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再谈科研津贴中的非学术因素

已有 5971 次阅读 2010-12-15 09:41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10-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非学术因素, 再谈, 科研津贴

再谈科研津贴中的非学术因素

 

黄安年文 发表:黄安年的博客/20101215日发布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津贴实行了十年有余,这十年来发了多少津贴,学校主管部门并没有公布数字,其正面和负面效益究竟怎样,学校有关当局也没有给个准确说明。津贴固然鼓励了部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投向津贴目录中杂志的积极性,然而它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

凡是符合《北京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津贴期刊目录》规定的论文可以按照ABC三个等级获得津贴。这种激励机制的初衷是鼓励科研,但是在引导上出现了非学术因素的考量,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偏差,把学术成果津贴的认定,简单地按照是否发表在津贴期刊上来划定,津贴期刊的划定又存在着明显的人为倾斜因素,这一来复杂的学术成果认定倒是简单化了,根本无需专家评估,只需有网络程序员对号入座就一清二楚、一了百了,如果这些成果目录和院系学术声誉相挂钩,那就还会衍生出一系列争议来。

八年前笔者撰写长文《北京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津贴期刊目录》合理吗?----兼谈科研津贴中的非学术因素(学术批评网/ 学界观察 /200211日首发),文中提到:“对科研人员实行科研津贴是件好事,但是津贴中如果不是坚持学术标准而掺杂许多非学术因素则恐怕要变成坏事。笔者已经著文(《学术性书评不算学术成果吗?----兼谈学术论文认定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见《学术批评网》20011229日),主张科研津贴应以学术水平为准,不应将津贴限于学校主管部门圈定的范围内并划分级别,更不能简单地以发表的刊物“等级”和文章形式取代学术内容。

200817日笔者将这篇文章重发在我的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上,并加按语说:高校文期刊尤其是所谓核心期刊是学术性刊物,顾名思义讲的是学术性,然而其中存在着许多非学术因素,生发许多和和职称评定、成果量化、津贴多少、甚至版面费、“国际接轨”等问题。六年前笔者文章所述问题,今天看来,除了有些技术性小修小补外,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那些研制所谓“统一标准”的期刊光盘的单位却不仅大发横财而且四处宣讲,名利双手,成了名副其实的利益相关者,而量化机制的鼓动者和后台,正是教育和学术主管部门,他们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既是政策制订者又是政策利益最大受惠者,你说这是什么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098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22083&cid=24

 

上周四,笔者在学校遇见学院党委书记耿向东教授,他告诉我最近要申报2009年的科研津贴成果,您还有一本著作呢。我并没有留意申报的截止时间,而且前两年也没有人专门提醒我,还是对于自己2008-2010年间,发表在纸媒上的全部文章进行整理备用,原准备下周四去学院时将成果清单交给院里,由院里依照学校规定的入选杠杠上报(还要复印版权页和文章首页)。平日,我根本不在意文章是否在学校规定的享有津贴的刊物上发表,自己更乐意在非津贴刊物上发布,原因在于笔者退休多年,没有撰写文章和职称评定、项目评估等利益挂钩,不像有些学人在学校规定的津贴刊物上发文影响各个方面。我发表在2009年第2期上《新华文摘》上的文章是肯定入围的(在123项目录中排列第2项),然而文章发表《新华文摘》上,并非我自己投的稿,而是编辑部选的,我本人根本不知道。在我看来,较有学术影响的文章不一定是发表在享有津贴的核心期刊上, 而享有津贴的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也不一定都有学术影响力。今天上午学院办公室臧老师专门打来电话催报,我并不清楚哪些符合津贴要求,于是干脆将全部文章目录发去,请她帮助鉴定,固然结果很快水落石出,也不需要我专门跑学院一趟,或者学院说要派特快专递人员来取了。

 

我看到了她给我传来的新版《北京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津贴期刊目录,A1项,B22项,C100项共123项的期刊目录,和8年前的目录相比,除大幅减少C类外,并没有重大原则区别,令人感到文科津贴改革之艰难。文科津贴依然存在许多非学术因素和利益较量,一个几乎10年一贯的含有许多非学术因素的科研津贴期刊目录居然还在实行,学校科研成果津贴导向改革要摆脱非学术因素的利益驱动,不依然任重道远么。

再提一个获奖文章目录查询和确认简便方法的建议,社会科学处工作人员在文科各院系办公室人员协助下,123项杂志目录下载,从容易检索出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表在这些杂志上的文章了,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文科教师层层申报核准吗?



打破经费分配潜规则(施一公 饶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93719.html

上一篇:《变化中的美国经济》(1987)提要
下一篇:学术交流网2002-2004年发布美国问题专题全目录(A)
收藏 IP: .*| 热度|

3 杨顺楷 黄晓磊 刘旭霞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