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积学集成 大家风范——初读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 博览群书》2005.2.】

已有 1236 次阅读 2019-11-12 07:39 |个人分类:个人藏书书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积学集成

《积学集成  大家风范——初读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 博览群书2005.2.

【吕启祥纸媒论著(吕启祥论著作目录编号GL220)】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11月12日发布(第23000篇)

2019年1月6日-10月25日笔者通过博客先后发布,个人收藏图书的英文图书书目和个人在纸媒发表的论著、译、评、介学术资料等。完整保存这些学术资料,符合笔者践行学术报国的心愿和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也一个普通教育和学术工作者的学术探索历程。对于笔者和家乡主管单位达成全部无偿捐赠的承诺,也是提供了一个完整目录检索。

   26日起,陆续发布吕启祥在纸媒图书报刊上发表的论著等目录。这些也将无偿捐赠给我的家乡主管单位。

 

吕启祥文《积学集成  大家风范——初读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博览群书》,2005年第2期,第114-118页。写于2005112并载吕启祥著《红楼梦会心录》第392-398页,商务印书馆201512月增订版。

照片7张拍自《积学集成  大家风范——初读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博览群书》

1.

 DSCN0419.JPG

2,

 DSCN0420.JPG

3,

 DSCN0421.JPG

4,

 DSCN0422.JPG

5,DSCN0423.JPG

 

6,DSCN0424.JPG

 

7DSCN0425.JPG

 

积学集成       大家风范

——初读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

 

        宽堂冯其庸先生积十数年之功倾力完成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于2005年元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由墨色正文和朱色批语组成,共计160万字,书前彩色书影及印章20幅,书中彩色工笔画插图30幅,封面雅致,装帧大气,印制上乘。本书以其体式的包容性、内容的集成性展现出丰厚的学术涵量和作者的大家风范,它的面世是学术界和出版界值得庆贺的一椿盛事,也是红学爱好者和广大读者欢迎的一件幸事。

 

        我们可以从文化品位、学术内涵和治学精神诸方面来认识这部新著(冯评本)对读书界和学术界的意义。

 

冯评本采用繁体字、直排,评批文字取浅近文言,体式承继传统的评点而有所革新。此种风貌决不是简单的形式问题,而是一种具有远见卓识的文化选择,要求评者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文字功力,体现出一种很高的文化品位。如今的年轻人已不识繁体字,包括文科学生,这样就难读中国古籍,对传统文化不能继承,谈何创新。因而少量图书采用繁体字是必要的、有远见的。红楼梦本身是古典白话小说,即用繁体字,可以作为识繁的一种读本。

 

“评点批阅”是传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的一种形式,渊源有自,在红学史上早以成为一大流派,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起,自嘉道以降风行不绝,建国以后遂而消歇,至近年方又复起。冯评本承继了这种传统的形式而又有革新和发展:在全书之前撰写了一篇三万余字的长序作为导读;每回之后均有回后批,平均在六、七百字,长者达四千余字,总说本回要点特色,或叙成议或举证,其实相当于百余篇文章;再加上大量的随文眉批和双行小字批。可以说从宏观、中观、至微观都照顾到了,这样,既避免了传统评点的零星片断、只重即兴感发的缺欠,又保留和发扬了它自由度大、包容量强的优长。今天的读者看到这种朱墨两色套印的评批本,可以十分直观地感受这种传统体式的优长,在评批者的引领下进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全书的评批文字采用浅近文言,言简意赅、语约义丰,且常以诗句炼语作评,更觉韵味深长,传统评点中那些精彩的评语往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清代一位评家曾以“两个黄鹂鸣翠柳”“数声清磬出云间”来形容凤姐和贾芸两人对话的宛转流利、清脆可闻。现在我们在冯评本中看到了这样的风貌,而且新意迭出,更胜前人。兹举数例,以窥一斑。如批宝黛诉肺腑,非言语所能达,则曰“长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三十二回);批元妃省亲之侯驾肃静场面谓“万木无声待雨来”也,离去之际强忍悲痛批曰“别时容易见时难”也(十七、十八回);批宝玉离开村姑二丫头则曰书中“车轻马快,转眼无蹤”两句如读古诗“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十五回);批宝玉闻金釧死讯,恨不得跟了去,则谓“魂一夕而九逝”矣,精诚已随金钏去也(三十二回);批鸳鸯难逃贾赦魔掌则谓“茫茫大难愁来日”也(四十六回);批文章高潮过后之余横生则谓“余霞散成綺”也(第九回);批妙玉亲自烹茶,引东坡句云:“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四十一回);批宝钗之诗签“任是无情也动人”则当作“任是动人也无情”解(六十三回)余不多举。关于小说中诗会之作虽是代言,而评者谙作诗之道,对各人之诗及联句,亦指点高下,有助于读者鉴赏。

 

当然评批并非都用诗句才见精彩,多数是散体,如批凤姐不信报应谓只“迷信权力”、迷信银子,“到底开价了”,并在回末评中指出弄权一事揭露之深不亚于乱判葫芦案(十五回);又如黛玉曾对宝玉说:“我为的是我的心”,袭人劝箴也说“可知我心里是怎么样”,此处批曰“前面是与黛玉论心,此处却与袭人论心,然所论却非一心也。”(二十一回);批宝钗训斥莺儿回护贾环是“只有主奴之分,没有是非之分”(二十回);提示“小红一串话连用十六个奶奶”(二十七回);五十四回元宵夜宴将尽,批语特意抉出凤姐话中的“散了,散了”“完了,完了”“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并指出小戏子打的《莲花落》,“乃乞食之歌也”,警示读者此皆衰败之兆。总之,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点拨提示有赖于评者文字、文学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绘画等多方面的修养。从人物塑造到谋篇布局,从谴词造字到写景状物,都是评点这种体式可以发挥也是极见评点家识力的地方。

  试想一部百万字大书,从头至尾要费多少神思气力!具有如此文化品位的著作,在当代出版物中实属难得。

 

 

正因为评批本这种体式相对自由、包容度大或曰弹性很大,因而它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更能充分体现 评批者的学养阅历、襟怀气度。冯先生是学问家,他治红学,亦治中国文学史、文化史、戏曲史、艺术史。  以红学论,几十年来冯先生在家世研究、版本研究、思想研究等方面都不断有专著问世,还主编过多种红楼梦的校本、辞典等。这些成果或曰其中的精华都荟萃浓缩在这个重校评批本之中。

 好的版本是阅读和评批的基础,选择早期脂本作为底本和主要校本原是不言而喻的事,因为它比较接近曹雪芹的原著,这本是红学界多数的共识,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然而由于有否定脂本、认其为伪为劣的意见和著作在,因而重申脂本为真为优也就有其必要。冯先生有《石头记脂本研究》等版本方面的著作,选择庚辰本为底本,以甲戌、己卯、列藏等为主要校本是他的一贯主张,此次仍本此旨而重新校阅一遍,其于程本的长短优劣自不必一一列出,而某些关键处则仍在评批中加以说明,相信对读者是很有助益的。

 

评批部分量大、面广,凡例已经说明本书将早期抄本的脂评“择要录入”,这样,读者可以从本书直接看到这些最早的具有文献价值的脂评,而且通过冯评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证实。比如在作品的素材来源即曹家的家世方面脂评有所点醒和提示,往往只寥寥数语,冯评则以翔实的材料给以拓展和充实。曹家由盛而衰的最大关节在于南巡接驾和抄家败落两大事件,脂评都有所透露。第十六回回前脂批有“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之语,冯评本在眉批中进一步揭示凤姐与赵妪一段闲话“是明指康熙南巡也”,“按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南巡,曹寅第一次接驾,以后康熙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共四次,均由曹寅接驾。此处明写接驾四次,脂批有说是‘点正题正文’、‘真有是事,经过见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此是警醒之笔,意外之言,实即指曹寅当年接驾,大量亏空,皆‘往皇帝身上使’也,孰知竟因此败家乎!”在本回回后评中引述了当年泰州诗人张符骧《竹西词》中咏南巡接驾的四首诗,其中有句云“五色云霞空外悬,可怜锦绣欲瞒天”“三汊河干筑帝家,金钱滥用比泥沙”等等,可见排场之奢,耗费之钜。关于曹家的发家及败落在第一回甄士隐故事、第二回“成则王侯败则贼”、第五回荣宁二公嘱托、第七回焦大醉骂、第十三回秦氏托梦、以及五十三回乌庄头送租等多处都有寓托喻指,冯评本均在脂批的基础上拓展充实。比如说:“曹家最初确是以军功起家的。”“曹寅四次接驾,亏空巨额国帑,赖康熙维持,康熙一死,则曹家再无靠山矣”终至在雍正六年,获罪抄家,彻底败落。可以见出评批本吸纳了家世研究的成果。

 

这些史实,当然不可能是自传说的依据,正如第一回回后评中所说“作者只是家庭兴衰之过来人,其作小说,只是以故家祸福及亲朋祸福为素材”而平生的闻见、社会的风习、时代的氛围、思潮的激荡更会给作家以深刻的多方面的影响,正是在这些方面冯评本有更为开阔的眼界,给读者提供了理解作品更丰富的资源。

 

清初社会号称康乾盛世,而敏感的作家觉察到了廻光反照的末世景象,所谓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已虚空腐朽了。第四回乱判葫芦案的描写和护官符的讽世意义已为人所熟知。清代贪官之多贪污之甚有出于人们意想者,本书第四回冯评眉批有云“护官符写透官场,写透世情”“康乾盛世,其高官都有贪黩劣迹,如康熙朝之徐乾学、高士其、李光地、王鸿绪等,皆为贪官,乾隆宰相和珅,更是大贪污犯,雪芹写此一椿小小官司,亦即小见大也。” 和珅是大贪,人们都知道,而上举那些清初名臣,竟然都有贪污劣迹,可见官场空气之污浊,居然像传染病一样,如此盛世焉能持久!曹家在伺候皇帝之外还要上下里外打点,以致落到精穷、落下赔补不完的亏空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思想领域里,明末清初出现的有悖正统的学说应是那个时代重要的思想资源,这对理解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乖僻心性、痴狂言行至关重要,也是本书批语的重要方面。如第三回之回后评谓宝玉“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一语,是当时反程朱理学思潮之透露,自明以来,反理学者咸以为程朱曲解孔孟。第十九回“禄蠹”一段眉批云“一段石破天惊之语”“骂尽天下腐儒”。第三十六回之回后评宝玉痛骂士大夫死名死节一段痛快淋漓,谓可与晚明李卓吾、清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山、颜元、唐甄、戴震、袁枚诸人的思想言论对看互参。指出这些反正统的思想,正是雪芹的思想渊源之现实基础。在第三回“女子无才便是的德”之眉批中特别强调理学扼杀女性生机,“清廷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提倡妇女守节。夫死,守节三十年者为‘节妇’,夫死殉夫者为‘烈妇’,未婚夫死而以死殉者为‘烈女’,各树贞节牌坊,免其赋役。故愚民殉死者成风,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也。……此戴震所言‘以理杀人’之又一形态也。”冯先生近年有《论红楼梦思想》一书,可以说此书的许多心得都已融入评点本中了。

 

此外,清初社会还有一些为现代读者感到隔膜的风气和制度,评批本也给予了相当的注意,如王公贵戚的狎昵戏子、同性恋之风以及国丧期间的守制停乐等等。第三十三回忠顺王府索要琪官,谓“断断少不得此人”,该回在回后评中以几近一页的篇幅引用曹雪芹同时代人赵翼著作中《梨园色艺》的记载,见出其时“京师梨园中有色艺者,士大夫往往与之相狎。”不仅有名有姓,且与之交游,为之风靡。同回眉批更引蒋士铨诗《戏旦》末句“不道衣冠乐贵游,官妓居然是男子。”此类背景材料,对忠顺王府索人这一宝玉挨打的导火线,当有更为真切的了解。五十八回回后评中针对本回老太妃薨逝须按例守制遣散戏班的描写,评语中特别记叙康熙二十八年国丧期间,京中因演《长生殿》传奇,致使作者洪昇落职,十五年后,曹寅在南京隆重延请洪昇重演此剧。这些史实,既涉及“国丧停乐”,又表现了曹寅与洪昇的情谊和他的戏剧造诣。均有助于了解小说情节及作者家学。小说中出现不少西洋物品,本书在相关批语中也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背景材料。

 

以上从时代、历史、家世、版本诸多方面来看评批本的学术含量,可以看出具有一种集成的风貌。

 

冯先生今已八十开外,以他的人生阅历和广闻博见,在评批中不期而然地会发出慨然之叹,何尝不与昔之作书人与今之读书人相通呢!如四十八回写讹诈石呆子古扇,冯批曰,四人帮败后,“予曾见故宫展览康生所藏古砚极多,皆第一流珍玩。”“康生等亦是用贾雨村之法得之。”又如书中写凤姐挪用月钱放债生息及等人送贿,评者联想到抗战时亲历欠薪之苦,“其时物价飞涨,半月后已贬去其半矣,不意凤姐早已发明在先”又“凤姐要等送足了方办此事”“雪芹一枝笔,于二百年前,直写到今天”(见三十六、三十九回眉批)。此外,冯先生还以自己多方面的阅历闻见来参证书中的某些描写,如说自己曾在江西种茶,自采自制自烹乃初识茶味;数十年来喜看传统戏曲,故深味一举手一摔袖便能通情;三汊河行宫遗迹亦曾多次亲临考察,可以想见昔日之水上豪华。总之,丰富的人生阅历在书中留下了时代的和个人的印记。

 

冯评本是一笔精神财富,告诉人们应当怎样治学。冯先生是实践家,他行万里路,七度西行,入沙漠,越冰山,阅尽艰险。研究、评批《红楼梦》正如攀登一座文学的高峰、文化的高峰。十八年前冯先生在他的《八家评批红楼梦》序言中主张“应该给评点派红楼梦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呼吁有当世学者来“评批一部《红楼梦》”,冯先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实践了这个期盼。这里要特别提到本书卷首的照片,这是收入书中的唯一一张作者个人照,为冯先生19988月在帕米尔高原之明铁盖达阪山口,系一千多年前唐僧取经回国入口处。冯先生何以珍视这张照片?记得当时赵朴老尚在世,曾对冯先生说:“这件事是中国佛教界想做而未曾做之事,而你居然做到了。”可见其意义之重大。而对冯先生个人而言,始终以玄奘取经之宏愿毅力自我策励,此重校评批本巨轶,虽长途跋涉,未尝懈怠,终至告竣。置此照片于首,当有深意存焉。冯评本所体现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超越红学、超越学术的。

写于20051

                       (原载《博览群书》2005年第2期第114-119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205788.html

上一篇:《平易·通达·睿智----忆念启功先生》【《红楼梦学刊》2005.5.】
下一篇:《学术著作的上乘境界》【《社会科学论坛》2005.8.】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