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五次中东战争和2006年黎以冲突

已有 11263 次阅读 2009-1-5 11:38 |个人分类:世界历史研究(07-11)|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中东战争, 黎以冲突, 加沙地带战争, 巴以冲突

五次中东战争和2006年黎以冲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15日发布

 

2009年新年伊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派别之间的战争已经在加沙地带打响,14,准备两年已久的以军将加沙地带分隔成南北两块区域,战争正在朝着有利于以色列方向发展。一般猜测在未来半个月内,以军将扩大战果,造成既定优势的现实,迫使奥巴马新总统表态支持以色列,而大国间的博弈和中东地区各种力量在呼吁停火及给予人道主义关怀援助的同时,密切观测事态发展,以决定自己的行动,至于它能否演变为第六次战争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

 

巴勒斯坦和中东问题一直是当代世界64年来的热点问题,是名副其实的火药库,也是所谓“文明冲突”的战场,搞得不好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大战或者影响巨大的局部战争的策源地。

 

这里发布的五次中东战争部分的内容,是笔者1998-1999年为北京师大历史系 1995级本科生主讲《当代世界史》的讲授提纲,分别为第十三讲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节亚洲,中东和拉丁美洲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一部分,第十七讲 70年代以来的发展中国家,第二节中东和海湾地区的战争与和平中的一部分。

 

学术界和国际问题评论界一般不把2002年、2006年的以色列和黎巴嫰军事冲突列入第六次中东战争序列之内,问题是这些冲突事实上是巴勒斯坦和历次中东战争遗留问题的延续和新的条件下的发展,欲了解2008-2009年之交,加沙地带冲突升级为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全面战争,既和美国及以色列的特定政治形势有关,也和这场理不清、道不完历史、政治、领土、经济、宗教、民族、派别及大国角逐的利益错综复杂交织相关。关于以色列和黎巴嫰军事冲突情况是笔者依据相关资料综合整理的。

 

1.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从历史上说,巴勒斯坦问题由来已久,涉及民族纠纷和宗教纠纷及领土纠纷。表面上是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对立,背后有着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插手。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圣经记载希伯来人的祖先是亚伯拉罕,后代雅各改名以色列,12子的后代发展为12支派,民族领袖摩西。还在公元前12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入侵巴勒斯坦,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希伯来王国,公元930年左右,分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公元前8-6世纪先后亡国。犹太人流散世界各地,公元前后罗马帝国统治了巴勒斯坦地区,其后一千多年绝大多数犹太人已和巴勒斯坦没有多少联系。公元637,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穆斯林阿拉伯人成了这里的主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只有当地居民64.8万中的6.5万人,19世纪80年代在俄、奥、德等地的犹太人发起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因为锡安是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山名,他们利用圣经中有关犹太人将回到锡安山居住的情节,主张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这种主张被称为锡安主义(Zionism)

 

20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再度兴起。1917年英国发布贝福尔宣言,允许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国家。1922年国际联盟给英国以管辖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同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仍称巴勒斯坦,面积27090平方公里,人口400,东部成立外约旦酋长国,19465月独立,1949年改称哈希姆约旦王国,面积96188平方公里,人口394(1991)1939,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已有44.6万人,150万人中的3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在这种情况下,犹太复国思潮又一次发展。

 

    以色列人和犹太人信奉犹太教,奉耶和华为独一尊神(),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目前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有1735万以上,分布在1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美国580,以色列400,前苏联境内300万。阿拉伯人有一亿多,多数信奉伊斯兰教,极盛时称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信奉安拉神(真主)为唯一神。相传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根据自己的宗教传说,都把耶路撒冷作为自己的圣城。

 

   英国为了平息阿拉伯人的反英情绪,19395月的关于巴勒斯坦的白皮书中限制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居的数量,该白皮书于194511月到期,并保证巴勒斯坦在十年内独立,犹太复国主张者采取了反英亲美打击阿拉伯人的战略。1945611,英国殖民部和外交部发表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联合备忘录,以应付英国委任统治面临的困境。由于1945522,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执行机构主席本--古里安要求英国政府立即签发10万份签证,以便使犹太人顺利移居巴勒斯坦。1945831,杜鲁门写信给艾德礼首相,以关心欧洲受压迫的犹太人的命运为幌子,压英国准许10万犹太难民移入巴勒斯坦。英国断然拒绝,为协调英美立场,194511,成立了联合调查委员会,并于1946420日提出了报告,主张立即发出10万张移民证,建立一个犹太人不得统治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也不得统治犹太人的政府,继续维持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这一方案遭到阿拉伯联盟理事会五国的反对。19467,美英双方又拟定了一个分省自治计划,即分别为自治省(17)、阿拉伯省(42)、及两个英国直辖省,组成联邦制国家,受英国委任的高级专员管辖。这一计划遭到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两方反对。

 

   19468, 犹太人建国协会在美国的同意下,提出了“在巴勒斯坦适当地区建立有活力的犹太国新计划”,面积占巴勒斯坦的65%。英国反对这一计划,并扬言要提交联合国做出决定。但1946103日下午10,杜鲁门致电艾德礼宣布要在4日发表声明支持这一计划,104日是犹太教的赎罪日。194742,英国正式要求召开联大特别会议,并事先成立联合国巴勒斯坦的特别委员会,425日至515日的特别会议上,苏联代表主张建立一个独立的、二元的、民主的和同样性质的阿拉伯----犹太国,否则就把巴勒斯坦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犹太国,另一个是阿拉伯国。特别委员会通过的最后报告宣称结束委任统治,经过由联合国保护下的短期过渡,给予独立。

 

19471125,联合国大会的专门委员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考虑到这一分治计划不可能得到三分之二的多数,阿拉伯国家要求当即表决,但会议主席以27日是感恩节为由,主张推迟表决,29,在美苏的坚持下,联大表决结果:33国赞成,阿拉伯等13国反对,英国等10国弃权,从而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应于194881日前结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独立国、犹太独立国和耶路撒冷市特别行政区,并接纳阿拉伯独立国、犹太独立国为联合国会员国。阿拉伯独立国面积11000平方公里,有阿拉伯人72.5,犹太人1万、犹太独立国面积14000平方公里,有犹太人49.8,阿拉伯人40.7万人、耶路撒冷共158平方公里,由联合国管辖,中立、不设防。据此犹太人只有50,不到阿拉伯人的三分之一,而占有58%的领土,比原来的6%要多52%。19471217,阿联七国总理和外长开罗特别会议声明: 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对此,英国表示支持。而犹太复国主义者决心采取武力来建立犹太国。

 

    《以色列国独立宣言》发表于1948514日。《宣言》说:“以色列国土书犹太人民出生的地方。他们的精神、宗教和种族特征是在这里形成的。在这里他们取得了独立并创造了一种具有民族意义和世界意义的文化。在这里他们写出并给与世界以圣经。”“自从被逐出以色列国土之后,散布在各国的犹太人民对故国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地祈祷和希望重回祖国并恢复他们民族的自由。”1948514日晨,美国官方对承认犹太国家取得了一致意见,并通知犹太建国协会代表递交建国通知书,当时办事处起草的通知书用的是犹太国的国名,514,以色列临时政府总理本--古里安正式宣布以色列国国名时,杜鲁门则在承认书上将犹太国改为以色列国,美国宣布承认在以色列建国后的11分钟,而在517,苏联也宣布承认以色列。

 

 

2.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515,在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的凌晨五点,阿联的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军队在英国的支持下进入巴勒斯坦,由此战争爆发。开始几天,形势对阿拉伯人有利,在英、美和安理会的干预下,1948611,阿以双方停火四周,728,战事又起,19日再次停火。1015,以色列利用停火的喘息向埃军发动突袭,很快占据了有利地势。由于美苏的纵容,英国的妥协,19481116日安理会呼吁以阿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并通过决议。19481119日第三届联大通过了《关于援助巴勒斯坦难民的决议》[212()号决议]。其间外约旦和以密约,外约旦企图吞并分治计划中划归阿拉伯国的巴勒斯坦部分,194943日以约议和停战。在这前后以分别于194927月间同埃、黎、叙签订停战协定,从而结束了15个月的(实际61)的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结果是:以色列霸占了巴勒斯坦的4/5的土地,共计20700平方公里,比联合国的分治决议规定的还要多6700平方公里。分治决议规定建立的阿拉国并未兑现,划归阿拉伯国家的三个地区:沿地中海的雅法港、连接黎巴嫩地区中部一带被以色列占领、西南连接埃及的加沙地带则由埃及控制,中部由外约旦兼并,耶路撒冷的国际化也未兑现:旧城由外约旦控制,新城由以色列占领。1950123,以色列正式宣布迁都以色列。战争还使95万巴勒斯坦难民流落他乡,以色列则成为美国在中东推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成为插在阿拉伯世界心脏的一把利剑,中东战争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中东冲突,英国在中东的衰落由此开始。

 

 

3.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历史上称第二次中东战争为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10.29-11.6),它是由苏伊士运河危机引起的。这条运河开通自186911,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把原来绕道好望角那条旧航线一下子缩短了800015000公里,成为欧亚两洲的黄金通道。根据195410月埃英两国达成的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英军应于20个月内撤出苏伊士运河区,19566月最后一批英军撤离苏伊士运河区,从而宣告了自1882年以来英国对埃及为其74年的军事占领。对此英国是很不甘心的,这是英国的生命线和聚宝盆,1955年英国船只的通过苏伊士运河占运河总数的1/3,英国石油进口的70%通过苏伊士运河,1955年运河的总收入为1亿美元,纯利润为3100万美元,而埃及只获得其中的7%。1956726,纳赛尔在精心策划下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当时埃及急需资金在尼罗河修建被称为“比金字塔还要大十倍”的阿斯旺水霸工程。纳赛尔当时密令接管运河公司的尤尼斯上校,在纳赛尔发表演说时可打开第一层信袋,当讲到最早筹建运河的法国人莱塞普斯时可打开第二层信袋,立即接管运河公司在各地的管理处。当纳赛尔演说完毕时,接管工作已同时完成。当晚,英国首相艾登召开了有三军参谋长参加的内阁紧急会议,决定在必要时诉诸武力。此后的几个月内英、法等国想方设法压使纳赛尔收回成命,均遭拒绝。

 

195682,英法美三国发表了联合宣言,宣称埃及无权把始终具有国际性质的苏伊士运河的子资产收归国有,提出要求在1956816日召开论敦国际会议讨论,埃及表示反对。821,片面的伦敦会议召开,要求建立固定的制度以保证一切国家在任何时侯对苏伊士运河的自由航行。纳赛尔予以拒绝。919,英法美召集18国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会12会议,并准备提交联合国讨论,同时英法暗中勾结以色列准备发动战争。

 

19561029日晚,以色列乘苏联忙于应付匈牙利事件和美国应付国内大选之际,出动4.5万侵略军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正式爆发。英法借口保护运河向埃及提出了最后通牒。1030,纳赛尔下令总动员,31日英法成立对埃作战司令部,当天下午,英法空袭开罗、亚历山大、赛得港和苏伊士等地,埃及宣布全国处于战争状态。艾登首相31日在下院演说中为英法在苏伊士运河地区采取的军事行动进行辩护,称:“我不认为.....我们必须在一切情况下预先与哦我们的美国盟友取得协议,否则我们就不能够为我们自己的重大利益采取行动。”111-6,在赛得港埃及人民开展了英勇的保卫战,抗击了8万敌军的海陆军保卫战。叙、沙特、约旦也宣布总动员,并将全部武装力量交于埃及指挥。111,联大举行紧急会议,谴责英法以侵略,英国国内发生工党提出弹劾保守党政府案。116日下午,英法被迫宣布停火。123,英法宣布从埃及撤军。1222,最后一批英法侵略军撤出埃及。195712,埃及宣布废除了英埃关于苏伊士运河军事基地的条约,其后又将外国在埃及的银行收归国有。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英法出动16万兵力,花费3亿美元军费,以失败告终,19571,艾登政府下台。

 

    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了英法在埃及和整个中东地区的殖民主义统治。195611,约旦废除了英约同盟条约;1958714,伊拉克共和国成立,19593月退出巴格达条约;美国通过195715日发表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咨文而逐步打进中东地区。实际上第二次中东战争的最大受惠者是美国。艾森豪威尔的特别咨文称:中东地区“一向是东半球各大陆的枢钮”,“中东是欧亚洲和非洲之间的门户”,“中东约占有目前已经探明的世界石油蕴藏量的大约三分之二”,如果丧失了中东,“西欧将遭到厄运,就如同没有马歇尔计划和没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样”,亚非的国家“近处于研制严重的危险境地”。咨文强调美国对中东地区的经济提供帮助,实行军事援助,“包括使用武装部队”。11,他在对国会两党领袖说:“在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进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显然,这是一个取代英法新、称霸中东的殖民主义纲领。

 

 

4.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

 

    196765-10日发生的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侵略战争,又称“六·五”战争,这是美苏争夺中东的结果,也是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矛盾进一步激化的产物。苏联通过军事和经济援助,加强对阿拉伯国家的渗透与控制,美国则扶植以色列打击亲苏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则加紧迫害巴勒斯坦难民,并蚕食叙利亚领土。47日叙以发生了自1956年以来的最大空战。5月中,苏联向埃、叙传递了以有意泄露准备进攻叙的假情报,阿拉伯国家枕戈待发。期间苏联向美表示埃及不会开第一枪,苏联也不支持埃及作战,同时又向埃及表示,以色列不会发动进攻,一旦发生,苏联不会坐视不救。这是以在与埃、叙、约边境集结了14万军队和1100辆坦克。

 

   65日清晨,以色列空军倾巢出动,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起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摧毁了埃、叙、约、伊25个机场的几乎全部飞机(埃及340架中有300架被毁),在一天之内阿拉伯国家损失的飞机共374,还有许多导弹基地和几百辆坦克。美国以志愿人员名义向以提供空军人员,第六舰队掩护以地面部队的进攻并干扰埃及的雷达网,截听埃及的军事电台,U-2飞机为以提供军事情报,而苏联海军则溜之大吉。六天内埃、约、叙军死伤、失踪和被俘62000,而以色列仅死亡809人。以色列侵占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东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6500平方公里的土地,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战争期间,美苏首脑通过热线电话20多次,在以色列占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压使阿拉伯接受就地停火。19651122,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英国英国关于中东问题的242号决议,这一决议“确认下列两项原则:)以色列军队撤离其于最近冲突中所占领的领土;()终止一切领土要求,或交战状态,尊重并承认该地区每一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与其在安全及公认的疆界内和平生存、不受威胁及武力行为的权利”。实际上,要求以色列武装部队从占领地撤退,承认以色列的合法存在,但不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为。19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任命瑞典驻苏大使雅林负责调停,由于以色列不肯放弃占领的领土而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被赶出家园的巴勒斯坦人民纷纷拿起武器,投身于抵抗运动。1969,最大的游击队组织法塔赫的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1970,巴勒斯坦的11个游击队在阿拉法特的倡议下实现了大联合。中东战争后,纳赛尔宣布引咎辞职,埃及议会拒绝了他的辞呈,人民坚决要求纳赛尔继续领导斗争。1970年纳赛尔两次抱病赴苏求援,以高昂的代价换取苏联的军援,苏联则乘人之危,进行控制。1970928,纳赛儿在交困之中,含恨而终,年近52岁。这一天,埃及人民走出家门涌向尼罗河畔,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107,萨达特副总统接任总统,把解放被占领的领土,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权益作为首要的任务。

 

 

5.第四次中东战争及其影响

 

中东地区不仅战略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而且与新老殖民主义及超级大国利益密切相关,加上宗教矛盾复杂,长期以来一直是当代世界焦点之一,为势在必夺之地。1967年“六·五”战争后,中东地区列强争夺格局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苏联加强了对埃及的控制。在政治上培植萨布里等亲苏派人士,19715月萨布里政变失败后,又被迫与苏联签定为期15年的友好合作条约;在经济上通过签定经济技术合作条约和106个援建项目控制了埃及的电力生产50%和生铁产量的70;在军事上则通过军援和派军事顾问专家控制埃及,1955-1971年间苏援26.8亿美元,为苏对第三世界援助总额的31.7,2万多名苏联顾问和专家插手了埃及各军兵种。1972年随着美苏缓和,埃苏关系恶化,1972718,萨达特没收了“六·五”战争后苏联在埃及的一切设施和军事装备。摆脱了苏联的严密控制,埃及和阿拉伯人民决心冼掉“六·五”战争的耻辱。1973年初埃及与阿拉伯国家军事首脑在开罗开会,商讨共同战略,5月埃及邀阿尔及利亚总统访埃,8月萨达特访沙特和卡塔尔争取援助,并商讨运用石油武器问题。9月埃、叙、约三国集会开罗决定对以战斗计划,决心打一场收复失地的有限战争。经过精心的准备,第四次中东战争打响了。这次战争投入的兵力、兵器的密集程度、战争规模之大、作战地域之狭窄、时间之短促,引起了世界注目。

 

    1973106,是伊斯兰教的斋戒节,也是犹太教的赎罪日(从日出到日落,不进食、不喝水、不抽烟,以色列停止广播,甚至禁开汽车,人们涌向寺庙祈涛,士兵休息,兵营里空空荡荡),尼克松称这是“一年当中以色列人最缺少准备的一天”下午两点正,两声巨响,炸开了运河东岸以防线的缺口,200架埃及飞机向西奈以军出击,2000门大炮轰击运河东岸以军,埃及军队8万人在全线越过了苏伊士运河,摧毁了号称无法突破的“巴列夫防线”,这是一条以总参谋长命名的沿运河东岸构筑长200公里,纵深12-17公里的防线。到109,埃军以6个师的兵力控制了运河沿岸长100公里,10公里的广大地区,击毁以坦克300多辆。到13,盘锯在运河东岸的最后一个据点的以军缴械投降,全歼了以军第190,埃及控制了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收复西奈第二大城市坎塔腊。埃军击退了以军装甲部队的3次反扑。

 

   与此同时,106日下午2,北线叙利亚军队以3个师的兵力在空军掩护下,分3路向戈兰高地出击,收复了谢赫山高地,包围了戈兰高地重镇库奈特腊重镇,最远处向前推进约35公里。戈兰高地面积极小,与一般军事训练场大小相当,它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以色列水源源头的85%受戈兰高地保护。在这个狭长地带展开了战争史上规模和密度空前的坦克战,与库尔斯克战役的数量相当,而地区更为密集。双方投入的坦克共1800,毁伤率达1/3。巴勒斯坦游击队组织也在敌后开辟了第二战场。在战争中,阿尔及尔、苏丹、摩洛哥、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约旦、利比亚、突尼斯九国先后出兵参战,沙特、科威特等国提供了22亿美元的援助,32个国家同以色列断交。阿拉伯产油国还辅以石油战,整个形势对阿拉伯世界是相当有利的。

 

事实上当时埃及方面的备战已有消息透露,102日中东通讯社错将“埃及某军正处于戒备状态,准备执行渡河打动进攻任务”的消息发表在公开刊物上。到197310,埃及已拥有120万人的正规军,为全部以人口的40,但是以不相信阿能发动一场大规模现代化武器的进攻。

 

    然而,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和勾结的需要,极力限制阿拉伯人民的反击斗争。106日清晨,尼克松通过基辛格和苏驻美大使多勃雷宁通话,双方表示要“尽一切力量来制止埃及和叙利亚行动”。还在197353日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中,明确地说:“中东的动乱同外国的卷入混合在一起,在现代史上太常见了。这是一个始终存在的危险。我们同其他大国一道设法从对抗时代走向谈判时代的努力,是直接针对这个问题的”,“在美苏关系的基本原则中规定的保持克制、和平解决和避免对抗这些原则必须成为持久的现实。”战争爆发后六个小时,苏联编造了叙利亚要求停火的谎言来诱使埃及停火。107,勃烈日涅夫在尼克松的电报中,表示同美国一样希望限制中东战争。但是,埃、叙在军事上的胜利打破了美苏的限制。109,埃及向西奈半岛纵深推进,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全线突破以军防线。这时苏军想从中渔利,10日起每天用80架苏制安--12型运输机装载大批军火空运到埃及和叙利亚。美国也不示弱,13日下午,30C-130型运输机紧急空运到以色列,其后美机空运达550架以上,规模超过了苏联和1948-1949年时的柏林空运。16,美国还派出了2000名海军陆战队加强地中海的第六舰队。美国发射的几颗侦察卫星发现埃及第二、三军的结合部是布防的薄弱环节,通知了以色列,这对14日集结在西奈半岛前线的以色列大量坦克部队无疑是最好的情报,当时双方投入的坦克在1600辆以上。

 

在战争初期失利的情况下,以军为改变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决定先稳定以叙战线,解除对以色列本土的威胁,然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埃及。10月10日,西线埃军停止进攻,以军抓住这一机会,在北线集中约10万人的兵力,对叙军实施猛烈的反突击,突破了叙军阵地,并将叙军赶出戈兰高地。继之,以军前出至距叙首都约30公里的地区,并击退了前来增援的伊拉克和约旦装甲部队,掌握了北线战场的主动权。13日,埃军再度发起进攻,以军以大量兵力增援西线,双方在运河东岸展开了大规模坦克战,埃军作战失利。

 

    1015日后,形势剧变。15日夜以军发现西岸埃军两个军团结合部防卫薄弱且后方空虚,立即派出用苏制坦克T-62型化装偷渡运河在大苦湖以东埃军第二、三军团的结合部插入埃后方突入西岸,深入埃及腹地,占领了大片土地,摧毁了埃军的地空导弹部队和高炮阵地,后续过河部队则沿运河向南发展进攻。埃军西岸兵力不足,东岸部队又不敢回调,处境十分被动。以色列部队1022,以军登陆西岸不对达5个旅,切断开罗--苏伊士公路,24日,以军完成了对苏伊士城和埃军第三军团的包围态势。这样,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以色列的变化。美苏在这种情况下都不愿战争的扩大。16-19,柯西金跑到开罗压埃及停火,中断空运,并不顾埃及反对单独同美国会谈。1020-21,基辛格在莫斯科同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停火协定的草案:1.立即就地停火。2.停火后全面要求贯彻联合国242号决议。3.有关各方举行谈判,以在中东建立正义和持久和平。”这是苏联首次同意全面贯彻242号决议。美苏商定由勃列日涅夫通知萨达特和阿萨德,由基辛格通知梅厄夫人。1022日晨,安理会通过了383号决议,要求双方就地停火,决议没有提到从被占领土上撤军,实际上是维持不战不和的状态。但是,问题并未了结,停火生效未过几个小时,以色列指控埃及违反协定,恢复了强大功势,对苏伊士运河东岸第三军团两万人完成了包围圈,在叙利亚前线,以色列部队逼今大马士革。23,美苏双方敦促埃以在24日停火。时苏联的七个空降师5万人已奉命进入戒备状态。1024日下午萨达特要求苏美派一支联合和平部队去中东,苏联表示支持,但美国不愿在中东出现苏联军队,而宁愿有一支联合国部队,尼克松在给萨达特的电报中说:“我必须奉告你,如果这种决议提交安理会,美国将行使否决权”,如果两个核大国被要求提供军队,则必将引起一种极其危险的潜在可能性:即大国在该地区的直接对抗。”20当晚9:00勃列日涅夫电尼克松说:“得到确切情报,以色列军队正在功打苏伊士运河东岸的爱2及军队”,一小时后,他又电尼克松说,以色列仍在作战,主张美苏立即各派一支军队到该地区去,他要求立即答复,否则苏联要采取单方面的行动。这一行动被尼克松称为:“自从11年前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以来,这次来电对美苏关系的威胁也许是最严重的了。”24日夜11:00,尼克松在白宫召开有基辛格、黑格、施莱辛格等人参加的会谈,并决定凌晨发布命令全部220万常规部队和核部队处于三级戒备状态,这一强硬姿态迫使苏联缩了回去。最后安理会通过了一个组织不包括大国的7000人维持和平部队去中东地区。

  

在战场形势十分不利的情况下,阿拉伯国家被迫同以色列达成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虽只经历18天,但由于高技术兵器的广泛运用,物资消耗和军费投入巨大,双方损失和消耗合计不下50亿美元。

第四次中东战争使埃及重新控制了运河东岸部分地区,叙利亚也收回了上次战争中失去的部分领土,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争的神话,特别是中东石油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虽然仍然偏袒以色列,但不得不改变打击阿拉伯国家的战略。

 

 

6.第五次中东战争----黎巴嫩战争

 

    黎巴嫩问题是中东矛盾的一个焦点,长期以来存在内乱。在中东阿拉伯国家,黎巴嫩是唯一由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居民组成的国家。基督教分为天主教马龙派、希腊东正教、希腊天主教、亚美尼亚东正教、基督教新教等派系;而伊斯兰教又分为逊尼派、什叶派和德鲁兹三派,政党、教派和家族的结合和巴解个游击对力量严重影响黎巴嫩政局的变化。60年代末,巴勒斯坦的游击队主力逐渐转移到黎巴嫩,由于游击队从黎南进入以色列境内活动,以对黎进行报复,从而造成黎巴、以黎关系紧张。1969年黎巴双方在开罗协议,规定了游击的基地和活动范围。19754,黎长枪党的民兵袭击巴民兵,从而导致天主教马龙派民兵为一方同穆斯林民兵及巴游击对为另一方的长达19个月的内战。

 

   19769月基督教一些主要政党组成黎巴嫩阵线,伊斯兰教派则组成全国运动和阿迈勒运动(即希望运动)。在黎1980316万人中,60%信奉伊斯兰教,40%信奉天主教,属马龙派,各有武装,他们反对巴游击对在黎搞国中之国。以色列扶植南黎巴嫩军与基督教民兵的右翼配合打击巴解。1976年叙利亚军以阿维持和平部队名义开进黎.介入内战。后来又在东北部的贝卡谷地建立导弹基地。两个超级大国也插手黎巴嫩内战,美国支持当权的基督教马龙派,而苏联则支持穆斯林左翼及巴解。70年代末,贝鲁特东区和西区分别为基督教民兵、穆斯林左翼及巴解武装割据。198141,黎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黎正规军为一方同阿威摄部队的叙部队及巴解放军为另一方激战,其后停火协议18次以上无效,1981420,战事再起。而在19729月到19816月间,以色列先后八次入侵黎,均以打击游击队为目的。阿拉伯之间、黎叙之间、黎之间、黎巴之间的种种矛盾为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8266,以色列趁阿拉伯国家之间处于分裂不和之机,在美国支持下,以摧毁巴解武装力量为目标,以其驻英大使为巴解组织刺伤为由,出动六万兵力大举入侵黎境内(最多时达12万人),头两天,以空军连续空袭了黎南部多处巴解组织目标和贝鲁特机场,第三天,以地面部队入侵黎巴嫩,在长达53公里的战线上,攻占了多处巴解组织据点,并推进至距贝鲁特24公里处。六天内深入黎境内90公里,很快占领了黎领土的三分之一国土,重兵包围了贝鲁特,攻陷了巴解的14个营地。69日叙和以双方在黎东部的贝卡地区展开了1973年中东战争以来的最大规模的空战,双方损失飞机35,以色列摧毁了叙在贝卡谷地的地空导弹基地。14日起,以围功巴解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切断巴解总部和1万多游击队员同外界的联系。

 

这一战争又称第五次中东战争,但影响和规模不及前四次。经过一系列交战后,叙以和巴以分别达成停火,但战斗没有停止。自7月24日起,以军开始对贝鲁特西区的巴解组织进行重点进攻,并空袭了巴解组织总部。818,巴解组织被迫接受里根特使提出的“和平解决贝鲁特问题方案”821--91,1.2万武装和叙军队2500人分批撤出贝鲁特西区,由美法意组成的多国部队进驻监督撤军,巴解武装分别撤往8个阿拉伯国家。19821228日起黎以美三国谈判一切外国军队撤出黎问题,1983517日撤军协议达成。这场战争削弱了巴解武装,但以色列付出的代价也相当沉重,伤亡2万多人,耗资50亿美元。19856月以色列从黎撤军。但是仍在黎南部保留85平方公里的所谓安全区。这时巴解内部法塔赫中央发生分裂,29日发生了反对派和主流派阿拉法特派的武装冲突,在黎境内仍有巴解7000人。

 

通过5次战争,以色列几乎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全部领土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部分领土。但是,以色列无力使阿拉伯邻国承认它在中东的永久合法地位。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阿以冲突早日得到公正和平解决。

 

 

72006年以黎冲突(2006.7.12—8.14)(又称2006年黎巴嫩战争)

90年代以来,以黎冲突不断,1992年2月,以武装直升飞机袭击了黎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及其家属乘坐的汽车,穆萨维及其家属在袭击中丧生。此后,黎真主党武装同以军进行了多次交火,黎以冲突不断升级。1993年7月,为打击黎真主党和巴游击队有生力量,以军对黎南部发动大规模的轰炸。在双方为期一周的激烈交火中,造成150多人丧生,500多人受伤。7月底,黎以双方达成谅解,实现停火。1996年4月,为报复真主党武装对以北部的火箭袭击,以对黎南部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黎以军事冲突持续了16天之久,造成黎16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50多万人沦为难民。26日,黎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2000年初,为报复真主党武装的袭击,以多次出动战机对黎南部真主党游击队的基地进行轰炸。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22年的占领。但由于以色列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以色列称2006年以黎冲突为第二次黎巴嫩战争,黎巴嫩称为七月战争,是一连串由黎巴嫩真主党所属军队和以色列国防军两方正在进行中的军事冲突事件,它主要的影响地区范围是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尚不能和前五次中东战争相提并论。

 

2006127日巴勒斯坦的哈马斯通过美国倡导的民主选举上台,然而美国与以色列却立刻在经济上封锁哈马斯,要让哈马斯下台,这导致了巴勒斯坦的经济困境与哈马斯的不满。在2006年以巴冲突中,哈马斯于625日,袭击了加沙南部以色列境内的一处以军哨所,造成3名以军士兵死亡、1名士兵被绑架。以色列随后大批逮捕,并囚禁了哈马斯政府的部长和议员,接着又大规模轰炸与入侵加沙地区。

 

在哈马斯与以色列爆发冲突后,真主党立刻宣布支持哈马斯,2006712日,真主党实施了一项名为“诚实的许诺行动”的行动,真主党军队以火箭弹和迫击炮攻击靠近黎巴嫩边境的以色列城镇、军事基地,此外,军队也移动至以色列境内200米,攻击了两辆正在巡逻的以色列国防军,共有8名以色列士兵死亡,2名被俘,5名受伤。对于真主党军队的袭击行动,以色列随后即展开一项代号名为“变向行动”的军事行动,进行反击,713日,以色列派遣以色列国防军的喷射机轰炸贝鲁特国际机场,以色列也开始以海空方式对黎巴嫩进行封锁,并且轰炸主要的贝鲁特-大马士革高速公路,此外,以色列大规模轰炸电厂等平民基础设施。由于两方交战多日,死伤多人,不仅引起中东地区情势不安,还导致国际油价上涨,使得国际上对此军事冲突事件相当注目,开始了调停、撤侨的动作。

 

811,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结束黎以冲突的第1701号决议,要求真主党立即停止所有的攻击行动,以军立即停止所有的进攻性军事行动;黎巴嫩政府和联合国维和部队在黎巴嫩南部部署军队,与此同时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向黎巴嫩部署15000名维和部队;解除真主党的武装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811日无异议通过联合国安理会1701号决议,试图使交战双方停火。黎巴嫩政府和真主党于812日宣布接受这个决议;以色列于813日宣布接受这个决议。停火协议于当地时间2006814日上午8点整生效。

 

2007,以色列公布长达250页的黎以冲突的调查报告,指责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在战争初期在判断、职责和谨慎方面存在严重的失误,在没有制订综合计划的情况下就草率的领导国家进入战争。这场战争对于黎以双方被认为是没有赢家的战争,成为以色列人之耻。对于以色列和奥尔默特来说,2009年的加沙地区的战争成为势在必胜的军事行动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208612.html

上一篇:信用危机和舆论传播
下一篇:网络博客·网络学术·网络自律·网络服务(黄安年文章目录,2007年以来)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