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收回了南海诸岛》,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6年5月15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quickforward=1&id=977265)
欢迎读者关注和评论。照片11张拍自《华夏纪实》杂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中国历代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管治
(《华夏一心共保南海》第三辑选)
受权发布王彤文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4月19日发布
(按:本博主受权发布王彤先生发表在《华夏纪实》2011年12月(总第38期)“保卫南沙专号”的《华夏一心共保南海》一书第三辑选,以飨读者,其他部分将陆续在网上发布。本文谈到“据史籍记载表明,中国对南海海域、南海诸岛及海岸地区的行政管理实际始于汉代。”迄今有近1970年之久。)
*******************
第三辑
中国历代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管治
一、南海诸岛是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命名的
据《前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汉武帝刘彻开始,前汉皇朝多次派使者偕翻译人员乘坐中国制造的海船,经南海前往南亚各国进行国际交往和贸易活动。汉朝使者和航海家在航行南海过程中,逐渐发现南海诸岛。
在汉代,人们根据南海潮水涨退的自然现象,称南海为“涨海”。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此处的“崎头”指岛屿,“磁石”之意即隐没水下的礁滩。《异物志》记载有南海诸岛产海龟和玳瑁。三国东吴,万震《南州异物志》也有类似记载。
公元 226年至 231年,康泰奉吴大帝孙权之遣,前往扶南(今柬埔寨),航经南海,著有《扶南传》,写道:“涨海中,倒(到)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此处“珊瑚洲”指珊瑚礁形成的岛屿。“涨海”、“崎头”、“珊湖洲”等,都是中国人最早期为所发现的南海及南海诸岛的命名。按名从主人国际惯例,南海及南海诸岛自汉代开始,已由中国官员及航海者发现和命名。因此,南海及南海诸岛的主权也就从汉代开始为中国所拥有。
至宋朝,已明确地称西沙海域为“七洲洋”,称西沙群岛为“九乳螺洲”,而“万里石塘”的名称,也在这个时期见诸史籍。《宋会要辑稿》<真理宣国>条载,自其国出发至中国来,“十日过洋,傍东南有石塘,名曰“万里”,首次出“石塘”之名,这是南沙群岛命名的开始。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南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首次以“长沙”、“石塘”分指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据说这样区分,是因为西沙群岛以沙岛为主,而南沙群岛则以环礁为主。海南渔民王安庆说南沙比西沙大六倍以上,所以用“千里长沙”和“万里石塘”分别名之,是符合客观的。
二、历史典籍记载我国南海疆界
《旧唐书·地理志》载:“振州(今海南三亚市):南至大海,东南至大海二十七里,西南至大海千里”。这是《旧唐书》中关于海南岛南部、东南及西南海疆的唯一记载。这三个“至大海”,即说明振州“四至”距离当中的一个弧形面,它也有着所至之处为中国疆域的含意。从西南面来看,书中“西南至大海千里”一语,是指以振州为出发点,由海上向西南千里,那么,西南的边界,则达到越南顺化东海岸附近。
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工部尚书郑权出任岭南节度史,当时大学问家韩愈任潮州刺史,在其为郑权写的《送郑尚书序》中写道:“隶府之州,离府远者,至三千里,旋隔山海,使必数月而后能至。”此处指,郑尚书所管辖的范围在“三千里之外”“使必数月而后至。”可见唐皇朝在南疆岁辖范围之远。
在宋代的一些史籍中将南海诸岛及其洋面作为中国与外国的界限。如周去非《岭外代答》一书中写道:“三佛齐之来也,正北行舟,历上下竺与交洋,乃之中国国境。”交洋,即交趾洋,今北部湾。上下竺(竺屿)为今马来半岛东岸外的海岛。赵汝适在《诸蕃志序》中写道:“《诸蕃国》,有所谓石床、长沙之险,交洋、竺屿之限”,把中国与南洋各国的界限定在交洋和竺屿。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明谊撰《琼州府志》记载:“崖州协水师营,分管洋面:东自万州东澳港起,西至昌化县四更沙止,共巡洋面一千里,南面直至暹罗、占城夷洋。”
这里记载中国海军巡视的范围,南面直达今泰国及越南的外海。
明清两朝官方绘制的南海及南海诸岛之地图,清楚地包括了南海及南海诸岛,特别是“千里长沙”和“万里石塘”清楚地标绘在中国的地图之上。
三、南海诸岛管辖权的历史演变
三千年前的中国商周时期,环南中国海的一些国家还处在蒙昧状态,而南海已被列入中国中央王朝贡区,其所进贡的龟贝之一的武丁大龟,至今仍珍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春秋时代,楚恭王曾得意洋洋地说:“俺有南海,纳诸华夏”,证明楚国的管辖范围已包括南海在内。
据史籍记载表明,中国对南海海域、南海诸岛及海
岸地区的行政管理实际始于汉代。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年),派五十万大军进入南越地区,置桂林、象和南海三郡。自此以后,岭南广大地区归入秦皇朝版图。秦末大乱,南海尉赵佗乘机自立,称南越武王,南越武帝。
汉高祖刘邦统一全国,赵佗称臣。后丞相吕嘉谋反,武帝刘彻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叛,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等九郡。其中,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在今越南境内。
东汉扬孚《异物志》记载:公元 43年,交趾征侧、征贰造反,东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率船车大小二千艘,二万余名将士,“缘海而进”。“二征”兵败,投海而死。《梁书》记载:“伏波将军马援开南境,置象林郡、、、、、、马援植两铜柱,表汉界也。”由此可见,东汉皇朝的管治版图已达到现今的越南中部,海洋疆域则包括南海及南海诸岛。
唐朝开始将南海诸岛及所属海域正式划归海南岛振州(今三亚市)管辖。宋袭唐制,设置广南道,分东西两路,由广南西路吉阳军直接管辖南海诸岛。
据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所撰《诸蕃志·海南》记载:“(唐)贞元五年(公元 789年)以琼为督府,今因之、、、、、、至吉阳(今三亚),乃海之极,亡复陆涂。外有州曰乌里,曰苏吉浪,南对占城,西望真腊,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渺茫无际,天水一色”。“乌里,苏吉浪、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泛指南海诸岛。
元代(1271-1368),南海诸岛仍然由海南岛的吉阳直接管治。1295-1297年出使真腊的周达观在其撰的《真腊风土记》书中说:“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即西南偏南方向)历闽广海外诸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书中明确指出,过了七洲洋(西沙群岛)、经过交趾海,才到达占城”。
明清时代,由官方修篡的《广东通志》、《琼州府志》及《万州志》等许多地方志书,都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记载在万州的“疆域”、“山川”、“海境”、“风俗形胜”等条目下,“万州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并列入水师巡视范围。
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公元一四 O五年至一四三三年),太监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率领军队多次航行及巡视南海诸岛。郑和七下西洋时的《郑和航海图》已将“石塘”和“万生石塘屿”标在上面。
清代有关南海及南海诸岛的论述和记载更多,更详细。自康熙直至清末,清皇室编绘的所有中国或世界地图,均标出“石塘”的位置。道光二十一年编篡的《琼州府志》明确指出:“万州有千里石塘、万里长沙,为琼洋最险处”。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 O五“中盘黎峒,封域广袤二千余里,盖海外之要区,西南之屏障也。”此处指称“封域广袤二千余里”系指“千里长沙”和“万里石塘”也。
一九一一年,民国成立,广东省政府宣布把“万里石塘”和“千里长沙”划归海南省崖县管辖。一九三五年,国民政府公布南海岛礁名称,“万里石塘”改称团沙群岛。直至一九四七年,民国政府第二次公布南海岛礁名称时,再将“团沙群岛”改为现在的名称——“南沙群岛”。
四、中国历代政府管治南海诸岛的史实
1、唐朝正式列入版图,确立主权。
西沙、南沙群岛历来是中国广东沿海渔民进行生产活动和开发经营的。中国政府很早以前就把它列入广东海南岛管辖。明清时代,由官方修纂的《广东通志》、《琼州通志》和《万州志》等许多地方官志,都把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记载在志书中的“疆域”、“山川”、“海境”、“风俗形胜”等条目下说:“万州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这里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指的西沙、南沙群岛,当时属广东省万州(今海南岛万宁、陵水县境)管辖。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专门论述海防的《洋防缉要》一书,不但在《直省海洋总图》中标绘了南海诸岛,而且在《广东洋图》中也将表示西沙群岛的“九乳螺洲”明确标绘出来,这也证明西沙群岛当时属中国广东省管辖。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驻英国公使郭嵩焘在所著《使西纪程》一书中明确指出西沙群岛为“中国属岛”。随同郭嵩焘赴英国的清朝外交官员张德彝在《随使日记》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西沙、南沙群岛主权属于中国,明、清时代的航海图和官方舆图都有明确的标绘。明代《郑和航海图》标绘的“石塘”和“万生石塘屿”,标的就是今天的西沙、南沙群岛。清代康熙丙甲年(一七一六年)经过实测编绘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图》、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清直省分图》、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年)《皇清直省分图》、乾隆三十二年(一七六七年)黄证孙编绘的《大清一统天下全图》、嘉庆五年(一八 OO年)晓峰重绘的《清以及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等,都将西沙、南沙群岛分别标绘为“万里长沙”、“万里石塘”,而列入清朝的版图范围之内。
2、宋元明清巡视海疆,维护主权。
由于古代交通工具和西沙、南沙群岛自然条件的限制,派遣水师(海军)巡视海岛成为古代中国政府对海外岛屿行使主权的一种主要方式。中国派遣水师巡视西沙群岛始于宋代。北宋时期,由宋仁宗亲作“御序”、专门记载宋朝军事制度和国防大事的《武经总要》一书,就记载了中国水师巡视西沙群岛的历史事实。书中说:“命王师出戍,置巡海水师营垒、、、、、、从屯门山用东风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文中的“九乳螺洲”,就是今天的西沙群岛。宋代海军巡视“九乳螺洲”的事实,在清代许多著作,如《读史方舆纪要》、《防海辑要》、《洋防辑要》等书中,都有记述。
明、清以来,西沙、南沙群岛海域仍然列入水师的巡视范围,史籍对此记载颇多。明代黄佐《广东通志》记载说:“督发兵船出海防御、、、、、、自东莞南亭门放洋,至鸟潴、独潴、七洲三洋,星盘坤未针,至外罗”。清代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间(一七一O年至一七一二年),广东水师副将吴陛曾率领水师巡视西沙群岛海域。清代乾隆《泉州府志》记载说:“吴陛,、、、、、、擢广东副将,调琼州。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目巡视,地方宁谧。”上述两段引文所说的“七洲洋”即今西沙群岛海域,当时由广东省海军负责巡逻。
宣统元年(一九O九年)四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遣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海军官兵一百七十多人前往西沙群岛视察,逐岛查勘,命名勒石,并在永兴岛上升旗鸣炮,重申我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这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3、元朝天文测量,体现主权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六年(公元一二七九年)敕派郭守敬到西沙群岛进行天文测量,也是中国政府行使主权的一种行动。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官为同知太史院事(相当于现代的天文总局副总局长),主管全国天文测量工作。据《元史》记载,当时“四海测影之所,凡二十有七”,“南踰朱崖,北尽铁勒”。郭守敬“抵南海”,“测得南海北极出地(按:相当于今天的北纬)一十五度”。
元朝四海测影“南踰朱崖”,就是说南部到了海南岛以南的地方。从元制(一圆周365.25度)换算成现代的360度制,“南海北极出地一十五度”,即相当于北纬14O47’。那次测量,大部分测点误差只有纬度一度左右。现在西沙群岛的最南点中建岛是在北纬15O47’。郭守敬所测的“南海”测点14O47’加上一度的误差即为15O47’,可见这个“南海”测点是在今天的西沙群岛位置上。
4、明清典籍地图,见证主权
明朝时期,南海诸岛行政上归海南岛万州(今万宁市)管辖。王佐的《琼台外记》载:“(万)州东长沙、石塘,环海之地。”长沙、石塘即今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为万州环海之地。
在永乐、宣德年间,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曾到西沙群岛巡视,其同行者有费信和马欢二人,他们所撰写的《瀛涯胜览》和《星槎胜览》中曾记载其事。郑和乃朝廷命官,其视察行动,足以作为主权的见证。
另外,明代有关南海及南海诸岛的地图,按时间的先后,有永乐、宣德年间的《郑和航海图》、嘉靖年间的《东
南海夷总图》和《皇舆考》、万历年间的《东西洋考》和《古
今图书编》、崇祯年间的《地图综要》等。
上述所引史料都显示出明代政府对南海及南海诸岛的管治史实和管辖范围。
5、清朝立碑刻石,标示主权
立碑刻石,是世界公认的标志主权的做法。中国政府也无例外。
早在二千年前,东汉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马援率军讨伐二征,大军直达越南中部的象林郡。马援植两铜柱,表汉界也。
1909年 4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遣水师提督李准率领海军官兵一百七十余人,分乘“伏波”、“广金”和“琛航”三艘军舰到西沙群岛巡海视察,测制地图,查勘岛屿十五座,逐一命名,勒石竖旗,并在首达之伏波岛(今晋卿岛)上投放雌雄牛羊,然后在永兴岛升旗鸣炮,公告中外,重申我对西沙群岛的主权。
同年,日商西泽吉次进犯我东沙岛,逐我渔民,毁我渔船,拆我渔民所建之大王庙,挖我渔民祖坟,并将该岛改名为“西泽岛”。我渔民梁盛等向政府控诉西泽罪行。张人骏总督向日本驻广州领事交涉,几经周折,终赶走西泽。当时新任两广总督袁树勋派蔡康前往东沙岛接收,也升旗竖碑,鸣贺炮21响,重新主权。
二战结束,日本投降,我政府收回包括台湾、澎湖和南海诸岛在内的所有失地。1946年秋,中央政府派林遵将军为指挥官分乘永兴舰、中建舰前往西沙群岛接收;分乘太平舰和中业舰前往南沙群岛接收。是年 12月 12日太平舰和中业舰人员在南沙群岛的太平岛登陆,随后举行接收典礼,升旗鸣炮,竖立石碑,宣示收回主权。
在太平岛的西南方、防浪堤的末端,日本人原来建有纪念碑一座。我方接收人员登陆后,第一步工作是将这帝国主义侵略遗迹彻底毁灭。然后在原址上用水泥混凝土重建我国碑石。
碑的各面有刻字:
正面:书“太平岛”三个字;
背面: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十六个字,分为两行;
左面:书“太平舰到此”五个字;
右面:书“中业舰到此”五个字。
复于岛的东端,对正日出的地方,竖立带来的水泥钢筋碑石,全长约两公尺,各面碑文如次:
正面:南沙群岛太平岛;
背面: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重立
左面:太平舰到此;
右面:中业舰到此。
翌日,两舰到中业岛举行接收典礼,亦竖立两个纪念碑。除正面书写改为“中业岛”和“南沙群岛中业岛”外,其余内容和位置与太平岛大致相同。
据台湾作家张振国的《南沙行》一书透露,在南沙群岛数个岛屿中,除了太平岛和中业岛之外,南威岛和西月岛也有石碑,分别刻“西月岛”和“南威岛”字样,旁边并有“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立”十个小字。
如此看来,南海诸岛中有人居住的三个群岛都有勒石刻字,它雄辩地证明:南海诸岛主权属中国。
6、清朝人道救援,履行主权。
外国海轮在中国南海海域遇难,由中国地方主管机关救济、遣返,也是中国政府行使主权的一种行动。《宋史》载:“胡则、、、、、、,广西路转运使,有番舶遭风至琼州,县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曰: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此一遇风到海南岛的外国船,疑即在西沙群岛的洋面上,被风飘到海南岛,并受海南岛中国官员的接济。
类似的救济事件,清代也曾有发生。
清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年),两广总督杨应琚表奏:“没来由难番......十六名,在伊国驾船,装载手巾布货等物,前往咖喱吧生理,被风漂至万州九洲洋击碎。经该州查明,周给口粮,递至香山县,发交澳门夷目,货便船附搭回国。”
乾隆二十七年,暹逻贡船在西沙遇难,亦照例则“所属地方长官打捞贡献抚恤”。
7、清朝民国对外交涉,捍卫主权。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对企图染指南沙群岛的英、德、法和侵占南沙群岛的日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粉碎了他们掠夺西沙和南沙群岛资源和永远霸占南沙群岛的美梦。
最早企图染指中国南海诸岛的国家是英国和德国,随后为法国和日本。
同治六年(1867年),英国测量船“莱夫曼(Rifleman)”号到南海调查,次年英国海军部出版《中国海指南》(China Sea Directory)对南海诸岛擅定英文地名,其中一些地名为音泽中国渔民地名,光绪二年(1876年)中国驻英国公使郭富在《驻西纪程》书中明确指出西沙群岛是“中国属岛”。光绪九年德国政府派炮舰“伊尔剔斯”号到南沙群岛测绘航海图,当时中国政府向德国政府提出抗议,指出南沙群岛属于中国领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本提倡“水产南进”。日本人宫崎某乘船南下,占据南沙群岛中的若干岛屿,此后日本渔船相继以南沙群岛为基地在南海四出活动。
民国9年(1920年)日本南兴实业公司垂涎西沙群岛之鸟粪磷矿,曾致函占领越南的法国殖民当局在西贡的海军司令,询问西沙群岛是否法属越南的领地。当时西贡的法国海军司令称:“查海军档案,并无关于帕拉塞尔(即西沙群岛)的资料,惟就本人所知,虽无档案可稽,敢负责担保,帕拉塞尔并不属于法国。”于是民国10年日本通过奸商何瑞年向中国政府申请批准开办西沙群岛磷矿、渔业和垦殖等。后被揭发,民国16年中国政府撤销其开办执照。
日本拉沙磷矿公司,在民国7年(1918年)派遣退伍军人海军中佐小仓卯之助乘58吨的帆船“报效丸”到南沙群岛“探险”,寻找“无人之岛”,妄图扩大日本帝国版图,但他们在北子岛上见到三位来自海南岛文昌县的渔民,才知道南沙群岛是“有主之岛”;在民国9年又派预备役海军中佐副岛村八等乘250吨的“第二和气丸”到南沙群岛进行第二次“探险”,为11个岛屿定了日本名称,该公司经理恒藤规隆将南沙群岛定名为“新南群岛”。从民国10-18年(1921-1929年),该公司在太平岛、双子群礁等盗挖鸟类达2.6万吨。
民国14年(1925年),法国人开始非法入侵南海诸岛。法国海军军舰登陆西沙群岛的永兴岛。民国15年法国军舰又到西沙群岛测量海域和岛屿。民国18年法国当局曾指令越南殖民地官员查阅档案,妄图拼凑侵占西沙群岛的所谓历史“根据”,但结果毫无所得,法国驻印度***署理总督只好明确宣称:“根据多方报告,帕拉塞尔群岛(即西沙群岛)应认为归中国所有”。然而,法国又于民国19年派炮舰“马立休士(Malicieuse)号”和三艘小舰到南沙群岛测量,登南威岛时见到3个中国渔民,因天气骤变,狂风大作,就匆匆离去。自此后擅把南威岛称为“暴风岛”。
民国20年(1931年)底,法国乘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机向中国驻巴黎公使馆提出照会,声称安南帝国对西沙群岛拥有“先有权”,中国外交部视察专员朱兆梓于民国21年11月30日以第66号文致法国驻广州领事,严正指出:“西沙群岛隶属中国版图,实属无疑”。
民国22年(1933年)4月,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地当局派遣水上测量船“观象仪”号,炮舰“警报”号,海洋测量船“德拉内桑”号组成“远征队”侵入南沙群岛,经南威岛、安波沙洲、太平岛、双子群礁、南钥岛、中业岛等。在南子岛,他们发现7个中国人,其中儿童2人。在中业岛他们发现中国渔民5人。在南威岛他们发现中国渔民4人。
法国人还在南子岛的中国渔民房子上用粉笔写有:“法舰曾至此岛,树立国旗,法国已占领两岛,中国渔民在此捕鱼已为过去的事。”法国殖民主义者在树立国旗和埋占领物品后即离去,并擅自将三岛划归越南巴地省(法殖民地)管辖。同年7月25日法国政府发布公报宣布:“中国海内的九小岛,现属法国主权之下”。这就是法国占领中国九小岛事件(鸿庥岛和景宏岛未公布占领)。中国则掀起反对法国占领中国9小岛的高潮。8月,当时中国外交部照会法国驻华公使韦礼敦(Wilden),重申中国对南海9小岛的主权;广东省政府也奉命向法国提出抗议。
民国36年1月法国派军舰“东京”(Tonkinois)号到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当发现该岛已为中国军队占领,遂改侵占珊瑚岛。民国36年(1947年)1月19日,中国驻法国公使馆发表关于西沙群岛主权属于中国的公告。1月21日中国外交部约见法国驻华公使,重申西沙群岛主权属于中国,并驳斥法国对西沙群岛的领土要求。1月28日,中国外交部照会法国驻华公使馆,抗议法国军队入侵中国西沙群岛的珊蝴岛。法国1949年至1955年先后侵占中国南海诸岛的甘泉岛、金银岛、琛航岛和晋卿岛,并在永兴岛、石岛、南子岛和北子岛建立水泥碑。
法国在越南殖民统治失败,南越政权继承主子衣钵,劫走广东渔民82人,掠走渔船5艘和其他财物,对此,中国外交部于2月27日发表严正声明,提出严重抗议和交涉。
3月26日,南越政权又派兵非法入侵中国西沙群岛的琛船岛,对中国3艘渔船进行抢劫,抢走渔民手表、衣物一批,并打碎“罗经盘”1个。对此,中国外交部于4月5日对南越政权侮辱中国渔民,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提出严重抗议。
8、清朝民国开发建设,行使主权。
清朝末年以来,中国政府重视和加强西沙和南沙群
岛的开发和建设。
宣统元年(1909年5月),水师提督李准奉两广总督张人骏之命,到西沙群岛巡视勘察对各岛屿,逐一命名,勒石竖旗,并提出开办西沙群岛计划8项。同年清政府核准是项计划。清政府决定“招徕华商承办岛务,官为保护维持”,“以重领土,而保利权”。
据陈天锡《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记载:张人骏在宣统元年定有《复勘西沙入手办法大纲十条》,其内容为:1、测绘各岛详细地图;2、择定适宜地点修筑厂、屋、马路,安设活铁轨及无线电等;3、采取鸟粪分化研究;4、修筑盐场试晒;5、察验土性以备种植;6、派定员役工匠;7、制办应用各物;8、筹备伙食;9、带备泥水木匠估算建筑价值;10、派兵舰及小轮。对维护我国南海诸岛主权和开发南海资源有一定功绩。
民国10年(1921年),日本人通过奸商何瑞年向中国政府申请批准开办西沙群岛磷矿、渔业和垦殖等,后被揭发,民国16年,中国政府撤消其开办执照。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广东省政府将开发西沙群岛拔归中山大学管理;民国21年,西沙群岛资源开发转交“中华国产肥田公司”承办;同年,广东省建设厅工业试验所开采西沙群岛鸟粪;翌年,筹设西沙群岛鸟粪肥料制造场。民国25年,国民政府在西沙群岛设置气象台,无线电台与灯塔。民国3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委托中元企业公司开发西沙群岛。
9、清朝以来四次命名,彰显主权
为辖地命名,是行使主权的标志之一。历史上中国政府为南海诸岛命名的行动共有四次,除清末一次主要为西沙群岛命名外,其余三次均在民国以后。这三次命名,全都涉及南海四个群岛,且一次比一次全面、科学、隆重。
一九O九年(清宣统三年)五月十九日,两广总督张人骏派遣水师提督李准,率领一百七十名水师官兵,分乘伏波、琛航和广金三艘军舰前往西沙群岛巡视。每到一处,他们就在海南渔民和岛上居民的帮助下,勘查地形,寻找水源,勒石竖旗,为西沙群岛十五座岛礁中的十四座逐一命名。并在首达的伏波岛(现改为晋卿岛)投放雌雄牛羊。回到广州后,李准亲自主持一个展览会,把巡海带回的照片和海产以及实测图件公诸于世。
李准这次巡视和命名,起到了很好的宣示主权作用。
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二日,法国总理兼外长白金安承认:“鉴于中国政府自一九O九年已确立自己的主权,我们对这些岛屿提出要求是不可能的。”
一九三三年,中国政府由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参谋本部及蒙藏委员会等单位派出代表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期间,法国入侵南沙九小岛,全国舆论哗然,群起反对、抗议,对该委员会的成立和开展工作,起了推动作用。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举行第二十五次会议,作出审定中国南海各岛礁华英岛名的诀议,翌年公布。
这次公布的南海岛礁名称共有一百三十二个,是中国政府全面公布南海诸岛名称的第一次,也是首次将南海岛礁分为四个部分:东沙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今南沙群岛)。但这次公布的岛礁名称,绝大多数是完全翻译外文名称,因此只有十一个至今仍然沿用,其中,南沙群岛只有司令礁和海马礁两个。
二战期间,日本人占领了南海诸岛,并擅自将西沙群岛和团沙群岛改为平田群岛和新南群岛。
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派出林遵将军和广东省专员麦蕴瑜率领永兴、太平、中建及中业四艘军舰前往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接收,并在永兴、太平及中业等岛上树碑纪念。
一九四七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重新审定南海诸岛地名一百七十二个,于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一日通过中央社正式公布。
这次公布的南海岛礁名称有三个特点:一是总数比一九三五年多了三十六个;二是将东沙岛改为东沙群岛,南沙群岛改为中沙群岛,团沙群岛改为南沙群岛,使南海四个群岛的位置更加明确,更加科学;三是改掉一九三五年从外文翻译过来的名称。新的岛名分别有以中国历史人物命名,如郑和群礁、马欢岛、费信岛、杨信沙洲、敦谦沙洲、鸿庥岛、景宏岛、李准滩、东坡礁、孔明礁等;有以古代官职命名的,如伏波礁、校尉暗沙、都护暗沙等;有以接收时的军舰命名的,如永兴岛、太平岛、中业岛、中建岛等;有恢复李准巡海时的命名的,如忠孝滩、信义滩、仁爱暗沙等;有以中国有关的地名命名的,如海口礁、海宁礁、万安滩、海安滩、榆亚暗沙等。遗憾的是,这次公布的命名,仍然未能吸收海南渔民的传统俗名。
一九四七年的命名,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内政部向中外正式公布的,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是有重要意义的,这些地名普遍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不少国外书刊用了这些地名的音译。
一九八三年,中国政府第三次全面公布南海诸岛地名,总数达二百八十七个,其中,南沙群岛就有一百九十七个。
10、民国光复失地,收回主权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一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
军侵占中国南海的历史也宣告结束。
一九四六年秋,南京国民政府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重新划归广东省管辖(此前南海沦陷期间,日本人将之划归台湾管辖),并决定由内政部、国防部,会同广东省派代表前往接收,由海军总司令部派海军陆战队进驻。同年十月,有关方面在上海成立“前进舰队”,由海军上校林遵任指挥官,姚汝纪任副指挥官,护卫驱逐舰“太平号”,猎潜舰“永兴号”及登陆舰“中业号”和“中建号”等四艘舰艇,前赴西沙及南沙执行接收任务。广东省顾问麦蕴瑜任接收专员。
十月二十六日,“前进舰队”自上海吴淞口启程,随舰前往西沙及南沙的有海军官兵、政府官员以及测量技工和石匠师傅共五十九人。由于时间紧迫,舰队一分为二,林遵将军率太平舰和中业舰组成南沙组,姚汝纪将军率永兴和中建两舰组成西沙组分别执行任务。
经过三天航行,舰队于十一月一日晚抵达香港,泊伶仃岛附近。次日至虎门,接广东省的代表登舰,然后,经珠江口驶向海南岛的榆林港。
舰队在榆林港充实淡水和食物,并在当地找到向导之后,继续上路。但因台风突袭,舰队离开榆林后又被迫折返原地,几经反复,直至十一月二十九日,西沙组舰队始驶抵林岛,当天登岛接收,树碑升旗,将林岛改为永兴岛。
南沙组舰队则于十二月九日继续航行,十二月十二日抵达长岛。二战期间,长岛曾被美军轰炸,弹坑累累,建筑物荡然无存。接收人员登岛后,先炸掉日本人在岛西竖立的石碑,并在原址用水泥重立一座石碑,碑正面刻以接收军舰名字命名的“太平岛”三字,背面刻“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等十六字,左右两侧分别刻“太平舰到此”和“中业舰到此”的字样。重立碑石之后,接收人员即于石碑旁边举行接收仪式,然后,在岛东再竖一座石碑,并分头踏测地形,测绘地图。
十二月十三日,两舰驶向帝都群礁,次日在岛上立“中业岛”碑一座。之后,两舰还巡视南钥岛和双子群礁等,至二月,接收工作全部完成,“太平”“中业”两舰返航。
海军方面指派一连海军陆战队留守太平岛。
为了纪念这次接收有功的军舰和人员,有关方面决定以接收军舰及有功人员的名字为部分南沙岛礁命名:
▲原“长岛”改为“太平岛”,纪念接收军舰太平号;
▲原“帝都岛”改为“中业岛”,纪念接收军舰中业号;
▲原“沙岛”改为“敦谦沙洲”,纪念中业舰舰长李敦谦;
▲原“南伊岛”改为“鸿庥岛”,纪念中业舰副舰长杨鸿庥;
▲原“暴风雨岛”改为“南威岛”,纪念接收时广东省主席罗卓英(其字罗慈威)。
据麦蕴瑜专员回忆,收复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之后,广东省政府为此举行庆功会,嘉奖有功人员,并召开记者会,介绍接收经过。稍后,有关方面再派员往西沙及南沙群岛考察,搜集一批珍贵物产和历史文物,回来之后,专门举办了一个规模盛大的西、南沙物产展览会,展品中仅历史文物就有一千三百件,有三十万人入场参观。
11、民国政府主导外贸,执行主权
对外贸易是国家主权的表现,没有主权,也就没有外贸权。
民国38年(公元1949年),时任国民政府海南特区离岛专员公署专员兼“四沙群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司令的王庶华将军曾先后同日本人签订出售东沙群岛海人草和共同打捞南沙海域沉船的协定。还同当时的越南保大皇朝的建设和青年部长黄南虹博士签订以鸟粪换大米的议定书。
王庶华将军说:“与越方谈判是在香港进行。谈判的内容主要是以西沙鸟粪换越南大米的问题,西沙主权问题完全没有争议。谈判结果,中方同意以两担西沙鸟粪换越南一担大米的比率进行交换。外贸谈判是在承认主权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南越当局不承认中国对西沙群岛拥有主权,它就可以直接进行开采,还会用大米来换吗?”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6123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黄安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