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邓蜀生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11月29日发布
[按:本文原载黄安年编《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第390-396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PDF版共7页。]
由北京三联书店翻译出版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文版巳经公开发行。这是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本大型历史地图集。在中文版之前,除英文原版外,已有意大利文、德文、法文、荷兰文、日文和希伯来文等版本。据悉,瑞典文、土耳其文、斯洛文尼亚文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文本也将问世。各种文本巳发行约40万册。
伦敦泰晤士图书公司1978年出版1979年再版)的这本历史地图集,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注意,认为是一本有价值的出版物。本文拟就《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的特色、不足和错误作一简略的评述。
这本图集由英国前牛津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为主编的80位西方学者共同编写设计。他们选择了133个对形成和改变世界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主要事件,对从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1975 (个别到1977年)的人类历史进行宏观考察。全书有大小600幅地图和图表,以及约30万字的126篇文字说明。这些文字既是有关地图的说明,又是对人类历史重大主题的髙度概括,集中起来,可以当作一本宏观世界历史来阅读。这本图集视野广阔,既不是国别史的堆砌,也不是相互分隔的专题史。为了使读者们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下面就图集内容作一简介。全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早期人类的世界。
包括人类的起源,早期人类的经济,人类和冰河时代,人类农业的起源,最早城市的出现,欧洲的开拓,早期的非洲、美洲、澳大利亚和大洋洲。设计者发挥以科学依据为基础的想象力,以地图、图表和实物图片,向读者展示早期人类的活动,颇能引人入胜。
第二部分:最初的文明。
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欧亚地区文明,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帝国,从巴比伦灭亡到亚述灭亡时期的近东,古代埃及及其帝国,印欧人和闪米特人在人类最初文明阶段的活动,中国文明的开端, 印度文明的开端,早期地中海世界。人们会注意到,在介绍人类古代文明的这一部分中,没有拘囿于传统的人类四大文明区的提法,而是把人类最初的文明放在更广阔的范围来考察,同时也突出了人类古文明发端的重点所在。
第三部分:欧亚的古典文明。
包括公元前500年左右到公元600年之间大约1,100年的历史事件:欧亚商业和文化的联系,欧亚的宗教联系,希腊文明的传播和希腊化世界,波斯诸帝国,中国的统一,印度最初的帝国,北欧诸民族,罗马势力的兴起和帝国,基督教的兴起,以及作为本篇结束的“古典世界的危机”一一公元五世纪游牧民族对人类文明地区的人侵。
第四部分:划分为地区的世界。
从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侵欧洲开始,到十五世纪结束,时间的跨度也到1,000年,包括了传统历史分期的中世纪。这一部分有27个主题,是全书最多的一部分。历史大事件有:基督教的扩张(600一1500年),犹太人的流散(70一 1497年),伊斯兰教的传播〈632—936年),拜占庭帝国,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北欧和东欧国家的形成,中世纪的德意志帝国,欧洲的复兴,欧洲教会和国家的冲突,西欧封建君主国,唐宋时的中国文明,蒙古帝国,德里苏丹,东南亚的早期文明,中东和北非以及非洲国家的出现,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十四世纪的东欧和西欧,十字军后的欧亚商路,欧洲人征服前夕的美洲。从以上主题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世纪历史的一些特点:宗教影响的扩大,政教冲突的剧烈和封建君主国的兴起。
第五部分:新兴的西方世界。
从1500年前后到十九世纪初拿破仑重绘欧洲地图的大约300年期间,欧洲被推到人类历史的前台。1500年前后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欧洲海外张的序幕。参加到扩张行列中的有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和俄国。这一部分包括26个主题:殖民地美洲,非洲的贸易和帝国,明清时期的东亚,穆斯林势力的复兴,莫卧儿帝国和英国势力在印度的增长,东南亚与欧洲列强,欧洲经济的发展,欧洲的宗教战争。西北欧近代国家的兴起,地中海世界, 争夺波罗的海的斗争,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法国的勃兴,为建立帝国的斗争,形成中的全球性经济, 工业革命开始,欧洲的革命时代。最后一个主题是拿破仑和欧洲的新格局。关于拿破仑,撰写者没有倾注笔墨于他的东征西伐和赫赫战绩,而是着重于拿破仑给予欧洲的影响。
第六部分:欧洲统治时期。
处在历史前台的欧洲,力图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地位。从1815至1914年的100年中,欧洲的人口出现了急遽的增长和大规模的流动,同时,欧洲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工业革命和勃兴的民族主义,在北美, 摆脱了欧洲控制的新兴国家一一美国崛起;在拉丁美洲,开始了摆脱欧洲统治的独立和建国的过程, 在非洲,形成了被欧洲国家瓜分的局面,在亚洲, 与中华帝国趋于瓦解的同时,日本在扩张和现代化的道路上,获得了今人侧目的成就。欧洲殖民帝国达到了它的髙峰,反殖民的斗争也方兴未艾。在欧洲错综复杂的矛盾中,相互争夺和联盟支配着1878—1914年的欧洲政局,这种形势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准备好了温床。
第七部分:全球文明时代。
含义多少有点含混的"全球文明"(global civisation ),更多地着眼于经济的发展。第一个题目是"世界经济的形成(1870—1914年),最后是“1975年的世界:富国与穷国”。在这大约100年期问的大事是: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斗争,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东亚和东南亚的新兴国家,非洲的解放,战后的中东,拉丁美洲的革命与反动,美国的发展(1940 -1970年),苏联的发展(1926—1970年),冷战(1949—1973年)。
从以上七个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本图集具有某些显著的特色。首先,编纂者们力图避免静止地、孤立地表述人类历史的正面和侧面。巴勒克拉夫教授宣称他们“特别致力于运用适当的视觉手段来突出变化、扩展和收缩”,“体现历史进程连续性的观念”。其次,选择历史主题,遵循的原则是选择当时是重要的而非现在看来是重要的事件,但也不是与今天的历史完全割裂。比如在历史上,奧斯曼文明、蒙古帝国、印度帝国、拜占庭帝国是很重要的,可是在今天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但是作为世界历史地图,就必须按照当时所处的地位给它们以适当篇幅。第三,这本图集在改变过去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为中心阐述世界历史的传统偏见方面,作出了努力。巴勒克拉夫在“前言”中宣称:“我们旨在提供一个历史观点,不仅放眼世界,展示全球, 而且不带成见和偏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这一努力,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在制图方面也颇具特色。首先,由于利用了计算机制图的先进技术, 制图家就能创造出新新颖的立体投影图,不仅使历史地理内容富有真实感和艺术性,而且可以通过对透视角度的选择,将历史主题配置在制图区域的显著地位,使读者获得突出印象。比如在“公元632至936年伊斯兰教的传播”这幅图中(第105页),出现了以麦加为中心的地球面,繁多的蓝色箭头线标明了这一时期中伊斯兰势力向外扩张的动态。即使是对这一段历史不熟悉的人,从图面上,也可以看出伊斯兰势力向东扩展的规模和范围所及,远远超过向西方的扩张的行动。公元732年阿拉伯人在法国中部普瓦蒂埃受挫于法兰克人,这件事在欧洲史书中大加渲染,但从伊斯兰势力向外扩张的全局来看,其实际意义是微不足道的。再比如“1206至1405年的蒙古帝国”这幅图(第128—129页),在一个视野广阔的球面上,以不同颜色表示的箭头线,显示了蒙古铁骑驰骋欧亚、所向披靡的历史景象,在以”欧亚商业和文化的联系”为题的两幅篇幅很大的地图(第70-71页),显示了两千年前的“丝绸之路” 的地形地貌和路线,以及早些时候开始的更广泛范围内的欧亚商业文化交流。这些图幅的共同特点是, 不仅给人以历史感,而且具有历史地理感。与此有关的就是制图方面的第二个特点:对地理要素,尤其是对地形着意渲染(在制图学上称为晕渲法), 避免了以往中外历史地图“详于记史,略于记地”的偏向。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是不可能充分在任何地图上反映出来的,但是这本地图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赞许的。当然,同任何地图投影总有它的缺点一样,立体透视投影在方位、距离和面积方面都会出现与平面地图有很大差异的变形,本图集也不例外。好在图上都有经纬网,这对略具地图知识的读者不会引起误解。
此外,从公元前9000年至1975年(个别到1976 年)的按地区对照排列的世界历史大事年表,还有1,500条历史专名解释,以及近万条地名索引,都使本图集增加了它的参考价值。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疏漏、不足和错误。
关于疏漏的方面,西方书评界已经指出了—些, 比如把英法百年战争开始年代1337误为1331 (第142页),印度乌代普尔邦的位置有错(第234页), 对柏柏尔和曼丁戈部族在公元150年左右开始统治尼日尔盆地(第18页)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在700多年后,即公元900年左右,对“大事记”中列人“公元前约660年神武天皇,传说中的日本第一个天皇”条目提出异义,认为传说不是历史,等等。此外在中文版编辑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第101页下图将巴尔喀什湖。(Balkhash)误注为贝加尔湖(Baikal),关于中国的部分,疏漏就更多一些。比如在“人类的起源”(第33页)的大幅图中把蓝田的位置错画到今广东境内了 (这个错误为什么会发生, 不可解。中文版没有改正,因为没有原图使用的绘制仪器,难以标明准确位置)。在第81页“前汉帝国”这幅图中,把广陵错为江陵(中文版已改正); 同图把合肥置于今江西境内(中文版未译)。第248页地图说明中将辛亥革命时间错为1911年10月12日(中文版已改正)。第262页关于中国北伐战争路线图中把武昌标为武汉,将九江(1 926年11月I日)误为武昌(1926年10月10日),第263页图把汉水注为长江,第129页蒙古帝国图中,把1234年金朝灭亡年代误注为1237年等等,中文版均作了改正。至于在反映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历史的图上(第94~95页)出现新疆这个淸代才使用的地名是否貼切,也还可以研究。
本图集不足之处主要是没有能完全摆脱“欧洲中心”的束缚。巴勒克拉夫教授为他主编的这本图集提出了一个正确的标准,“公正地评价各个文明世界。”如前所述,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是值得称道的。但是相形之下,对中国这个文明世界的描绘只是粗线条的,有关中国的图幅比起其他图幅来显得粗糙得多,可能是因为掌握和理解中国历史资料比较困难所致。比如第126和127页两幅关于唐、宋行政区划的地图,道(唐)路(宋)的治府(本图集作省会)所在都存在一些混乱和错误。欧洲人在15世纪末叶开始的航海活动,在本图集中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反映,可是比这些活动早了约100年,规模也大许多倍的明初郑和七次远航南洋、印度洋直达红海的壮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事记” 中记一条“1405年中国人在印度洋航行”,连郑和的名字都没有提一提,与此相对照,达·伽马、哥伦布、卡博待、科特斯、麦哲伦等在“大事记”中都提到了。本图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处理也大可商榷。中国是最早与国际法西斯侵略势力作战的国家,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在有关的文字和图幅中,中国军民的重大牺牲和贡献完全遭到了忽视,而在“大事记”中把日本投降完全归因于"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从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至少是作了片面的描述。这是西方史学界的通病,《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也未能摆脱这种偏见。
除了疏漏和不足之外,还必须指出本图集在涉及到中国的困图幅中存在的严重错误,其一是有关中国领土方面,一些图幅把台湾、西藏、新疆当作独立政治单位处理,在第279图中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黑龙江与乌苏里江合流处等我国领土标为与外国“有争议地区”,金门、马祖和台湾也莫名其妙地标以“有争议地区”。为了纠正这本地图集在中国领土绘制上的错误,中文版特另附了一张北京地图出版社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供读者参看。其二是对中国的国际属性作了完全错误的描述,在以“冷战(1949—1973)”为题的图幅(第292—293 页)中,读者看到了一幅完全过时的所谓“两极化” 图示。中国竟被画在苏联武装阵营中。6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竟然使“冷战图”的编绘者无动于衷,确实令人不解。
最后,简单说几句关于《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文版的情况。中文版“出版说明”中指出:“出版中文版主要系供我国学术界和出版界参考之用,因此,其内容和形式,力求保持原著面貌,完全照原图翻印。这并不表明中文版出版者同意原著的所有观点,特别是涉及有关中国的部分”。中文版的所有图幅都是根据伦敦泰晤士图书公司提供的全套胶片图版印刷的,只对原图中明显的技术性错误(地名、年代等)作某些订正。在印刷质量上,本书中文版不比英国原图和其它外文版进色。
(原载《世界历史》1982年第3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