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林同华“圆梦:《红楼梦》密码”提要

已有 4711 次阅读 2013-5-26 10:02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提要, 圆梦, 林同华, 《红楼梦》密码

林同华“圆梦:《红楼梦》密码”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26日发布

 

 

书名:    圆梦:《红楼梦》密码

作者:   林同华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26

数:  860

开本:  16

字数:  881000

定价:   120

ISBN9787504744616

 

[: 本书资料来自网上介绍,笔者集结,资源共享,并不代表笔者认同书中见解。本书反映了一位红学圈外的美学研究者心目中的红楼梦,两位序言作者也非红学研究者。]

 

本书作者以康德、宗白华“超感性的审美鉴赏理论”为指导,展开对“红学”的重构。提出新的红学范式是:百廿回《红楼梦》为曹雪芹(1715年生,1762年假葬,1764年卒)所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曹雪芹和脂砚斋共同创作的演绎作品。曹雪芹的真本为百廿回《红楼梦》(梦稿本和王府本),“假”本为曹雪芹、脂砚斋后出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残本。

 

作者简介:

林同华,1940年生,广东潮州市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当代著名美学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曾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副秘书长。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并以论文《论〈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的满分成绩,被北京大学宗白华先生招收为唯一一个中国美学史专业研究生。著作主要有:《中国美学史论集》,1984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台湾丹青图书出版公司繁体字版,获上海市优秀社会科学著作奖。《美学心理学》,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1987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台湾骆驼出版社繁体字版,1987年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优秀图书一等奖。   《审美文化学》1992年,东方出版社出版,1993年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著作奖。《超艺术:美学系统》,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同时,整理主编《宗白华全集》,1995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

 

编辑推荐:

一个解构曹雪芹百廿回《红楼梦》的密码,一个揭秘反清悼明、皇室真假接班人的故事,一曲饱含“荒唐言”“辛酸泪”的爱情悲歌,一种全新的辩证法流动范畴的解密方式,一部呕心沥血四十多年美学密码新探索。这就是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美学家林同华先生五十年红学研究的呕心沥血之作,作者对百年红学研究的各种派别、各种著作、各种考证的精熟程度令人叹服,其假设之大胆、求证之仔细、观点之新颖,又是他人之所不能。

 

目录:

序一、李君如

序二、黄天骥

绪论:我如何研究《红楼梦》

第一篇 《红楼梦》美学密码解读的漫长曲折历程

一.缘由:何谓“红学”之争

二.解读:“红学”是研究时代、主题、地点和作者密码的一门显学

三. 反思:“红学”为何反《红楼梦》

四. 展望:回归文本与突破范式

 

第二篇 重解《红楼梦》的各种文本密码

一、石崇绿珠:明义、周春所见《红楼梦》的密码

二. “壬午”悬案:“甲戌本”及曹雪芹假葬墓石的暗示

三. 大道至简:鉴定文本真实性的“贪”字美学密码

四. 逾越障碍:“足的”和“越性”的神秘转换

五. 籀红室本:与诸本异同比较的启示

 

第三篇 重解百廿回《红楼梦》真假主题密码

一. 新源头:金圣叹、孔尚任、张竹坡真假主题观

二.新核心:《红楼梦》研究史上的“纲领”密码

三. 新范畴:《红楼梦》研究史上的“本旨”密码

四.前瞻性: “本事”中的皇室真假接班人美学密码

五.主观性:“反清悼明”的爱国主题密码

六.客观性:萌芽市民化的城厢贵族与封建王权

七.新境界:“政治说”与“爱情说”的决裂与超越

 

第四篇 重解曹雪芹生平密码

一. 曹雪芹的生年、生父、籍贯密码解读

二.曹雪芹在松江云间、天津水西庄与北京圆明园的密码解读

三、曹雪芹《红楼梦》与脂残本诞生的密码解读

四.曹雪芹假死、假葬和卒年密码解读

 

后记:岁月抹不去的《红楼梦》研究情结

 

李君如:林同华《圆梦:红楼梦密码》序一

 

我为朋友的著作写过一些序言或评论,但是今天为《红楼梦密码》写序言,不仅在旁人看来,就是在我本人看来,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不是一名文学评论家,更不是一名红学评论家,在《红楼梦》研究领域纯粹是外行,怎么能够为红学著作作序呢?

明知不能为而为之,为何?是因为此书的作者林同华先生,不仅是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时的老同事,是我的导师和领导老哲学家周抗先生很看重的美学研究工作者,而且我与他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我们研究学问很管用。

林同华先生师从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成果颇丰。一年前,他告诉我,经过他40多年的多方考证研究,可以认定《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都是曹雪芹的作品,而不是人们常说的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程伟元、高鹗只是曹雪芹《红楼梦》原作的整理者。听闻朋友在研究中收获这个成果,我当然很高兴。但由于我不是这方面研究的专家,无法对此进行评论。包括今天在这里,我也无意对此书的观点进行评论。这个观点会不会得到红学界的认同,要等到书出版后才知晓。根据百家争鸣的学术规律,我想它一定会引起学界的重视和争鸣,这是可以肯定的。在《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研究中,那么多的大家,发表了那么多的观点,而且从历史的边边角落里挖掘出了那么多的文本及其背后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样的研究不仅超过了对中国其它名著的研究,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对儒学和孔子生平的研究。我希望,林同华先生的研究能够为红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境界。

我答应为林同华先生的大著作序,主要是因为他真诚地在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红楼梦》。记得在文革初期,读到毛主席关于《红楼梦》的评论,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老人家说: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那时我作为一名喜欢文史的青年也读过《红楼梦》,还特别喜欢背诵反映人生沉浮起落的《好了歌》,喜欢摘抄书中那些带有谜语特点的诗词,但就是没有注意到毛主席说的总纲。时隔那么多年,一想到毛主席的对《红楼梦》的点评,依然让我赞叹不已,深感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厉害。因此,当林同华先生跟我谈到他几十年来一直在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研究《红楼梦》时,自然而然感到有很多共同语言了。

我注意到,林同华先生十分重视《红楼梦》诞生的年代,即曹雪芹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深刻的社会矛盾,重视文字狱大兴年代一把辛酸泪只能通过满纸荒唐言来表达的历史背景,努力按照社会矛盾发展的本来面目,将无法识别的荒唐言恢复成可识别的辛酸泪,来了解作者阐释的其中味。这种方法,确实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但是,即使了解了曹雪芹的社会意识所反映的社会存在,也不等于即刻能读懂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因为,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隐藏的密码,实在太多太复杂了。因此,林同华先生下功夫尝试用辩证法来研究《红楼梦》中那些流动的范畴,以揭示其中的美学密码,并通过这些密码来了解曹雪芹的辛酸泪和《红楼梦》的其中味。对于这样的努力,我确实是很赞赏的。

这就是我这样一个红学研究的门外汉,为什么答应提笔作序的原因。

201217,我曾经收到他的来信,这里不妨公开出来,以了解林同华先生的研究方法和计划。

君如兄:新年好。我正在日夜兼程,把《红楼梦密码》的另一部《红楼梦密码笺证》整理出来,一百多万字左右。因为《红楼梦》本身就有70多万字。弄好之后,我会以碟片的形式,寄来请教。由于对《红楼梦密码》的解读的首要前提,是考证一百二十回仅仅是曹雪芹一人的创作,而不是其他人的续作,所以,要用50多万字的篇幅来纠正几千种的论证误区,不得不用全面的实证方法。笺注是以上方法的最好的补充。红学已经进入死结,目前,不以流动范畴的辩证法,无法摆脱这个胡适奠定的误区。不用美学密码的方法,又无法摆脱蔡元培的历史密码误区。流动范畴的辩证法是将美学密码的方法与历史的时代的文字狱密码解读相结合。文学理论、美学理论无法解答的问题,将用流动范畴的哲学思维加以解读。笺注的方法是将前人的观点,进行新的解读。两部著作分别出版。而我的另一部著作《美学悬案:朱光潜、宗白华密码》也是论述流动范畴的美学观的,这部著作将涉及瞿秋白、毛泽东、胡风、周扬的美学观,当然是以朱光潜和宗白华为主体。

红学的流动范畴考察是承认以往一部红学史,就是一部不断用相对正确的美学密码解构《红楼梦》的历史。它的复杂性令文学理论家无以为对。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流动范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智慧的方法。目前法学界、司法界有人所以在法律的解释上会落入形而上学的形式逻辑怪圈,也就是不懂得辩证逻辑的常识。我正在努力使这一切获得成功,当然,他离不开您对于我的流动范畴的研究的理解和支持。谢谢您。祝大安。

今天,是壬辰年初五。我在北京遥祝林同华先生能够获得成功。同时,也希望他这部用40多年心血写成的红学新著能够为广大读者所喜欢。

 

                                                  2012127

于北京昆玉河畔

 

(中华读书报2013年5月22日第10版以《用编者按唯物主义法研究<红楼梦〉》为题,发表李君如文,除“2012127于北京昆玉河畔”外,内容相同。)

 

李君如,浙江鄞县人。197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政史系,1981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招考进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历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曾任上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中央党校副校长。

 

黄天骥:《圆梦:红楼梦密码》序二

上月,林同华校友从上海打来电话,说要把他近十年研究《红楼梦》的大作光碟寄过来,嘱我读后写一小序。我实在犯难,这倒不是工作忙迫的问题,而是我虽然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科研工作,但多年来的兴奋点,不在《红楼梦》研究方面,仑卒浏览,只恐言不及义。但是,同华君在我的心中,具有很重的份量,他的著述,我也一直关注。而且,想到可以通过拜读他的煌煌巨著,增进对当下《红学》研究新成就的了解,也就欣然奉命。

翻开卷首,赫然进入我眼帘的,是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美学导师郭沫若、周扬、宗白华先生几个大字。我陡然一振,脑海中不禁浮现当年同华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学习时的情景。

同华君是在1958年考进中大读书的。那时,他是全年级一百多人中年纪最少的一个,容颜稚嫩,但教师们都知道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是全年级中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记得1960年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来校视察前,竟由秘书约他到沙河宾馆和这位小青年促膝长谈几个小时。来校视察时,系主任吴宏聪教授参加座谈,周扬赞扬中文系学生林同华很有才能,此事传开后,师生惊讶之余,才知道他把自已所写的一篇有关达尔文美学观的论文,寄给了郭沫若先生。初生之犊不畏虎,郭老读后大为欣赏,便托来穗公干的周扬同志,找同华君细谈。周扬对他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研究美学问题,十分嘉许。郭沫若、周扬嘱托他要收集、整理中国美学史、包括宗白华等的美学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解释美学问题。1962年,我校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王季思教授在京参加周扬委托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听周扬作报告,还听到他在会上提到同华的论文,表扬中大学生的水平、素质。那时,我们全系师生,都很兴奋,并且引以为荣。

 

同华君毕业后,我校便推荐他到北京大学,师从宗白华授研究美学。一经名师点拨,水平突飞猛进。更难得的是,他们师生之间,情长谊深。我们又知道,文革后,同华君竭尽全力,整理出版宗白华教授的著作,为继承和系统地弘扬宗教授对美学研究的贡献,耗费了巨大的精力。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师友,虽然远在千里,当听到了同华君尊师重道的点滴消息时,也都十分感慨、感动,既佩服他的学养,更敬重他的人品。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重视人性、人情,知恩图报,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当同华君倡导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研究我国传统瑰宝《红楼梦》的美学宻码时,念念不忘三位引导他走进美学研究门槛的恩师。单凭这两行字所流露出的可贵情操,便吸引着我,让我下决心放下手头的工作,拜读同华君的巨著,努力从中吸取教益。

 

同华君这部著作,实际上也是一本《红学》史。为了阐述不同时代的学者对《红楼梦》的解读,他从研究王国维、胡适等人的观点开始,分阶段地论述了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看法。可以说,凡是在《红学》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他竭泽而渔,一网打尽。让我注意的是,同华君在引论各家意见的时候,既提出自己的看法,匡正论者的失误,却又不像有些《红学》研究者那样固执己见,排斥异议,而是注意从不同的学派中,从不同的学术观点中,吸收可资借鉴的养份,接受前贤的唘发。我想,有博大的胸襟,才有精深的见解。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倡导的原理和方法。多年来,我很少关心《红楼梦》的研究现状,对《红学》发展的过程也只一知半解。读了同华君的大作,等于补上了重要的一课。

 

同华君在著述中详细说到我系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教授的《红楼梦》版本。真好笑,我和他一样,在中山大学里,也都接受过容庚老师的教导,甚至有一个时期还天天陪容老打羽毛球,但我竟不知道容老师也研究过《红楼梦》,这只能怪自已的疏懒浅薄。而同华君既从容老师的版本中获得了重要的线索,更吸取了容老师一向教导我们重视考证重视文献的方法,从而发现并详细论述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全出于曹雪芹之手的重要论点。这论点,几十年前虽有人约略提及,但绝没有人像同华君那样作出精密详尽的考证。

 

同华君的考证,颠复了多年来人们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另有其人的说法。我想,通过学术界的讨论,同华君的意见,会得到更充份的认同。当然,我对《红学》没有研究,对此结论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未敢置喙。但是,我完全赞成同华君通过对文献、文字的考证,从而推导出新的结论的科学方法。当前,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有些人或缺乏考据的工力,缺乏全面掌握材料的定力,不能从文献发现新材料,更不能把文物调查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他们的分析、推论,往往游谈无根,没有说服力。有些人,则为考证而考证,餖飣堆砌,零星装配,尽管用力甚勤,但只能解决零枝末节。同华君则从小处入手,大处着眼,旁徵博览,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法,解决《红楼梦》研究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因此,他的判断,有很高的可信度。

 

解决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作者问题,使势如破竹,有可能解开这一部国之瑰宝的美学密码。

 

怎祥理解《红楼梦》,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不同的辨析者,以不同的思想方法去对待这部作品,对它所包涵的旨趣,理解也必然不同。我赞成同华君运用辩证法关于流动范畴的理念,重新解读《红楼梦》。

 

文学创作的过程是复杂的,作者创作的主观动机,和作品呈现的客观形象,往往并非一致。何况,《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曹雪芹在创作时以及在成书之后,已存心把真事隐去,要把满纸荒唐言,掩盖一把辛酸泪。因此,要正确理解《红楼梦》题旨的复杂性,必须对曹雪芹创作动机的复杂性作严密的考证,必须对他创作时的社会环境,文学传统、社会思潮,乃至作者本人特定的生存状态。思想感情,作周密的研究分析。同华君以大量的例证,发现作品的客观形象,隐藏着宻码。他力图打开这些宻码,从而认识作者主观思想的真谛,由此,又反过来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认识,理解作品客观形象所包涵的旨趣。注意到文学创作的复杂过程,注意到美学客体、主体、载体以及受体相互关联的状况,这就是他提倡的研究《红楼梦》的理念。

 

如何评价文学作品,如何理解作品形象与作者思维的不一致,甚至相互悖离,一直是研究者致力解决的难题。同华君倡导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以美感流动的理念审视和分析文学作品,这不仅有助于推进《红楼梦》研究,而且对古代文学研究,打开许多作家作品的创作密码,也有普遍的意义。

 

说来惭愧,我虽然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科研教学工作,早年也写过些有关《红楼梦》的所谓论文,但实在是红学的门外汉。我相信,同华君的大作,必然引起学术界广泛注意,通过讨论,许多问题会愈来愈明晰、深入。在我而言,浏览一过,顿开茅塞。忝为校友,又比同华痴长。读着读着,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他夙兴夜寐辛勒笔耕的身影;记起了他年轻时在虎门劳动,腰缠潮州水布挑起重担的身影;也更深地感悟到,人间事,只要坚持不懈,必有所成。

 

学无前后,达者为师,同华君在许多方面取得成就,包括他十年磨一剑,坚毅地追求破解《红楼梦》美学密码的精神,让我受到深刻的教育。记得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我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一直希望并设法把在美学研究方面,己取得显著成就的同华君,调回母校任教。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我的努力没有成功。这件事,是我在任内工作中最大的遗憾。到现在,垂垂老矣,便更想念许多远在千里的校友。希望同华君在学术上更上层楼,为祖国的文化事业添采,为心系游子的母校争光。

 

   2012420于中山大学中文堂

 

黄天骥,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5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会员;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从事中国文学史和戏曲史教学和研究。黄天骥教授多年来活跃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第一线,学术研究成就突出,热爱教学事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

 

1,

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93556.html

上一篇:责任意识重于天
下一篇:计划培养与市场需求下大学毕业的“失业”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