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李剑鸣著《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2月12日发布
李剑鸣著《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是我国学者对于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研究富有创见的开拓性力作,值得推荐一读。该书是作者在他的历史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出版的。笔者是该博士学位论文的评议人,又是该书评奖的推荐人。这里发布的笔者当年的博士学位论文评议意见,内容如下:
对李剑鸣博士学位论文《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的历史考察》评议意见
李剑鸣同志的博士论文《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的历史考察》以美国历史文献和印第安学研究者提供的大量丰富的材料,严谨的逻辑和思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对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500年来的历史文化关系进行了富有独到见解的考察。这是一部难得的、有创见的博士论文。
这部30万字的专著性论文富有说服力地论述了印、白文化关系尤其是文化冲突的渊源、历程和后果,指出文化冲突的实质是文化征服,“征服和反征服成了印、白文化的主流”(170页);详细分析了美国政府以同化为目标的“文明开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文化征服;并从各个时期和侧面考察了这种文化征服遭到了印第安人的顽强抵抗,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宣告破产;论文还历数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暴力杀戮和驱赶、文化征服和同化给印第安人带来的空前灾难,同时也客观地论证了美国印、白文化冲突和交往对北美的历史发展客观上带来的一些正面效果;文章还分析了白人社会被迫由文化征服为主转向推行文化多元主义政策及其意义。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十分正确的。
李剑鸣君在论著中有不少精辟以至富有独见的论述和研究方法,如“把白人社会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征服,作为一个贯穿印、白关系史的问题来研究”(8页);“20世纪以前白人和印第安人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一是对土地的争夺,一是文化的征服和改造”(30页);对印第安人的公民权问题的论述(120~124页);文化征服政策“实际上断送了印第安人从初民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机会”(143页);“历史留给印第安人的最深创痛”是“文化的支离驳杂”(160页);“白人文化在近代扩张中所表现的征服欲和狭隘性,乃是人类文化关系史的畸形格局的根源”(175页);“当年白人用以隔离和改造印第安人的保留地,因为成了印第安人最后的家园而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182页);“19世纪末以来美国向非基督教国家进行文化和政治扩张,实际上乃是白人对土著文化的态度和政策的放大和推广”(188页);“多元并存,在相互尊重中开展交流和竞争,这才是合理的文化关系格局”(188页)等。
总之,这是一篇有相当高学术价值和有独创见解的,并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博士论文,它填补了我国对美国印第安人文化问题的全面研究,已达到博士论文水平,建议答辩委员会授予李剑鸣君博士学位,并争取公开发表。
李剑鸣君的博士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有关美国印第安人问题的专门论著就有近130种。据JAH在1993年出版的四期Recent Scholarship中所列有关印第安人的论著就有137种之多。在今后修改出版中,如能直接利用国会档案(我系有1840~60年代间美国国会档案553卷可查)和总统咨文、总统经济报告等文献材料,将使论文为之增色。美国白人社会入主北美大陆为何舍近(印第安人)求远非洲黑人)?为何北美印第安人和中、南美的印第安人的遭遇不大相同?论文对这一部分的论述似需从多方面加强论证。多元文化的实质是主体(盎格鲁白人)多元文化,这方面的分析也可加强。此外,个别文字需要订正,如文中说19世纪中,“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2万平方英里”,据此应为1280万英亩,1887年前,“部落仍占有1.3亿英亩土地”(35页),据此应折合20.3万平方英里;书中还说1931年已不足4800万英=亩(88页),而第35页则说“至1933年却仅剩下4,900万英亩”。上述个别情况当然无损于整个论文的质量。
黄安年
对于该书出版后的评奖推荐,笔者的书面意见如下:
对李剑鸣副教授的新著《文化的边疆》评奖推荐信
李剑鸣同志的新著《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是他在1994年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的历史考察》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学术成果。他以美国历史文献和印第安学研究者提供的大量丰富的材料,严谨的逻辑和思辩,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对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500年来的历史文化关系进行了富有独到见解的考察。这是一部国内美国史学界难得的、有创见的学术著作。
这部专著富有说服力地论述了印、白文化关系尤其是文化冲突的渊源、历程和后果,指出文化冲突的实质是文化征服;详细分析了美国政府以同化为目标的“文明开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文化征服;并从各个时期和侧面考察了这种文化征服遭到了印第安人的顽强抵抗,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宣告破产;论文还历数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暴力杀戮和驱赶、文化征服和同化给印第安人带来的空前灾难, 同时也客观地论证了美国印、白文化冲突和交往对北美的历史发展客观上带来的一些正面效果;文章还正确地分析了白人社会被迫由文化征服为主转向推行文化多元主义政策及其意义。
李剑鸣同志在论著中有不少精辟以至富有独见的论述和研究方法,如“把白人社会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征服,作为一个贯穿印、白关系史的问题来研究”;“20世纪以前白人和印第安人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一是对土地的争夺,一是文化的征服和改造”;文化征服政策“实际上断送了印第安人从初民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机会”;“白人文化在近代扩张中所表现的征服欲和狭隘性,乃是人类文化关系史的畸形格局的根源” “19世纪末以来美国向非基督教国家进行文化和政治扩张,实际上乃是白人对土著文化的态度和政策的放大和推广”;“多元并存,在相互尊重中开展交流和竞争,这才是合理的文化关系格局”等。
总之,这是一篇有相当高学术价值和有独创见解的,并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并集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与一体的较高质量学术著作,它填补了我国对美国印第安人文化问题全面研究的空白。特向评审委员会慎重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安年
这部著作历数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暴力杀戮和驱赶、文化征服和同化给印第安人带来的空前灾难,同时也客观地论证了美国印、白文化冲突和交往对北美的历史发展客观上带来的一些正面效果。这对于我们解读美国为“道义需要”的战争本质,提供了历史的写照,也对美国历史上的人权加深了解,对于如何妥善处理文化冲突提供了历史教训。
以下是该书的提要:
作者: 李剑鸣
书名: 《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
出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
发行: 天津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 张晓斌
封面设计: 钟和之
版次: 1994年8月第1版
页码: 正文553页
字数: 310000字
开本: 32开 850X 1168mm
印刷: 河北永清县第一胶印厂
印数: 1000册
定价: 11元
国际书号: ISBN 7-201-01985-6/K·266
简介:本书除“导言”、“附录”、“后记”外,共8章。 本书是在作者同名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首次在我国对自殖民地时期以来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两大文化系统接触、冲突及其互动的复杂历史作出了总体考察。李剑鸣认为,几百年来的印白关系史“是以冲突为主要特征的,其基本内容则是白人对土著文化的围剿和改造以及印第安人对此作出的反应”(第9页)。本书关于白人社会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征服(“文明开化”)以及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回应与变迁的讨论,尤具卓识。作者指出,由白人社会所主导的印白文化关系实际导向的是一场史所罕见的文化暴虐。作为美国社会主体的盎格鲁白种人,缺乏对其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把种族主义作为处理文化关系的准则,强力同化土著印第安文化,实即“文化帝国主义”(第313页)。事实上,印、白文化分属于截然不同的文化畛域,对这条“文化的边疆”,白人社会如果采取和平交流的方式、渐进诱变,则或致两利,至少两不相害;但白人社会无视“文化的边疆”,拔苗助长,强行文化征服,终以失败告终。虽说文化多元主义已取同化政策而代之,新型的印白文化关系已经确立,但迷雾并未完全廓清,“直至现在,冲突仍未从印第安人与主流社会的文化关系当中彻底销声匿迹”(第8页)。这一无声的战争所造成的巨大历史悲剧表明,“在文化上定于一尊或恃强凌弱,都不是理性日趋发达的人类所应取的立场。多元并存,在相互尊重中开展交流和竞争,这才是合理的文化关系格局。这一教训得自于沉重的历史代价,尤应认真加以汲取”(第352页)。本书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印白文化关系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析,在国内学术界具有开创性。
目录及导言、后记等见影印照片,总共30幅。
附网上白度百科
李剑鸣,男 职称:教授
出生年月:1960年6月,湖南常德人,历史学博士。
生活剪影:
学位或学历:
1978-1982 湖南师大 历史专业 大学本科 获学士学位
1986-1989 南开大学 世界地区国别史 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1992-1994 南开大学 世界地区国别史 在职博士生 获博士学位
任职简历:
2005-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96- 世界史专业(美国史方向)博士生导师
1995-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 教授
1992-1995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 副教授
1989-1992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 讲师
1984-1986 湘潭大学历史系 世界近代史教师
1982-1984 湖南益阳师专历史科 世界近代史教师
主要论著:
◎著作与教材:
1. 《历史学史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已出。
2. 《20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社会发展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3.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4. 《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
5. 《伟大的历险:西奥多·罗斯福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
6. 《大转折的年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7. 《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与政府改革》(合著,主编之一),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编译:
1.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编注者、主要译校者),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997年最新修订版)
2. 《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编选者之一),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3. "探索美国历史的稳定性"(译文校阅者),《史学理论》1989年第3期
◎论文:
1. "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史学集刊》2005年第2期。
2. "学术规范建设与世界史研究",《史学集刊》2004年第3期。
3. "美国革命时期马萨诸塞立宪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4. "对美国自由的一种历史阐释",《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
5. "探索中国美国史学发展的路径",《美国研究》2003年第2期。
6. "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南开学报》2003年第2期。
7.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口变动及其意义",《世界历史》2002年第4期。
8. "英国对殖民地的政策与北美独立运动的兴起",《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9. "1989年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载《透视美国:近年来中国的美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10. "美国殖民地时期历史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
11. "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
12.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13. "学术训练与世界史学科的建设",《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
14. "土地问题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的重要性",《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
15. "世界史研究规范化问题刍议",《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
16. "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文化关系的历史考察",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博士文库·历史学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 "民主的考验和考验中的民主",《读书》1999年第2期。
18. "伯纳德·贝林的史学初论",《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
19. "关于20世纪美国史学的思考",《美国研究》1999年第1期。
20. "美国史研究中的文化隔膜问题",《美国研究》1996年第1期。
21. "文化接触与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22. "本世纪初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世界历史》1994年第2期。
23. "美国土著部落地位的演变与印第安人的公民权问题",《美国研究》1994年第2期。
24. "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美国研究》1993年第3期。
25. "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形成与作用",《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26. "杨生茂教授与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世界历史》1993年第3期。
27. "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8. "关于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91年第6期。
29. "西奥多·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美国研究》1992年第1期。
30. "奴隶制、南北妥协与美国社会发展",《世界历史》1989年第6期。
31. "二十世纪初美国联邦政府的社会改革",《南开史学》1988年第1期。
32. "罗伯斯比尔的悲剧",《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3期。
33. "也评美国内战前的几次妥协",《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
获奖:
1. 2004年成为人事部等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2. 2001年获教育部"青年教师奖"。
3. 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4. 1999年入选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计划"。
5. 1998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6. 1998年 《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获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7. 1997年 "文化接触和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专家提名奖
8. 1996年 《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获天津市第六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
9. 1996年 "文化接触和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获第一届中国美国史研究优秀论文奖一等奖
10. 1994年 "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11. 1993年 《大转折的年代》(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获天津市第五届优秀社科成果青年佳作奖
12. 1996年9月至1997年8月 美国"富布赖特基金"资助,在伊利诺伊大学从事研究。
13. 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 教育部"系主任和研究所骨干出国研修项目"资助,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
在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刊物中的任职情况: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2002年-)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第一届(2003年-)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
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联合研究委员会委员。
《史学月刊》、《学术界》、《博览群书》、《北大史学》等学术刊物编委。
2001年1月以来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2001年1月至今从事的国际国内项目:
1.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政治民主化问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5-2007)
2. 美国立国史研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00-2004)
3. 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研究,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项目(1999-2001)
4. 十九世纪美国和加拿大资本主义发展史比较研究,教育部九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998-2001)
5. 美国历史上的种族关系研究,国家教委八五社科规划项目(1992-1994)
6. "美国通史丛书"第一卷,国家"六五"社科重点课题遗留部分(1995-2000)
http://baike.baidu.com/view/1207632.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