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美国通史演义>三人谈》(《书生志业》2012)

已有 1522 次阅读 2019-7-4 10:07 |个人分类:个人藏书书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美国通史演义>三人谈》(《书生志业》2012)

【个人纸媒文章(黄安年个人纸媒文章目录编号039)】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74发布(第21883篇)

自2019年4月5日-5月28日起,笔者通过博客陆续发布个人论著收藏图书书目(GH001-GH041)、《黄安年文存选》目录(GH042-GH071)、黄安年书稿和讲稿目录(GH072-GH168)等总共编目168种。接着开始发布的是黄安年发表在纸媒上的文章目录(自GWH001起)。主要汇集发表在书籍中的个人文章和报刊上的个人文章,最先发布书籍中的个人文章。为了既保障个人纸媒文章的完整性便于自己和读者查找,也避免引发人们不愿看到的不必要麻烦,自本月18日起过往在纸媒上公开出版发行书刊的个别文章暂不在博客上发布。

杨玉圣、孙洁琼编《书生志业——曹德谦先生九十华诞祝贺文集》2012年出版,收入75篇文章纪念文章,并在附录中有19篇曹先生的文章,本书还有41张珍贵照片,百岁老翁刘绪贻为书名题字,李剑鸣作序。580页。

  本书收入邓蜀生、齐文颖、黄安年《<美国通史演义>三人谈》(第44-45页)

1

 1 DSCN9633.JPG

2

 2 DSCN9634.jpg

 3,

3 DSCN9635.jpg

邓蜀生、齐文颖、黄安年:《美国通史演义》三人谈

邓蜀生(人民出版社编审):

《美国通史演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曹德谦研究员的一部巨著。全书规模宏大,史料充实,文笔流畅,是我国至今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演义体美国通史。

通过全书,作者的写作态度严肃认真,与当今一些人的急就章完全不同。据我所知,曹德谦先生为写作本书是作了大量的、充分的的准备的。他写这部书,前后化将近20年时间,他不仅阅读、利用了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丰富馆藏史料,而且在美进行访问研究时专门收集有关档案文献资料和最新著作。这些详实的材料和细致的准备工作保障了本书的高水准。曹德谦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有良好的写作动力,能写会写,妙笔生花。在他的笔下,复杂的历史事件脉络清楚,难以把握的历史人物被刻画得惟妙惟肖,读起来趣味盎然,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作者曾留美深造,后又多次访美,对美国历史与现状不仅有理性认识,而且也有直接的观察和相当深入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本书的可读性。作者在写作中始终注意以事实为依据,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演义体,成功地再现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崛起与发展历史。

在我国还缺乏一部理想的美国通史,而人们又渴望加深了解美国之今日,出版这样一部有重大价值的著作,其学术意义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齐文颖(北京大学教授)

与以往的书相比,本书明显的优点。其理论观点正确,材料丰富,特别是文字华美,有很强的可读性。全书自成一体,独立一家之言,堪称佳作。

在上述情况下,这部雅俗共赏的《美国通史演义》的面世,我相信,必将受到学术界专家学者执行者的赞赏和广大的社会各界的欢迎。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曹德谦先生是一位道德文章皆受人敬重的老专家,也是我国美国研究界一位治学勤奋、成果丰硕的前辈学者。其中大型通俗演义体美国通史就是曹先生的一部主要代表作。

我国目前出版的美国史料和美国专著并不算少,但因其往往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板着面孔),故可读性较差,读者面也因此而受到影响。至于过去出版的上些美国通史著作,从材料到观点、体系,基本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如何提供一部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读性的美国通史读物,至今也是我们没有能很好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美国通史演义》,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美国通史演义》不是一般的应景之作,它是建立在作者的研究、独立的见解、严肃的史料、生动的描绘的基础之上的。全书自美利坚合众国开天辟地写起,一直写到尼克松时代。举凡此200年间美国之史事风云、人物浮沉、景物变迁、趣事逸闻、内战外战、幕后秘史等等,皆汇聚作者笔端,扣人心弦。作者的写作态度严肃认真,本书观点明确,体系守整。本书所取的演义体栽,一向为国人所喜闻乐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88018.html

上一篇:高教版《世界当代史》(1999)
下一篇:窗外55度、阳台38度,厅内28度的启示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1 杜占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